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錯誤中發現孩子優點
公交車站牌下,一對母子正在等車。
一陣大風把媽媽的圍巾撩了起來,媽媽想用手按住圍巾,可是手裡還提著皮包,非常不方便。看到這個情形,小男孩主動對媽媽說:“媽媽,我幫你拿包吧。”媽媽猶豫了一下,還是把皮包遞給了小男孩,然後整理她的圍巾。
沒想到風更大了,小男孩一不小心,把皮包掉在了地上的水窪裏。小男孩馬上把皮包撿了起來,一臉的驚恐。
媽媽的臉色立刻變得非常難看,厲聲訓斥小男孩:“你怎麼連個皮包都拿不住啊?你看,包都髒了,你讓我怎麼拿?你真笨……”
小男孩一聲不吭,眼淚卻嘩嘩地湧出來。
母親的訓斥一定傷透了孩子的心。以後再有這樣的情况,小男孩還會主動從媽媽的手裡接過皮包嗎?而如果媽媽的反應不是這樣的呢?
媽媽看到小男孩驚恐的表情,先從孩子的手中接過皮包,用紙巾擦乾淨,然後對孩子說:“沒事的,你看,皮包擦擦就乾淨了。”
“我不是故意的,媽媽你不怪我吧?”孩子小聲地問。
“當然不怪你。你能主動幫我拿皮包,說明你很有愛心,還樂於助人,真讓媽媽高興。”媽媽撫摸著小男孩的頭說。
“可是皮包掉在水窪裏了。”小男孩還是很後悔。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每個人都有不小心的時候,媽媽也犯過這種錯誤,不過媽媽以後就特別注意了,相信你也會吸取教訓的!”
“嗯,我以後不會再犯這種錯誤了,我還想幫你拿包,好嗎?”孩子說。
“好啊,媽媽相信你!”說完,媽媽又把皮包交給了小男孩。公交車來了,母子倆高興地上了車。
每個孩子都免不了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而孩子正是在不斷犯錯誤、糾正錯誤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所以說,重要的問題不在於孩子是否犯錯誤,而在於父母採取何種態度讓孩子認識並糾正錯誤。善於在孩子的錯誤中發現優點,用賞識的態度去教育孩子糾正錯誤,比嚴肅的責備和打罵更有作用。
也許大家都看過陶行知先生“四塊糖”教育孩子的故事:
有一天,陶行知發現學生王友用泥塊砸自己的同學,他當即制止了王友,並讓他放學後到校長辦公室。
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批了。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裡,我卻遲到了。”
當王友驚疑地接過糖果後,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裡:“這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讓你不再打人,你就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迷惑不解,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說:“我調查過了,你砸他們,是因為他們欺負女同學。這說明你很正直,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
王友感動地哭了,他後悔地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我的同學呀!”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為你正確地認識了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我的糖獎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吧!”
面對王友的錯誤,陶行知既沒有責備更沒有打罵,而是換了一個角度,用充滿賞識的心態,從錯誤中發現學生誠實守信、尊眾師長、為人正直、敢於承認錯誤的優點,並及時給予讚揚。陶行知用賞識喚醒學生的良知,讓學生主動承認錯誤、接受教育,從而在心靈深處產生改正錯誤、完善自己的願望。
相信陶行知先生的故事會給廣大父母一些有益的啟示。現實生活中,發現孩子的錯誤並不難,難的是從錯誤中發現孩子的優點,並用賞識的態度和語言設計充滿愛心的教育場景,在對孩子的賞識中完成“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要想找出孩子在錯誤中的優點,必須首先瞭解孩子犯錯誤的過程,通過對過程的分析發現孩子的優點。如果陶行知不對王友用泥巴砸同學的過程進行調查,他就不會知道事情的起因是那幾個同學欺負女生,也就不會發現王友為人正直、敢於打抱不平的優點。
另外,必須對孩子敢於承認錯誤的優點給予賞識。如果孩子已經認識到並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父母就不應該再窮追不捨,而應該鼓勵和肯定孩子敢於認錯的勇氣。
孩子犯了錯誤,父母難免會責備孩子,但是責備的方法卻有很多種,如果方法不當,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不當的責駡以及動粗、體罰或其他威嚇等處罰管道,不僅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孩子,而且可能激起孩子的仇恨心理。而如果父母善於找到孩子錯誤中隱藏的優點,然後賞識孩子,不僅可以讓孩子充分認識錯誤,而且還會繼續保持這個優點,從而養成良好的對待錯誤的習慣。
面對孩子的錯誤,父母還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些時候,孩子錯誤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大人的誤導。例如孩子和老師頂嘴,可能是因為父母經常在他小時候說“等你上學了,讓老師管教你!”之類的話,讓孩子誤認為老師和自己是對立的、是敵人,從而產生了逆反的心理。如果父母明白了這一點,就必須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在教育孩子尊敬師長的同時,對孩子敢於懷疑、敢於挑戰的優點給予賞識。
當孩子犯了錯誤,要調查清楚事情的起因、經過,發現孩子在錯誤中顯露出來的優點。你可以說:“雖然你做錯了,但是你表現得很勇敢。只要改正錯誤的管道,你的勇敢仍是非常可貴的!”
如果孩子的錯誤是出於好意,首先應該賞識孩子的良好初衷,而不是抓住他的失誤,如“我知道你很想幫助別人,這真讓我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