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從孩子出生後第二天才開始管教,你就晚了一天

這類孩子,也是最需要父母培養他們的同理心。美國小兒科醫生史比爾甚至主張,孩子一生下來,父母就應該對其進行有目的的引導和教育。

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通常會認為“我的感受和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只會關注自己,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這類孩子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雖然可能會知道別人的需求,但他們依然會採取漠視的態度。這類孩子,也是最需要父母培養他們的同理心。美國小兒科醫生史比爾甚至主張,孩子一生下來,父母就應該對其進行有目的的引導和教育。他說:“如果你從孩子出生後第二天才開始管教的話,你就晚了一天。”

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杜布森博士曾經指出,父母在管教任性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尊重他們,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告訴他們為什麼不可以這樣。爸爸媽媽一定要明白,兩歲的小寶寶絕不是故意要讓爸爸媽媽生氣的,處於性格萌芽期的孩子常有的獨立傾向,容易被大人認為不聽話。其實父母們沒有意識到,這正是孩子獨立性個性發展的重要標誌,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發展現象。父母如果橫加指責和打罵,孩子可能暫時聽話,但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會大大受挫,不要以為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孩子往往可能從大人的神態和語態中檢測大人是否喜歡他,對他是責駡還是鼓勵。為人父母,關鍵在於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含義,用正確的科學引導方法化解孩子的任性、不適當行為。

同理心簡單地說,就是能够站在對方立場上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擁有同理心的孩子,能更敏銳地觀察他人的情緒,不但善解人意、樂於助人,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幫助,這對孩子日後人際關係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而缺乏同理心的孩子,容易產生孤僻、衝動、規則秩序感差等不良情緒情感,他們在集體中也就不受歡迎、易被排斥,導致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不佳。

對於缺乏同理心的孩子,感受不到別人痛苦,我們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忽略孩子不適當的行為

所謂“忽略”就是要完全不去注意孩子。不對孩子做任何反應——不要大叫、不要注視、不要和他說話。父母儘管清楚地意識到孩子的舉動,但在那段時間要去做別的事情。

1、在孩子做不適當行為的那段時間裏,要完全忽略他。這段時間可能是5分鐘,也可能長達25分鐘,所以父母要有心理准備。

2、要讓家裡其他大人或成員與你配合,大家都不要理會那個孩子。

3、在孩子停止不適當的行為時,父母要稱讚他。例如,你可以說:“我很高興你停止亂發脾氣。我不喜歡亂發脾氣的人,因為發脾氣時的大叫聲很刺耳。你不大叫的時候,我跟你相處起來就愉快得多。”

有時候孩子的不當行為之所以會頻頻出現,是因為想要得到父母的關注,這個時候,往往“不關注他”有時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當孩子停止不適當行為時,要及時稱讚他,讓孩子知道什麼是正確的。當你做正確的事情就值得表揚。

正向回饋—立即給予獎勵

對孩子的努力給予獎勵,孩子會更努力表現出適當的行為。而最有效的獎勵是在孩子行為後立即給予回饋。

當看到你的孩子做出了一些積極的行動,你不僅應該讚揚他們的行為,還應該進一步讚揚他們的動機。比如:“哇,甯寧,謝謝你幫助你的表妹解决工作上的難題!你真是個善良、為他人著想的孩子!”當你的孩子聽到他們的動機受到讚揚,而不僅僅是行為時,他們對自我認知的良性定位也得到了確立。

做個稱職的傾聽者

如果孩子年齡够大,能够對自己不適當的行為做某種程度的表達,那麼父母就應盡可能不要說,而是仔細地傾聽孩子想對你說些什麼,試著瞭解孩子心裡的感受。有時候,要做到這一點很困難,這表示你要把事情先放在一邊,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父母可以用以下的傾聽管道。首先,保持跟孩子同樣的高度,和他坐在一起,保持好的視線接觸;其次,在孩子說話的時候不要打斷他,讓孩子自由表達他的感受。感受沒有對錯,只有行為才有適當不適當的問題,而孩子是借由行為來反映他的感受。為了做個好的傾聽者,你必須具備各種技巧:

1、正視、關切的態度。

2、如果可能,視線和孩子保持相同的高度,並且保持接觸。

3、表現出你正在傾聽的態度,例如:可以以一些口語反應,像“嗯”、“我明白了”、“噢”、“請繼續”等等,表示你正在傾聽。

4、借由傳達出關懷和瞭解的態度,接納孩子的情緒。

5、使用反映式語句,重複孩子說的話。

舉行家庭會議

在家庭中宣導情緒的開放性表達


很多家庭裏大家的消極態度很難得到開放的表達,尤其是當孩子情緒沮喪不開心的時候,家長很難幫助他們。當孩子的負面情緒越容易得到表達時,相比那些不易表達負面情緒的家庭,這些孩子越容易理解別人,關心他人的感受和想法。親密的家庭關係對於孩子表達感情很有幫助,所以父母多一點陪伴和關愛孩子吧。

鼓勵孩子參與志願活動

通過志願活動也會使孩子的道德感增强,更加自尊、自愛、自我接受,並且會使孩子產生幫助他人的責任心。志願活動帶給孩子不同的視角,它幫助孩子認識到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享受著同樣的物質條件,並且讓孩子更富有同情心。

同理心並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家長和寶貝長期的配合和培養。這些方法並不是要求孩子去做跟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馳的事情。如果孩子不願意,父母也不要責怪和勉强他,而是父母自身帶好頭,以關愛和負責任的態度去對待身邊的人和物,孩子會從你身上得到啟發和力量,因為孩子就是父母的縮影。

本文標題: 如果你從孩子出生後第二天才開始管教,你就晚了一天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278321102022
相关資料
爸爸請記住,對孩子來說你很重要!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媽媽教育、陪伴得比較多,父親更多時候承擔著家庭的經濟來源,因而與孩子的相處時間比較少。事實上,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所處的位置非常重要,對孩子的健康發展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有些作用甚至是母親無法替代的。相比之下,缺乏父愛的孩子
標籤: 親子成長 育兒 早期教育
保護孩子健康成長的8條歌謠
作為父母,不僅要守護孩子健康成長,更要讓孩子學會如何保護自己、遠離危險。提升防範意識,刻不容緩!家長們不妨教會孩子下麵的10條保命童謠。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在遇到危險的關鍵時刻可以踢人,可以咬人,可以撒謊,可以砸東西,可以奪路而逃,可以不講
標籤: 親子成長 育兒 早期教育
少看電視的孩子VS經常看電視的孩子,區別竟然這麼大!
幾年前,英國就有專家向國會遞交報告,建議政府製定法律禁止家長讓年齡低於3歲的兒童看電視。奇幻小說《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有句臺詞:“千萬、千萬、千萬別讓孩子,靠近你的電視,最好是別購買、安裝,這最最愚蠢的東西”。英國教育專家馬丁·洛森說:“如果
標籤: 親子成長 育兒
5個會“遺傳”給孩子的壞習慣,你有嗎?
難道父母身上的特徵會像模子一樣遺傳給孩子嗎?的確如此,除了父母身上的基因外,父母身上的某些行為習慣也會毫無保留地“遺傳”給孩子。尤其是父母下麵的5種壞習慣,你只要稍微對比一下這樣的父母和他們的孩子,“遺傳”規律的確是深刻存在的。
標籤: 親子成長 育兒 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