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多動症”孩子難成人

“多動症”本是專指兒童患有的“腦功能輕微失調症”,表現為注意力分散,情緒不穩定,活動超常,坐立不安等,這樣生理疾病只在少數兒童身上表現出來。然而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長卻染上了另一種心理疾病——父母“多動症”。

“多動症”本是專指兒童患有的“腦功能輕微失調症”,表現為注意力分散,情緒不穩定,活動超常,坐立不安等,這樣生理疾病只在少數兒童身上表現出來。然而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長卻染上了另一種心理疾病——父母“多動症”。

動腦多。教育子女是每個家長的天職,想方設法教育好孩子是無可非議的。但不少家長不顧及兒童身心特點和自身素質,不考慮家庭教育環境、條件及孩子的興趣,閉門造車為孩子設計“藍圖”。盤算著怎樣使孩子成名成家;出人頭地,三天一套“方案”,五天一個“措施”,強制孩子按製定的“行為模式”做事。有的是完全根據成人意願,給孩子確定某一方向,有的強迫孩子發展一種興趣而舍去其他方面的興趣,其結果“宏偉目標”多數落空。一個人在兒童期如不在言語、知識、習慣、思想等方面打下良好基礎,將來要造就健全的人格是很難的。由於受自身的教育貭素和教育藝術限制,這種腦子動得越多,越事與願違,不僅阻礙兒童的智力發展,使知識面變窄,更會加重兒童心理負擔,產生自卑感,壓抑感,失去自信心,嚴重的還會產生心理疾病。

動手多。一些家長過分溺愛孩子,以多為孩子服務而自慰,以多發揚“奉獻精神”而心甘。於是乎,上班沒有下班忙,捨棄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放鬆了對事業的追求,對孩子衣、食、住、行實行“全包”。上學送,放學接,遊玩陪,穿衣、洗臉、疊被,不管孩子是否能做,一律包辦代替,更有甚者幫著做作業,幫著到學校打掃衛生,一幫到底。這樣全方位地動手,一是認為孩子小,捨不得讓他們吃苦;二是怕孩子做事影響學習。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來栽培孩子的幸福”。父母過分地多動手得到的只是兒童的依賴性越來越大,獨立性萎縮。如此下去,兒童的勞動觀念,艱苦樸素作風是很難形成的。

動口多。言教是家教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一要掌握“度”,注意分寸;二要提高語言純潔,不要丟三落四;三要注意趣味、方法,講究科學性。有的家長忽視對孩子行為訓練,整天嘮嘮叨叨。抱著對孩子不信任態度,怕“越雷池一步”,始終放不下心。在孩子的飲食起居上是千叮嚀,萬囑咐;孩子們出門前是一套“幾不准,幾盤算”。在學習上是左檢查,右指導,孩子問與思被家長的“灌”取而代之,孩子偶有過失更是無休止地訓斥。他們總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念念不忘循規蹈矩。其實未必,心理學科研究認為,當載有新資訊的語言第一次講出,對大腦刺激最大,印象最深,以後每重複一次,其印象就會依次遞減,重複次數多了,就會使大腦關閉其接受系統。另外,多次重複而又不注重令行禁止的權威性,會使孩子產生心理走勢,對你的要求不以為然,形成“婆婆嘴碎,媳婦耳滑”的局面,同時過分地、不適當的語言刺激會使孩子感到對他們不信任,從而產生反感,出現“逆反心理”,這樣既破壞了兒童成長中的安謐、和諧氣氛,又影響獨立人格的形成,有害於身心健康。

本文標題: 父母“多動症”孩子難成人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281656152249
相关資料
做一個和孩子一起“貪玩的父親”
孩子在玩耍中獲得成功,獲得滿足,同時也獲得經驗,即便失敗了還可以重新再來。我們做父親的,不妨甩掉長者的尊嚴、架子,做個“貪玩的人”,和孩子一起玩起來,樂起來,“瘋”起來。孩子見我和他一起玩沙,更增添了興致。“為人父”者的“貪玩”,正是促進孩
標籤: 親子成長 貪玩藍月傳奇 育兒 早期教育
美國家長與孩子溝通的25條黃金法則
到底該怎麼跟孩子溝通才是最好最有效果的呢?美國父母非常尊重孩子,他們把孩子看做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許多事情最終要讓孩子自己做出决定,這是美國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的覈心。讓我們來看看美國父母和孩子相處的25條黃金法則:。美國父母除了和孩子直接
標籤: 黃金法則
早教效率最高年齡段
6個月是學習咀嚼和喂幹物關鍵期;9個月至1歲分辨多少、大小;2-3歲學習口語第一關鍵期,也是計數的;2歲半~3歲半教規矩,養成良好衛生和作息;4歲前是形象視覺關鍵期;4-5歲是學書面語言關鍵期;5~6歲是掌握語言詞彙關鍵期.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