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家的小林這次考試排名第一”、“這次英語比賽kiki的得分比你高5分”……為人父母,卻經常喜歡拿自家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長期下來,這不僅新增了親子間的衝突,還很容易使小孩的自信心坍塌。
有心理專家指出,父母間的愛比較行為是由於其自身自信心不够所導致,家長首先要學會自我修復自信心和焦慮情緒。
>>案例
家長意識到自己愛比較,改變後,親子關係也改善了
家長陳女士說,自己以前長了雙只看到“垃圾”的眼睛,和12歲的兒子經常發生衝突,原因是她要求完美苛刻,總希望兒子能成績數一數二、音樂特長也頂尖,還要求孩子有禮貌、品行優秀等。為鞭策孩子,陳女士總在孩子的身上挑毛病,說孩子這也不够A同學好、那也不如B同學優秀,如此教導之下,兒子並沒有越做越好,她反而和越來越有主見的兒子激發了衝突,這讓其痛苦不已。
“後來才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經常拿兒子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相比,這對兒子來說十分不公平。”陳女士在心理專家的引導下,學會了用寬容的態度接納兒子的缺點,母子緊張關係一下子緩解了,兒子也比以前更勤奮做作業和練琴了,成績也從二十多名進入了前十五名,連老師都讚歎孩子上課有改善。
>>專家分析
愛比較的家長能激發孩子潜能?不會!
“在我們接觸的許多家長當中,很多父母存在著相同的一個問題———愛作比較,尤其是總愛拿自家孩子的缺點與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對比,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自信心不够。一旦父母自信心不足,他們就很喜歡要求孩子做到最優秀,如果孩子沒達到他們心目中的標准,還會覺得很憤怒,認為孩子做得不對,做得不好。”廣東省心理學會諮詢與治療專委會常委於東輝說。
“明明孩子的學習成績很不錯了,但是媽媽總是指著隔壁家的同學對自己的兒子說,別人運動如何厲害,數學成績如何好……不斷給孩子找錯,要麼說孩子這裡不好,要麼說孩子那裡不好。”於東輝表示,家長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可以做到完美,擔心自己一旦講出表揚的話,孩子會沾沾自喜,從而變得很難管理,於東輝認為這種想法是不對的,也不贊成這樣的比較行為。
那適當、適時的作比較是否可以促進孩子的進步?不少人認為父母公平、合理地進行比較,能激發孩子一定的動力和潜能。於東輝並不認同此觀點,他表示,現實生活中很多東西比較不了,比如說長得漂不漂亮,比如說分數,71分和72分的比較是沒有任何意義,雖然如果這個是升學成績,會有很大的差距,但很關鍵的問題是,家長們的關注點不能總放在學習成績上,只看孩子分數優不優秀,這樣的比較,會給孩子很大的壓力。
培養孩子“平衡”能力
“如果周圍的大人愛比較,就是說別人做得好而你沒有做到,在這樣有相互比較的壓力情况下,孩子怎麼去做到令父母或老師,還有自己滿意呢?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懂得何謂‘外方內圓’,在自我需要和別人需要之間做到平衡,達到互相滿足,我們把這種能力稱之為平衡能力。從幼儿園開始,孩子就可以學習並鍛煉這樣的平衡能力,忍耐並不是一個最好的辦法。”於東輝舉了一個例子說,孩子想吃糖,一般情况下媽媽會說蛀牙不給吃,聽話的孩子會壓抑自己的需求不吵不鬧,還有一種孩子會跟媽媽鬧到底最後把糖吃到。第一種類型的小孩長大之後會變得不開心,幸福感不强;第二種類型的小孩長大後變得叛逆,不遵循社會規則;而聰明的孩子會在當下跟媽媽“談判”,比如說“給我糖吃,我一定會刷牙”等類似的撒嬌管道,既爭取到自己的東西又讓媽媽滿意。
>>建議
如真要比較
可引導孩子跟昨天的自己比,看進步
“孩子成長過程中有3個很重要的元素———愛、自信心、安全感。父母經常拿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做比較,一來容易傷害孩子,破壞其自信心,二來父母們也會變得越來越急躁。從內因來說,愛比較是因為大人們希望自己童年的夢想能在孩子身上得到延續,這一代父母的父輩也是經常拿他們跟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較,同樣的教育模式被複製,家長們未能保持高度的覺醒。”國際NLP身心語法程式學合格執行師古蕎裼指出,她曾經遇上一個個案———孩子總是不敢在公共場合講話,一上臺要競選班幹或演講時就怯場不敢發言,但到了台下就變得敢於表達,後來我們通過家長瞭解到,原來小孩在長期的“比較”中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感覺找不到自尊,所以才出現如此情况。
“還有一個更加典型的個案,是發生在一名母親身上,這位母親在小時候有過同樣的經歷,常常被父母拿著別人家孩子的優點來要求自己,為此她總覺得不管自己怎麼努力情况都很糟糕,自信心受到很大的創傷,自己內心永遠覺得自己是不行的,最終問題出現在婚姻的選擇上。當時幾個男生去追她,她沒有信心去選擇最好的,想著如果跟優秀的人在一起,對方永遠比自己强,在一起也會變成是一種比較、隨從,後來就嫁給了一個不是很匹配的男生,婚姻陷入了尷尬局面,這就是父母在讀書時種下的根子,背後是傷害了其心理。”家長如果真的想要通過比較去引導孩子取得進步,可以讓孩子學會跟昨天的自己來比較,注重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而不是光看結果,當孩子做出某個動作得到大人的表揚時,孩子慢慢就知道怎麼做是對的,良性迴圈之下,進步會越來越明顯的。
如何讓孩子不要從小活在“比較”的世界裏,古蕎裼還主張家長們可以一起學習,修復自身的焦慮,家長們彼此總愛比較最主要的因素是怕孩子被社會淘汰,家長自我安全感不够,所以才經常用這樣的管道去自我提醒和提醒孩子。
“此外,還有一個‘以毒攻毒’的辦法,很簡單,要比就一起比,孩子拿自己的媽媽跟別人的媽媽做比較,提醒媽媽是否像別人的媽媽一樣很有耐心,很溫柔,幾個月下來,媽媽們就會知道心裡不舒服,意識到這個辦法是不對的。”於東輝強調說,父母們要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相信孩子現在的問題長大以後都可以改變並且順利解决。楠都
“我其實知道拿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比較,是對孩子不好的。但有的時候,我是無意識就比較了,比如孩子在一起玩,我會拿自己孩子的身高與其他孩子比,現在,比較多了,孩子一聽說吃啥會長高就猛吃這個東西,顯然,因為我的比較,已經給孩子造成壓力了。我知道我這樣不好,但有的時候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可能與我自己個子矮,老擔心害怕孩子長不高有關。”——墨媽
“家長愛比較,比來比去,就容易產生焦慮情緒,一焦慮,行為就不容易理智,就會做出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有不好後果的行為。我們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的情况也是不同的。想想,如果老公整天拿你和鄰居的美媽比較,你受得了嗎?”——蛙爸
“我們所處的環境,要家長不比較,實在很難,尤其上學以後,排名分數這些,孩子的成績好壞都是比出來的。家長所能做到的,恐怕就是儘量不強調强化比較,讓孩子少些壓力,能輕鬆一些。”——欣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