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月訂購電商如何通過賣襪子賺1億?

賣襪子,誰都知道。但IT宅男陳伯樂創辦的“男人襪”,偏偏線上上賣起了襪子。從早期追隨BlackSocks到中國化的按月訂購,男人襪不僅擺脫了獨立電商的規模邏輯,而且也為小件品類開啟了線上銷售新管道。這家公司10年堅持賣襪子1000萬雙。到目前為止,BlackSocks已經有分佈在74個國家的4萬名定期客戶,享受著這樣的“定期送黑襪子”的服務!

賣襪子,誰都知道。作為一種存在多年的傳統零售業態,有著相當完整的商業規則。如果想在零售行業進行創新,難度非同一般。

但IT宅男陳伯樂創辦的“男人襪”,偏偏線上上賣起了襪子。

從2010年到現在,男人襪用服務而非產品的管道服務顧客。從早期追隨BlackSocks到中國化的按月訂購,男人襪不僅擺脫了獨立電商的規模邏輯,而且也為小件品類開啟了線上銷售新管道。

男人襪,靈感來源於海外電商BlackSocks。這家公司10年堅持賣襪子1000萬雙。它專賣最普通的黑襪子,定價也十分高昂(基本上是一雙10美元),十年來BlackSocks居然能成功賣出1000萬雙,而支撐“黑襪子網站”成功的,就是“定期送到家”的服務模式。到目前為止,BlackSocks已經有分佈在74個國家的4萬名定期客戶,享受著這樣的“定期送黑襪子”的服務!

各大商業評論都對這種模式成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主要有以下結論:

他們選了一個寄送成本極低的產品:由於襪子近似紙張,不重、占空間不大,囙此BlackSocks可以輕鬆地以一般平常的信件的管道,寄送這些襪子到客戶家。

它可先拿到現金,壓低售價:如果BlackSocks大部分客戶都是先預付一年的月費,那麼,他們可預先拿到三四倍的現金,這筆錢可以輕鬆作為周轉之用,大量訂襪,取得最便宜的成本。

商品品項不需太多,也可涵蓋所有的需求:BlackSocks所選的商品(黑襪子),是完全沒有花色的;會買這種黑襪的消費者,本來就不會去關注它的花色。這點讓BlackSocks開起網店比其他人開網店還輕鬆。

其實這種包月的服務模式,並不罕見,如電話費的預付費包月套餐、公交卡月票套票等等,本質上多有相似(提供虛擬或現實服務之分),在上述三個關鍵的要素中,最為覈心的是第三個:產品或者說服務。

這個產品需要足够的標準化,這樣客戶不會有很多個性化的需求,容易量產(這個標準化不但包括產品或服務物理意義上的標準,還包括帶給用戶心理利益行的一致性標準,類似在麥當勞或星巴克任何門店,基本都能享受到一樣的咖啡品質和過程享受)。

其次是複購率高,既然大多數人都會不斷重複購買,那麼可以接受企業提供的代為選購的便利性服務。

那麼是不是符合這兩個要素,就可以開展這種類似訂閱雜誌的管道,去“訂閱”某種商品呢?

很明顯,當我們從襪子這個品類拓展到襯衣、褲子的時候,就能看到:它們既不標準化,又沒有很高的複購率。不太適合這種包月模式。

那麼,再延展一層,把視線擴展到日常用品,比如牙膏、香皂呢?他們可以預定包月嗎?

現時的牙膏市場,已經細分出很多功能性區分,如增白、去火、固齒等,這一觀念深入人心,意味著每個人需求不一樣,顯然也不符合包月模式下的標準化。

那麼日常食品類呢,比如大米白麵呢?這些品類足够標準,複購率也高,為什麼現時主要以零售出現呢?

