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飲食看60年國人的生活變遷

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這句老話,由此可見飲食對於人們的重要性。飲食文化,可以說是時代的一面鏡子。最近更新時在發表文章下麵,多了一個“金士頓記憶拼圖”活動,分享60年回憶的選項,最近也常看一些相關回憶的文章。看看下麵講述,不同時代的飲食記錄,這一點足以感覺現在生活的美好。建國60年,三比特“老北京”聊起了他們有關吃的經典記憶。

從“四指膘”到不占油——從飲食看60年國人的生活變遷

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這句老話,由此可見飲食對於人們的重要性。飲食文化,可以說是時代的一面鏡子。小餐桌最能體現出大發展。從五六十年代的匆忙果腹,到票證年代的有啥吃啥、九十年代吃啥有啥,繼而到今天要吃出品味、吃出健康;從煙薰火燎的大鍋飯,到人手一個的鋁制飯盒,從不做飯只能吃速食麵,到一個外賣電話就能滿足一家人的不同口味……百姓的餐桌和就餐管道發生了太多的改變。

頭30年,人們用胃吃飯,填滿就好;後20年,人們用舌頭吃飯講究味道;近10年,人們用心吃飯,注意健康。

最近更新時在發表文章下麵,多了一個“金士頓記憶拼圖”活動,分享60年回憶的選項,最近也常看一些相關回憶的文章。做為一個70後,且熱愛美食的一員,今天從飲食的角度來做一個回憶比較。看看下麵講述,不同時代的飲食記錄,這一點足以感覺現在生活的美好。

建國60年,三比特“老北京”聊起了他們有關吃的經典記憶。從“有得吃就不錯了”到吃得豐富,再到吃得健康,老百姓都從飯碗裏吃玩了新的講究——從“四指膘”不占油。

油水足是硬道理買肉要買“四指膘”

見證人:陳重68歲

從建國到70年代中期,關於吃,我們深刻的記憶就是買主肉。

進了臘月,日子稍微過得去的家庭都開始琢磨買肉。那會兒,人們喜歡用“幾指膘”來衡量肉的好壞——純肥肉部位即膘的厚度要用手指的寬度來丈量,像二指膘、三指膘、四指膘……最肥的叫一巴掌膘,就數它最貴,但這樣的肉市場上少之又少。所以,四指膘的猪肉總是最受歡迎。有那膘口的猪,少說也得有個二三百斤重。

還記得1954年的臘月,父母都要上班,就叫我拿著肉票去買四指膘的肉。買肉時,我特意用手指去丈量過,肉上的肥膘是够四指的。但我買回來後,父親卻說不够四指膘,讓我特別委屈。後來我才想明白,我那時小小的手怎麼能和父親那粗大的手指相比!在父親看來,我買回的是“根本沒人要的兩指膘,那猪頂多養了四個月”。

不過,那猪肉燉酸菜還沒出鍋,我和弟弟早已圍站在鍋前,大口大口的吸著鍋裏冒出來的香氣,感覺自己幸福極了。終於,我們可以拿起筷子將剛出鍋的冒著熱氣的肥猪肉一口放進嘴裡了。刹那間,香的我和弟弟差點抱著頭在地上打滾兒。那真是刻骨銘心的香!我覺得什麼好吃的都比不過口裡的這塊肥猪肉!

當然,這肥嫩嫩、香噴噴的分猪肉一年頂多就吃上這一回。那時,猪肉的供應時間也就是年前的幾天,那可是全年的油水。所以,母親還會留下一些肥膘子煉出兩缸子葷油,留著日後炒菜吃。煉油剩下的油梭子,母親會拿來給我和弟弟解饞,那種脆生生的香勁兒,我至今記憶猶新。

現在,我閨女、外孫都不懂什麼是四指膘了,更不會理解我對它的鍾愛。但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家裡全年的食物只有米飯、棒子麵和蘿蔔、白菜,連白麵都吃不上幾回,如果誰家燉上二斤肥肉,那真是香透半條街。

下館子心裡美結婚選在肯德基

見證人:林辰43歲

1980年,第一次上悅賓飯館,我記得很清楚。那時它開張不久,正在念高中的我在報紙上看到了這則消息,於是在期末考試得了高分後,便央求父親帶著我去排隊嘗鮮。

在那個下著雪的冬夜,我們一家三口足足等了兩個小時,才終於擠在悅賓飯店的一個角落裏,點了三菜一湯——鍋燒鴨、魚香肉絲、扒白菜和鴨架豆腐湯。父親因為高興,還特意要了一瓶三毛九分錢的啤酒。

從沒吃過這麼好吃的菜!當時,我們三個吃的滿嘴是油、笑容滿面,杯碗碟堆了一桌子。而這頓飯花費了不到四塊錢,在當時,相當於我家四天的伙食費。

在那頓飯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在家裡吃飯都沒有胃口。因為冬天的北京,桌上的主角永遠是大白菜、蘿蔔和洋芋。好在母親會變著花樣做,每週家裡還能吃上兩回雞蛋,一回猪肉。那時,北京的飯館遠不像今天這樣多,餐館裏的菜色也是少得可憐,不是每家都能做出鍋燒鴨、扒白菜這樣的美味。

直到80年代末,我們參加了工作,才有實力偶爾帶著家人“下館子”。比如肯德基剛一開張我就帶著家人去“開了洋葷”。當時,我點了份套餐,包括原味雞、土豆泥、麵包、蔬菜沙律和可樂,覺得很好吃,一共花了八元錢。而一直對馬克沁望而卻步的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當時都將吃肯德基作為時尚。甚至有人選在肯德基舉辦婚禮,完事後還將包裝盒帶回家,擺在客廳的顯眼處作紀念。

