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們的通路困局

早期自媒體們(這裡的自媒體,指的是個人或極少的合作者(比如2人)運維的一個內容,以原創為主,有强烈的個人風格。類似門戶的頻道或一些公司化運作的帳號,實在不能算是自媒體。中國部落格全盛之時有1億之多,帶動了所謂“自出版”的概念。微博出現後,自媒體出現內容碎片化的特徵,因為微博只允許承載140個字。

早期自媒體們(這裡的自媒體,指的是個人或極少的合作者(比如2人)運維的一個內容,以原創為主,有强烈的個人風格。類似門戶的頻道或一些公司化運作的帳號,實在不能算是自媒體。)主要使用的工具是部落格。中國部落格全盛之時有1億之多,帶動了所謂“自出版”的概念。

部落格本身是一個內容集合,它主要和資訊消費者發生接觸的通路是:部落格網站本身(可能流量很大一塊來自搜尋引擎)、門戶部落格頻道的推薦、以及RSS瀏覽器。但部落格後來慢慢衰落了,特別是RSS瀏覽器,連Google Reader都關閉了,今天已經很少人在使用RSS這個工具。

微博出現後,自媒體出現內容碎片化的特徵,因為微博只允許承載140個字。不過中國人很快想出了一個新的形式:長微博。但長微博有很嚴重的問題:它是一張圖片,很難通過蒐索來發現,流量來源基本上靠微博場域中的流轉。隨著用戶越來越多,必然的,微博資訊到達率就越來越低。如果不依靠大號的幫助(或者本身就是大號),很多內容將沉於地下。微博的巨量貼效應非常嚴重,大號把持著極大比例的流量,越來越多的內容創造者感到沮喪。

微信公眾帳號的出現,讓習慣長篇大論寫上1-2千字的內容創造者看到了興奮之點。公號早期的時候,還有人很天真地將公號到達率固化在9成這個數位上。與微博同樣,用戶越來越多以及微信新鮮感的過去,到達率開始下降。微信曾鳴在一次會議上稱某媒體的到達率有近30%,還是屬於很高的到達率。

如果一篇文章有3成的到達率,當然相比其它的通路而言,還是不錯的。但問題在於,微信的產品結構在繼續將到達率壓低。馬上出臺的5.0版本,將折疊所謂的媒體號(微信稱為推送號)。折疊的結果將是:到達率繼續下滑。

自媒體們再一次感到了沮喪,看上去微信並不待見他們——事實上,微信也不太可能在推送號和服務號上再劃出一個分類:自媒體號,並不折疊它們。在微信眼裡,自媒體和推送號沒有什麼區別。於是,新聞用戶端開始搶奪微信貌似要放弃的市場。

幾乎所有的巨頭都在聯系內容創造者,騰訊最近開了一個媒體見面會,用開放平臺來吸引媒體(注意,是媒體,不是自媒體,而且暫時只提供三十個名額),騰訊也在聯系自媒體,聲稱可以同步微信公號後臺內容進入用戶端。裝機量最大的搜狐新聞用戶端到處在和自媒體人簽訂合作協定,而新浪,則很小心地推出了第一個個人藍V鬼脚七,享受和媒體後臺類似的待遇:私信推送。百度則在埋頭搞一個“微站”的項目,從手機上搜一下36氪就可以看到這個微站的樣子。

但這裡的問題依然存在。其一,數位公司顯然更青睞媒體。這裡有一些資訊安全的考慮,正規媒體不太會發出有資訊隱患的內容,但自媒體們有可能突破紅線,這會讓監管成本加大。新浪微博數千人的人力監管,顯然是很多其它公司不願意去承擔的。其二,即便和自媒體合作,後者的資訊傳播通路問題,其實很難得以解决。

微信公眾帳號並不是以幫助資訊製造見長(事實上,它的後臺非常爛,用過的人都知道),而是以幫助資訊傳播見長:它有著一個極强的社交配備。微信有群的功能,還有朋友圈的功能,能够幫助到資訊再次傳播(雖然內容製造者不能像微博上那樣知道被怎麼傳播了)。由於有了極强的社交配備,大部分人的微信一直在手機後臺運行著,每一次拿起微信和他人做點對點溝通,都有著接觸公號資訊的可能。而這些特徵,是今天的新聞用戶端們,無法做到的。

