美國幼儿園上美術課經歷

女兒正在美國加州的一所幼儿園上學前班。從她3歲進幼儿園開始到現在,幾乎兩年的美術課上,我都去擔任美術助教。在國內的時候,我曾經在高校學前教育系擔任美術教師,所以親歷美國幼儿園的美術課,感受頗多,姑且記下,給國內的同行和家長一點小小的借鑒。我心想,這美國老師搞的什麼把戲,老是讓孩子畫畫時一心二用。

美國幼儿園上美術課經歷

女兒正在美國加州的一所幼儿園上學前班。從她3歲進幼儿園開始到現在,幾乎兩年的美術課上,我都去擔任美術助教。在國內的時候,我曾經在高校學前教育系擔任美術教師,所以親歷美國幼儿園的美術課,感受頗多,姑且記下,給國內的同行和家長一點小小的借鑒。

“小畫家加小音樂家”

第三堂課:音樂畫

記得有一天,我5歲的大女兒從幼儿園回家,嘴裡念念有詞,用她稚嫩的聲音在唱一首怪怪的歌,我留心聽了聽歌詞,不是小孩的歌,就問:“寶貝,你唱的是什麼歌啊?”女兒說:“是LadyGaga。”我心想,什麼怪名字?但假裝知道地說:“啊,原來是LadyGaga啊,你們老師教的?”女兒眼睛一亮說:“老師沒教,是老師在我們畫畫時放的音樂。”說完就蹦蹦跳跳地跑開了。小傢伙的高興樣兒讓我頓時滿心好奇,撇下炒菜鍋一個箭步躥到電腦前,去Google査詢LadyGaga。好傢伙,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是個臉上紅黃綠藍、打扮得前衛十足的女子。

還有一次,聽孩子說起JustinBieber,我根本不知道JustinBieber是什麼人。女兒說:“他就會唱baby,baby,baby,Oh。”似乎一副很討厭的樣子。我說:“又是你們畫畫時老師放的音樂吧?”女兒點點頭。我心想,這美國老師搞的什麼把戲,老是讓孩子畫畫時一心二用。

終於在一次擔任美術助教時,我親身經歷了,美術原來確實可以和音樂很好地結合起來。

舉例:音樂畫課堂實錄

老師這天選了兩首歌和一首輕音樂。第一首是TaylorSwift的《Fifteen》,這是一首優美的抒情歌。第二首是黑人歌星TaioCruz的《Dynamite》,這首歌動感十足,朗朗上口,勁歌熱舞,風靡全美。第三首是鬼節(萬聖節)的音樂,聽起來有點恐怖。老師首先將這兩首歌和一首音樂在答錄機裏播放了一遍。

結束後,老師說會重新播放一遍,並且提醒小朋友說:“大家仔細聽好,體會一下這三首歌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

老師再次播放音樂,所有的小朋友都豎起耳朵聚精會神地聽著,有的甚至眯起眼睛,教室裏安靜極了。播放到《Dynamite》時,有的小朋友情不自禁地開始扭腰擺臀,有的還打起響指。當鬼節的音樂響起時,小朋友又變了一副樣子,有的小傢伙故意裝出一副害怕的樣子捂起耳朵。

音樂結束後,小朋友們一個個都意猶未盡、戀戀不捨。就在這時,老師在每個人的桌上放了3張紙、一些彩色鉛筆和油畫棒。

老師說:“剛才大家都聽得那麼起勁,現在請大家把你聽到的三段音樂或者你的感覺畫下來,一張紙畫一首音樂。”

老師話音剛落,小朋友們迅速拿起筆“奮筆疾書”:有的落筆潦草、狂放,有的則慢吞吞、中規中矩;有的線條是彈簧狀的,有的是交叉狀的;有的用藍色表現寧靜,用黑色表示恐怖……筆觸、線條、色彩表達之準確與深刻,連我這個職業畫家也自歎不如。

看了小朋友的表現,我只有讚歎的份了!原來在美國學校還有這樣一種特殊的繪畫活動--音樂畫。

音樂畫有兩種,一種就是把聽一段音樂的感受用抽象繪畫的表現形式畫下來;還有一種就是小朋友在畫畫或者做手工時,老師播放背景音樂來營造氣氛。老師播放的背景音樂不光有當今優秀的流行音樂,還有古典名曲,不光有兒童歌曲,還有民間音樂。為什麼要進行音樂畫?為什麼要把這兩種基於完全不同的感覺通道生發出的藝術形式結合起來?這有什麼獨特的意義和價值?

音樂與美術都是藝術,但分屬不同的領域,似乎沒什麼交集,但其實兩者是融會貫通的。眾所周知,達?芬奇是比特同時精通繪畫與音樂的藝術家,他認為音樂雖然是聽覺藝術,但它與繪畫有許多相通之處DD音樂與繪畫都有節奏;音樂與繪畫同樣有比例關係;音樂與繪畫的美感完全建立在各自部分之間的相互滲透。他的見解得到眾多藝術家的認同。

把音樂引進美術課的教學中,不僅能活躍教學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對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有的老師在教學生欣賞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匯街的爵士樂》時,一邊放爵士樂,一邊讓學生去尋找繪畫與音樂之間的聯系,並把感受表達出來。在音樂影響下,學生們面對畫面,很容易感受到畫中那錯綜複雜的閃爍不定的小色塊,形象地表達出了爵士樂所特有的節奏感。這樣,抽象的繪畫語言就可以變成形象的視覺符號了。

音樂是給人聽的,但是小朋友也許就可以在優美的旋律中看到一幅幅動人的圖畫。音樂畫能讓小朋友對藝術的理解昇華到更高的一步。

資料標籤: 美術 音樂 藝術
本文標題: 美國幼儿園上美術課經歷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295115880138
相关資料
從國外教師素質研究得到的啟示
教師角色應賦予新內涵,美國心理學家林葛籣說:“角色是建立在我們對自己的期望上面的。這些期望,從另一方面說來,是來自別人對我們期望的主要方面。”囙此,教師角色特點體現了社會對教師角色的素質要求和教師對自己承擔的任務的自覺意識。林葛籣認為現代教
標籤: 教師素質
值得學習的美國父母教育孩子三大點
在美國,從孩子呱呱墜地之日起,他就被當作一個獨立的人看待。父母從不勉强孩子做什麼,而是按照孩子的年齡特點,引導他們去做應做的事情。不滿一周歲的孩子,當他們能自己捧奶瓶喝奶時,父母就鼓勵他們自己捧著喝。喝完了,父母還向孩子道謝並加以贊許。看來
標籤: 親子成長 育兒 早期教育
美國學校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美國教師通常給學生一些木塊和量尺,由他們去量木塊的長、寬、高,然後拼造一些簡單的物體。美國學校很注意讓學生從社會和大自然中獲取知識。如果父母出國或到外地去旅行要帶上孩子一起去,學校也會積極支持,並不認為會耽誤學習,反而認為這是最生動的學習,
標籤: 創造力 旅行 學校
韓國:都市孩子到鄉村鍛造
每至週末,韓國許多居住在大城市的父母會帶著他們3-12歲的孩子前往自己的鄉間“別墅”。與國內高收入階層傾向於在郊外的封閉社區購買的別墅不同,韓國人購買的鄉間別墅往往是真正的“鄉村大屋”,多是到都市淘金的農民留下的鄉村院落。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