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是幼兒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我們放任幼兒的任性,將會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幼兒任性還會影響成人、同伴對他們的評估,並由此影響他們自我意識的發展。
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滾、不停地哭鬧、亂扔東西等行為來表現他們的情緒、要求與脾氣。如果這些消極行為經常發生,就會强化他們的不良個性品質。同時,經常性的情緒失控,會對孩子的健康產生的不利影響。
任性形成的原因和對策
1、家長的教養管道不當。
孩子任性時家長的態度如何,家長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等等,這是關係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獨生子女比例的新增,不少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麼著就怎麼著,缺乏行為規範和自我約束意識。還有的家長對孩子在知識方面要求嚴格,而在個性品質、行為習慣、社會適應性等方面沒有要求,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樣的教養管道必然會造成幼兒的消極創造性行為。
2、同伴交往機會缺乏。
隨著人們居住條件的改善,出現了不少“高樓兒童”,這些孩子很少有機會與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導致幼兒的玩伴由成人來替代。由於親子交往常常炒是一種平等的交往,囙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在這種不平等的交往情景裏,如不是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培養,孩子就會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識,缺乏謙讓、自製的行為。
瞭解了孩子任性的原因,我們就可以運用以下方法來進行教育:
1、明確要求,預防在先。
家長平時對幼兒的行為要有明確的要求,如製定一些簡單、明確的規則。規則一旦製定,就要堅決執行,以此來規範孩子的行為,如待人接物的禮貌要求,作息時間的安排等。這些規則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並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應該受到一定的約束。
2、家長教育孩子的要求、觀點應保持一致。
尤其在孩子任性時,家長應統一要求。如果一個嚴,一個寵,那麼孩子的任性會越演越烈,很難得到改正。
3、採用“負強化”的方法。
對於孩子的任性,家長可以用“負強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來對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著要買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滾,父母可採取不勸說、不解釋、不爭吵的方法,讓孩子感到父母並不在意他的這些行為。
當孩子鬧夠了,從地上爬起來時,父母可以說:“我們知道你不開心,但你現在不鬧了,真是一個好孩子。”並表示出高興、滿意和關心,跟他講道理,分析他剛才的行為對不對。這種“負強化”的方法往往比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