以裝機量號稱第一的搜狐用戶端來說,我個人在它上面的到達率看似不高——至少我的感覺是這樣的。訂戶數是一個數位,但除此之外,沒有其它數位可以證明它的到達率(訪問量是未知的,評論數幾乎就是個0,在我有6萬訂戶的情况下。微信在它的海外平臺上提供訪問數位)。

有媒體人在一個群裏透露說,用戶端的活躍度非常低。這個資訊來自於某運營商的調查(具體數位該媒體人再三在群中說不要透露,就不寫了)。這個原因是完全可以想像的:在一臺手機上,微信微博的打開率提高,用戶端的打開率就會下降。因為用戶端基本上沒有社交功能,而在今天,無社交,不閱讀。

有一些服務會幫助自媒體生成一個app,但在我看來,app的到達率可能會更低。正規專業媒體制作的app都已經面臨打開率低到不可想像的困境,更何况基本上沒有推廣能力的自媒體們。這是一種行為藝術,裝裝腔調是可以的。

現時,除微信外,唯一帶有社交因數的內容工具其實是微博。但一來微博用戶新鮮感已過,本身timeline的機制又使得資訊到達率天然不高;二來橫在新浪微博面前最急迫的問題是商業化變現。自媒體連自己怎麼賺錢都不知道,期望自己都麻煩不斷的新浪微博來幫助他們,有點緣木求魚。

自媒體們本身就有一個能否持續的資訊生產問題,如今,資訊傳播也成了一個問題。這兩者不解决,就不用談什麼商業化問題了。而所謂一千死忠粉足以養活自己的論斷,呵呵,資訊接觸用戶與死忠粉之間1000:1的比例不算離譜吧?這樣算,你得有100萬名資訊接觸者。這個數位可不小。

真正意義上的自媒體很快迎來大批死亡的結果,一小部分所謂自媒體,本來就在依靠文字為生(比如媒體從業人員,或像我這種寫專欄的),這些人一向有輿論上的發聲之便以及文字直接變現的可能。另外一小部分則需要團隊的幫忙:比如羅振宇依靠申音的團隊。會有一批經紀公司的出現去幫助到少量的已經有一定影響力的自媒體人在不同的傳播通路上折騰(不可能大量,因為經紀工作去做一個小影響力的和大影響力的,成本差不多,自然撿多的上)。

單個個體,死守一根傳播通路的好日子,大致已經過去了。

本文標題: 自媒體們的通路困局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184594069556
相关資料
阿裡萬億交易額背後的欺騙性
普哥承認這個今天說的這個問題太淺,但有太多的人都沒分清楚交易額和營收額的區別,包括昨天某知名電商媒體拋出了一個問題【京東2013年業績是否會超越蘇寧?】:“蘇寧雲商集團去年完成了980億元的營收,京東去年完成600億元,但京東方面稱今年要衝
標籤: 阿裡 阿裡市值 互聯網電商 電子商務 天猫 支付寶
3.0行銷時代要充分挖掘目標受眾的自媒體内容
日前,比特網記者專訪了中國互聯網協會秘書長盧衛,他表示,“利用移動互聯網app、網絡社區、微博、即時通信工具、官方網站、郵件等各種互聯網應用與目標受眾建立良好、持續、有效的互動,這種互動不應該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甚至是多向的,要發揮目標受眾分
標籤: 目標受眾 移動互聯網 市場行銷 自媒體 大數據 網路行銷模式
創業失敗的痛楚:盤點2013年7月創業公司失敗傳聞
“事實上,在美國矽谷,即使創業失敗,創業者同樣十分受人尊重。”互聯網資深評論人士謝文曾接受筆者採訪時說道。筆者認為,創業失敗無疑是痛的,但創業者確實應被人尊重。然而,創業存活率並不高,尤其近期,有關創業失敗、創始人出走、企業資金鏈斷裂、產品
標籤: 創業 皆喜網 街庫網 米奇網 短租
啥情况?網易:我們從未養過猪
2009年網易CEO丁磊宣佈進軍養豬業,互聯網企業養豬引發外界極大的興趣,但如今四年過去了,網易猪連毛都沒見到一根,反倒是網易囙此惹上了官司。蹊蹺的是,網易的工作人員在法庭上稱,網易從未養豬,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一樁因欠款引發的官司前日在
標籤: 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