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懂事兒?你是不是也這樣對待過他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禮貌溝通體現了一個人的個人素質,也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家庭教育水准。那麼,關於孩子的禮貌溝通教育,你做對了嗎?欣然接受別人對孩子的讚美,並將孩子取得的結果歸功於孩子近期的努力。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禮貌溝通體現了一個人的個人素質,也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家庭教育水准。那麼,關於孩子的禮貌溝通教育,你做對了嗎?

【案例一】

朋友領著孩子來家裡做客,臨走時,鄰居家的孩子想把自己孩子的一樣玩具帶走,於是你這樣說:“你是姐姐,別這麼小氣,讓著妹妹,媽媽再給你買……”

做一個中立的仲裁者

大型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第二季裏的多多深受大家的喜愛,這與黃磊日常對女兒的教育密不可分。一次貝兒告訴黃磊,她想把多多的小狗帶回家,黃磊建議貝兒和多多溝通。黃磊的做法就好比一個中立的仲裁者,他沒有因為貝兒年齡小而出於面子偏袒,也沒有為了保護自己女兒而反對。

3歲左右是孩子自我意識的建立和成長期,漸漸成長起來的還有他們的物權意識。真正的分享不是違背自己的願望,而是帶來更多的快樂,所以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現在很多年輕情侶,為什麼一旦異地戀就分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不相信自己的東西永遠是自己的。

【案例二】

帶孩子坐地鐵,一比特好心的阿姨把座位讓給了你的孩子,孩子默不作聲。於是你這樣說:“快謝謝阿姨,快點,看著阿姨眼睛說話……不好意思啊,我這孩子太內向……”

榜樣教育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場合的時候能够懂禮貌,所以當孩子沒能及時作出反應的時候,父母會感到自己很沒面子,所以提醒甚至強迫孩子的情况屢見不鮮,有的父母礙於情面會給孩子貼上“太內向”“不懂事”等標籤,殊不知這些話已經影響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他們慢慢地會真的很內向,不敢做任何嘗試。

其實,父母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榜樣作用就好了,有的時候我們遇見熟人都假裝沒看見,走開的話,怎麼能夠教會孩子懂禮貌呢?同時,借助一些故事進行教育也是有效的,孩子能够通過共情和模仿學會禮貌的溝通。

【案例三】

帶孩子在街上偶遇熟人,熟人誇讚你的孩子,你明明心裡樂開了花,卻這樣說:“哪有哪有,他還不行,比他强的有的是,我們的還得再接再厲……”

面對讚美:欣然接受、合理歸因

面對熟人的讚美表揚,有的父母其實心裡是很高興的,但為了讓自己表現的謙虛,同時防止孩子驕傲,常常會“客氣一下”,但是這樣的客氣卻像是給孩子“澆了一盆冷水”,甚至摧毀了他們本來就脆弱的自信。

欣然接受別人對孩子的讚美,並將孩子取得的結果歸功於孩子近期的努力。當父母願意肯定孩子的時候,孩子也會更加自信。把取得的成績歸功於孩子的努力,是將成功歸因於內在、可控因素,當孩子也這樣認知自己成功原因的時候,他們會有更多的動力,從而形成良性的迴圈。

本文標題: 孩子不懂事兒?你是不是也這樣對待過他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278111077391
相关資料
窮養兒子富養女,是教育最大的騙局
“窮養兒,富養女”是在中國家長中間一直盛傳的教育順口溜,表面上看起來這句話的意思似乎僅止於金錢觀念,其實它沒有這麼簡單。用金錢的多寡來解讀“窮養兒富養女”是非常膚淺的。窮養兒富養女到底作何解呢?女兒“富”養要充分鍛煉個人能力,培養廣泛的興趣
標籤: 養女 親子成長 育兒 早期教育
陪女兒三年課外班的生涯感受
很早就開始想聊聊這個話題,一直在整理思路,卻遲遲沒有動筆,因為我知道這是一個家庭的共性話題,一經發出會有很多家長和孩子們的響應,於是,我想在這篇帖子裏,盡可能的站在共性的角度去探討這個問題,也就是說我的思考與感受是代表了大多數的普通北京家庭
標籤: 親子成長 幼儿園 兒童繪畫 幼儿園教師 畫畫
先別急,知道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嗎?
當嬰兒哭鬧的時候,父母會關注孩子哭鬧行為背後的原因,猜測他可能是餓了,冷了,或者不舒服了。但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好像漸漸喪失了這個能力,變得只關注孩子的行為,卻很少思考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標籤: 親子成長 育兒 早期教育
教育孩子避免5個“想當然”
教育孩子,有很多“想當然”的做法事實上是錯誤的,並且錯得很離譜,正是這些想當然的行為扼殺了孩子最深的純真。以下這些“想當然”的以為,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教會孩子的自立能力。如果想讓孩子聽你的話,你就要先培養孩子的平等觀
標籤: 親子成長 育兒 家庭教育 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