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孩子的第一個暑假,當然也是第一次做暑假園地。暑假開始的時候,孩子興趣很濃,沒幾天自己就把語文部分做得差不多了。但到了數學部分,做了幾次之後,就有些不大愛寫了。
一、理解孩子,去讀懂她為什麼會這樣?
看到孩子不愛寫,我沒有去責怪她不努力,或告戒她“早做完早玩兒”的道理,因為這似乎不是她這個行為的原因。我仔細看了看工作,分析了一下這本園地的數學部分:有一部分是比較簡單的口算和應用題,難度與平時的工作一致,這些孩子可以自己做。但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部分包含了更多的內容:比如關於平面幾何、立體幾何、方程、100的加減法這些超過一年級要求的題目,也有一些是為學習乘法、除法做準備的內容,還有一些需要較强的邏輯性才能做出的動腦筋題目。我孩子不是什麼天才,對這些題目摸不著頭腦,做的時候很費勁,所以逐漸地不愛做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這樣去考慮孩子的行為就是我常說的“理解孩子”吧。
二、此時孩子需要家長的輔助
去抱怨園地的設計者嗎?這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那麼就接受這個現實,把它當做一個提高孩子數學水准的機遇。因為這些題目的設計還是不錯的,而且工作必須完成,所以她有動力去做,借此提前嘗試一下這些超前內容,對之有所瞭解,引發一下興趣,對於孩子的數學水准提高還是有好處的。
我提倡孩子自主學習,但是當她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我覺得還是需要輔助的。所以,我抽出一些時間輔導她做那些題目,不僅僅為了完成工作,在這個過程中還是可以順便得到一些東西,比如培養數學興趣和養成好的習慣。
三、輔導的心得
1、明白孩子的能力
輔導孩子做較難題目最容易犯的錯誤是:以自己的能力去評估孩子。這麼簡單的都不會?你怎麼就想不明白?是此時最容易出現的習慣性思維,甚至發展到發火或打罵孩子。這種思維的另外一個壞處就是不能按照孩子的思維能力去引導孩子,結果你講解的跳躍性大,不是循序漸進的,孩子難以理解。所以,需要運用認知療法,改變自己的習慣性思維,學著去理解孩子,從他的能力出發去指導孩子。
2、設法讓孩子容易聽懂
有些題目雖然看起來簡單,但是怎麼讓孩子明白解題的方法,還是需要費些腦筋的,這就是所謂的循循善誘吧。比如一道題目要求只挪動一個三角形就變成另外的一個形狀。這還是需要一些幾何的感覺的,直接做恐怕不容易。我就讓孩子把這道題目轉化為她擅長的“找不同”,她做起來就容易多了。
3、輔導的過程注重好的習慣的養成
做題還是需要養成一些好的習慣的。比如審題要重視,引導她自己先分析題目的要求,然後與她一起討論她的理解是否正確。口算,不因為只是演算就寫得潦草,因為那容易出錯。有些題目直接做比較抽象,而畫個圖就形象多了,讓她養成畫圖輔助做題的習慣。我結合一些例子,讓她逐漸明白做數學題的要領就是讓複雜的題目轉化為簡單的形式。
4、注重激勵
我輔導孩子時有個小把戲:有些題目比較難,我引導她去思考,但是儘量讓她“自己”完成最後一兩步,這樣她會感覺是自己做出了這道難題,會很有成就感。那次一道題目就是這麼做出來的,結果她很高興,還讓我再出幾道類似的題目做做才過癮。
記住,一般孩子都有“成就”的心理需要,利用這一點,就可以激勵孩子。
5、興趣的培養
有人覺得數學枯燥,其實我倒覺得做數學題是可以領略到巧妙的感覺的。比如假期讓孩子背了背小九九,正好園地裏有些題目用乘法做很簡單,就讓孩子先按照她以前的比較費勁的方法做完,然後讓她用乘法做,她覺得簡單多了,很省勁,就對乘法有些興趣了,也有了直觀的感覺。那天做一個題目:要求只挪動三枚硬幣,就將正三角形變成倒三角形,這個讓我也費了些腦筋才搞明白。孩子學會之後,她讓媽媽也做做試試,媽媽一時做不出來,孩子就得意地告訴她,媽媽誇她是個小老師,她就很高興。
提倡孩子自主學習的同時,適當地加以輔助,是學習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