90年代,我的收入提高了,像馬克沁、老莫這樣的高檔西餐廳,我都敢帶著家人去光顧了,這在頭些年我連想也不敢想。但這時,北京飯店多了起來,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下館子了,而且講究要好吃的好、吃得精細。

綠色有機無公害吃遍百味吃健康

見證人:薑華36歲

2001年申奧成功後,北京成為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美食的集散地。現時,北京已有四萬多個餐飲門店,無論大街小巷,每走幾步就會碰上一個餐館。但讓人發愁的是,川菜、湘菜、粵菜、魯菜、泰餐、法餐、日本料理、韓國燒烤、義大利比薩……各式美食擺在眼前,卻不知道該吃哪家。

因為在一家美食網站工作,我認識了很多像我一樣將吃看成頭等大事的食客。通過聊天,我發現如今說“北京吃全國”“世界吃北京”一點也不為過。但因為吃的太好,很多人都患上了“富貴病”,所以,綠色、營養、均衡的飲食理念也越來越深入人心。

什麼食品能防衰老,怎樣搭配最有營養,都成了食客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很多食客還會在網上交流用餐心得,諸如,哪家飯店的柴雞最道地、哪家的食材是無公害產品、哪家的口味適宜絕對沒放味精……就連一塊六寸大的比薩含有多少熱量、一串烤魷魚含有多少膽固醇,都被他們算得清清楚楚。另外,糧食要吃當年的,雞鴨魚肉要選歡蹦亂跳的……食客們挑剔的目光也越來越多地落在鮮貨上,而非價格上。

為了讓百姓吃得更健康,政府也派人挨家挨戶的發放了限量的油壺和鹽勺,普及科學的飲食觀念。這不,我媽和我媳婦現在每天都嚴格按油壺和鹽勺的刻度來炒菜,我們一家人的血壓和血脂都控制得很好。

60年北京吃出的第一

全國最大的菜市場開張時間:1976年3月

崇文門菜市場開張,面積約為1700平米,是當時全國最大的菜市場。

第一家個體飯館破冰時間:1980年9月30日

北京第一家個體飯館“悅賓飯館”在翠花胡同開業。到1985年,北京的餐館數量已經過萬。

全國第一家超市開業時間:1983年1月3日

我國第一家超級市場在海澱區開業,它只出售蔬菜和肉食,菜價比普通市場要貴5%左右。很多北京人只是好奇的進去轉一圈,然後吐著舌頭出去。

首家中外合資餐廳駐京時間:1983年9月26日

崇文門西大街2號,馬克沁法式餐廳正式營業。這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餐廳,但人均200元的消費,讓月收入幾十元的國人只好望洋興嘆。

肯德基在前門落脚時間:1987年11月12日

肯德基在前門開了它在中國的第一家餐廳,這標誌著平民化西餐的到來。此後,1992年,王府井的麥當勞餐廳開張,它也是當時全球面積最大的麥當勞餐廳。

餐飲業增速全國第一時間:2004年

商務部發佈的上半年餐飲市場分析顯示,北京餐飲業的零售額為86.5億元,同比增長了60.6%,增速為全國最高。

果品種類全國數第一時間:2009年

北京的果品栽培種類已達到3000多種,其中杏有160多種,桃有240多種,蘋果有800多種……每天品嘗一種北京水果,需要花上十年才能品完還不重樣。

資料標籤: 海鮮 美食 猪肉
本文標題: 從飲食看60年國人的生活變遷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287009264373
相关資料
我和女兒的快樂游泳!
前幾個月,聽到同學和鄰居的孩子都開始學游泳,我也心癢癢了,想讓女兒學,因為我自己就特別愛游泳。後來聽鄰居孩子的媽媽介紹說她是帶女兒在游泳池裏玩兒了多半年了,又同時觀察那裡的教練的方法、態度等等,才給她報了學游泳的班。很佩服這位細心的好媽媽,
標籤: 游泳 游泳教練
每個孩子都是“稀世藏品”
收藏界有句行話,叫“撿漏”,意思是花不多的錢買到物超所值的藏品。關注到我收藏履歷的朋友發現,我特能“撿漏”,於是羡慕:“你運氣是不是特別好呀?”青春期的孩子幾乎沒有一個認為自己是庸品的;可家長們很多時候卻對自家的“藏品”缺乏信心。如果你能說
標籤:
學前認字量,並非人生起跑線
小麥粒要不要去突擊補習學漢字?這是一年級新生麥粒媽媽的困惑,讓眾多學媽學爸深有同感。對於學前必須認識幾百個字的入學“潛規則”,家長贊成和不贊成的聲音都有,但大部分不贊成盲目讓孩子提前學認字,認為不可“揠苗助長”。
標籤: 幼儿園
避免攀比心理發展為虛榮心
晨晨4歲多了,最近看到玩伴有什麼玩具,他也鬧著要;看到小朋友有好吃的,他也想買……跟他講道理,怎麼哄都不聽,這麼小就有了攀比心理,怎麼辦?兒童適當有點攀比心很正常,因為孩子有表現欲望,想吸引大家注意。但過分攀比,則會發展成虛榮心。
標籤: 親子成長 育兒 徵求建議 家庭教育 早期教育 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