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家長認知誤區
關於“幼儿園的一節集教活動的時長是多久”這一簡單問題,很多家長的回答都是40分鐘。
事實上,幼儿園的集教活動一般在15—25分鐘左右。而家長們的認知誤區所折射出的問題就是誤認為幼儿園的教學就是教孩子學拼音、識漢字、數數,這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廣大家長們對於幼儿園小學化的需求越來越高。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幼儿園都傾向於小學化,包括教學內容小學化、教學形式小學化、教室佈置小學化、評估管道小學化、生活方式小學化,這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甚至扼殺了孩子的天性。
幼儿園小學化是當下非常熱門的話題,也是傳統幼教的一個重大弊病,現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二
幼儿園教學與小學教學的區別
幼儿園與小學在教學上的最大區別在於教學模式,前者是以遊戲模式為主,更多的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後者是以課堂模式為主,學生整整齊齊的坐在各自的桌椅上,聽老師講。
我們需要承認的是,從幼儿園到小學,孩子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由豐富多彩變成枯燥無味,教學時間由25分鐘變成45分鐘,這種轉變難以快速地被孩子接受,導致很多孩子在剛上小學的時候就產生了厭學心理,注意力很難集中。
三
如何培養孩子注意力、認知思維能力
我司研究院經過多年的調研發現,專注力是决定孩子學習成績的第一要素,成績優异的孩子注意力都是非常集中的,做任何事情都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反之,一些注意力很難集中的孩子成績就相對差一點,不僅學習成績不能提升,甚至在生活習慣上也會有一些小困難。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家長們一味地通過“說教”的管道,苦口婆心地勸孩子要好好學習,但這種管道對孩子幾乎沒有任何激勵作用,更很難取得明顯的效果。
囙此,在幼儿園的教學中,堅決抵制填鴨式教學,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中幼國際教育金色童園幼儿園所做的就是給孩子兩種决定未來學習成績的能力——注意力與認知思維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在家裡,媽媽叫孩子吃飯,孩子嘴上應了,但遲遲不行動,經過多次的叫喊,孩子仍然不動,這時媽媽就會很生氣地去指責孩子,孩子卻會很委屈地說自己確實沒聽到。
家長會產生一個疑問,孩子明明回應了卻說自己沒聽到。其實,處於幼兒時期的孩子可能正將視覺集中注意在某一件事情上,大腦就會自動遮罩聽覺注意。
注意力培養的最佳時期是在3—6歲,也就是孩子們在幼儿園的時期。
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60%以上的孩子都會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而這其中40%的孩子會將這種現象帶到未來的生活中,嚴重地影響其工作、學習。
四
如何培養孩子生活好習慣
孩子的免疫系統較弱,總會存在感冒、扁桃體發炎、便秘、不長個、營養吸收不足等一系列讓家長們困擾的問題。
家長們遇到這種問題,第一時間就是去求助於醫生,而醫生給出的意見就是多喝水、不要挑食、注意衛生、多運動等常規的生活習慣。
但對於幼兒而言,這些看似簡單的常規生活習慣恰恰是最難去規範的。
怎樣讓孩子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呢?只講道理有用嗎?
比如你對孩子說:“飯前飯後要洗手,不然容易生病!”,但是,孩子會感覺:“我經常沒有洗手也沒有生病啊!”有時候,我們成年人也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們都不能堅持那些好習慣,何况我們的孩子們呢!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促成一個好習慣形成的最有效辦法就是設立獎勵機制。
我們想要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要靠幼儿園老師的付出,更要靠家長們的大力支持和正確引導,通過科學的方法,借用科學的工具來激勵孩子去規範他們自己的行為。
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鑄就孩子美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