巧合的是,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類似的模式。當年16歲的王永慶賣米,採用就是這種管道。他自己摸索出的技巧,比如賣米時,他在一個本子上詳細記錄了顧客家有多少人、一個月吃多少米、何時發薪等,以估算出這個家庭大概在哪一天吃完米,在這一天快到來時主動送米上門;等到顧客發薪的日子,再上門收取米款。

但時至今日,你為何沒有接受這種管道呢?稍加分析不難發現,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些產品現時因為有了品牌,而變得不再標準化了。金龍魚、福臨門、利是等企業品牌,以及東北大米、天津大米、泰國香米等地理品牌的出現。意味著產品存在差別。有差別,意味著難以標準化。

那麼如果一個產品都滿足了上述三個條件,是不是就可以採用包月了呢?

包月訂購模式的三要素:標準化、複購率高,沒有領導品牌

我們發現有一種商品完美的符合這三要素:雞蛋。然後雞蛋都是零售,沒有出現包月訂購。這是為什麼呢?

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雞蛋的價格波動很大,而對於購買雞蛋的家庭主婦來說,這個價格波動會造成一定的購買決策困擾,從而不太容易接受先付費後消費的形式(先不討論物流配送的問題)。此外當送貨小哥把雞蛋送到你家門事,你會不會生出一個疑問:這雞蛋新鮮嗎?而這個問題的背後,又暗含著產品難以標準的老問題。

那麼要滿足包月模式,看來還要加上一個條件:購買決策成本小。

包月訂購四要素:標準化、複購率高,沒有領導品牌、購買決策成本小。

那麼食鹽,差不多完全滿足上述的條件:足够標準、複購率高、沒有明顯品牌、決策成本小。

為什麼食鹽同樣沒有出現包月訂購的模式呢?

從用戶角度講,購買食鹽這種行為,社區便利商店可以解决臨時購買;大型超市可以統一購買;並不會在購買的便利性上有新的需求。簡單說,用戶不覺得購買一袋食鹽,是多麼費事的一件事。

這也反方向說明了男人襪,其實更多是服務公司,而不會賣貨的公司。這一點創始人多次提及。在成立之初,創始人是這樣描述的:我發現的需求是作為消費者,購買襪子這件事,要不就是家人在商場代買,或者路邊小店購買,這類用戶其實不是我面向的用戶;認為買襪子造成困擾的是哪些不樂意出門,不樂意去選擇的用戶。(拋開商家對利潤的考慮)

分析到這裡,我們基本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

包月的這種模式,覈心是提供了:在滿足產品基本功能之上的一種選擇上的便利性服務。

或者說,如果採用基礎版的包月服務,你的產品應該同時滿足下列條件:標準化、複够率高、無優勢品牌、購買決策成本小,購買不是很便利。

例如包月鮮花到家服務。對於一些喜歡用花來裝點家居的用戶來說,這個服務解决了日常養護費時費力和自養品種受限的兩個問題。商家為了解决標準化的問題,在提供的服務套餐上,已經限定了不同費用對應的花色品種數量,解决了標準化的問題。而購買便利性的問題就更好理解了。

最近市場上也出現了包月衣櫃的服務,覈心內容是:每月499元,一次寄三件,衣服隨便穿。

首先,我們發現這個衣櫃和包月鮮花的案例,針對的用戶群體比文章上述提到的日用生活品類的服務針對的客戶群,明顯在收窄。但其覈心與包月鮮花如出一轍,解决的是消費者對衣服款式在數量上永遠差一件的心態和都想擁有很多款從而不知道選哪一件的兩難消費心理。所以,包月衣櫃覈心提供的是服務,而非衣服本身。

至此,我們差不多可以看到採取包月付費這種商業模式的幾個要素點,我們認為抓住了這幾個控制點,企業就可以享受到這種模式帶來的好處,就是預付費給企業帶來的現金流和採購優勢。否則,只會被這種模式拖垮。

(還只是從用戶對產品需求側的分析,如果從商家經營角度分析,也是需要滿足一定的利潤空間,才可以實行,或許這也是類似食鹽這種單價較低的產品難以實現包月的另一個原因)。

1:產品標準化,或者在一定範圍內指定標準化。

2:產品複購率相對較高

3:品類在市場上無明顯的領導品牌

4:購買決策成本小

5:購買不是很便利。

那麼,當我們看到鮮花和衣服這些曾經採取零售的管道經營的品類,開始嘗試包月模式出現的時候,身邊的其他品類,如日用化妝品,是不是也可以採用包月模式呢?

當我們逐項用上述五個控制點分析化妝品行業時,發現在“無領導品牌”和“購買決策成本”上不會很理想。

1:化妝品的品牌號召力,不需要解釋。

2:購買決策成本高。

這一方面,除了女性消費者相對普遍存在不瞭解自己膚質,從而在選購上猶豫不決以外,化妝品不同於服裝的另一個明顯特徵是,服裝在購買前可以通過糢特或圖片展示的管道,結合自己的穿衣經驗,判斷是否適合自己,從而决定是否購買;而化妝品在沒有使用前,無從知道效果,從而造成購買決策成本高。

此外化妝品對膚質的改善也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不像服裝可以立刻判斷出是不是適合消費者。雖然,可以採用寄送試用裝的管道來幫助消費者做出判斷,但由於女性護膚是一個採用多種產品交叉使用的疊加效果(洗面乳、爽膚水、營養液等),很難判斷是哪一種單品起到了作用。

那麼,我們能不能在既有的現狀下,對某些不符合的特點進行調整,從而使之符合包月模式呢?

從以上的分析看,在化妝品這個品類中,通過單品來嘗試包月似乎是一個突破口,比如面膜、口紅。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分析一下,不在此贅述了。

當我們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這種預付費包月定制的模式時,需要明白的是,這種模式的覈心是:提供了滿足產品基本功能内容之上的便利性。

此外,這種便利性體現在用戶與品牌接觸的多個點上,科特勒理論稱之為:用戶旅程曲線。所以,我們回到男人襪這個案例上,就不難發現,從官網的免注册可以下單、品類限於黑白兩色、從選擇、下單極為便利。從多個側面給用戶强化出一個品牌内容:選擇男人襪是最方便划算的。

另:當我們此時打開男人襪的商城官網,出現了內褲的包月模式,但其他商品如襯衣、圍巾、皮包都是零售的管道;在京東和天猫的官方店,男人襪同樣是採用的零售管道而非包月。前者是因為產品的標準問題,而後者會因為通路的内容。

資料標籤: 化妝品 電子商務
本文標題: 包月訂購電商如何通過賣襪子賺1億?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158270733359
相关資料
創業五年,我是怎樣把自己從月入十萬變成負債十萬的
沒有,只能拼命的求助,然後變成了我自己都看不起的模樣,可別人這次可以幫你一次,但又能幫你多久…况且感覺這就像是一個無底洞,要在一步步中逐漸將我掏空,我好恨我自己,狠我自己沒有用,甚至在某些時刻有過非常極端的想法“要不就這樣吧…”
標籤: 創業
連續創業者:無數公司死掉,都是因為這點
對創業公司來說,事兒决定往哪走,組織决定能走多遠。見過太多的企業,事兒是對的,時間點也是對的,最後因為合夥人或團隊出了問題,傻了,最後死掉。2016年,胡斐創業做賣好車,也出過很多的狀況,深感阿裡、蘑菇街走過這麼多年不容易,不單是業務的問題
標籤: 阿裡 我的阿裡 創業 阿裡金融 馬雲
沒有哪個創業者不經歷過“至暗時刻”
我至今記得,X先生在决定停止最後一個創業項目前一個月,每天大把大把的掉頭發,睡不著,像中了魔一樣的焦慮襲擊全身。對一家互聯網科技公司而言,這已經是“至暗時刻”。對於企業家而言,經歷並度過“至暗時刻”是他們的必修課。這種心態也只有在經歷諸多“
標籤: 創業 百度 李彥宏 陸奇 程維
他曾被世界拋弃,後來輔助3大首富賺10億,成功只有4個字!
有時候你會不會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整個人生都是大寫的“喪”?他輔助過3大首富比爾蓋茨、陳天橋、陳發樹,打工淨賺10億元。創造了日薪50萬的記錄,被譽為中國的“打工皇帝”。34歲,因為不甘心敲程式碼,他屢屢提出工作建議後從一個工程師晋昇為部門經
標籤: 唐駿 首富 微軟股價 陳天橋 盛大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