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我的根在中國。支持祖國四化建設,我責無旁貸。」
作為曾經的「世界船王」,包玉剛始終擁有一顆不變的「中國心」。
在燈紅酒綠的商界裏,他不抽烟、不嗜酒;勤儉建業、持恒健身。談及成功的原因,包玉剛坦言有三點:首先是有自己的個性;其次是獲得了銀行界的信賴和支持;最後是與航運界及造船界人士有著良好的關係。
▲金安號
1918年,包玉剛出生於浙江寧波的一個商人家庭。13歲那年,父親包兆龍送他到上海中興學堂求學。過了一段時間,他又進入吳淞商船專科學校學起了船舶。抗日戰爭爆發後,輟學的包玉剛先後供職於中國工礦銀行、上海市銀行。
1949年,包玉剛和父親一起前往香港創業。起初,他和父親合夥做農產品進出口生意,從國內購買向外銷售。後來,因為中央政府决定實行國家統辦土產出口,包玉剛的生意做不下去了。彼時,他的父親打算轉型搞地產,但包玉剛卻看中了航運。
香港有天然的深水泊位和充足的碼頭,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由貿易的優惠條件吸引了各地的船隻。再加之二戰後,世界經濟復蘇,各地之間的貿易往來增多。包玉剛以其敏銳的眼光捕捉到了這一難得的發展機遇。他堅定地認為投資船運業,必然大有可為。
儘管包玉剛的父親起初堅決不同意他搞航運,但最後還是妥協了。
1955年春天,37歲的包玉剛隻身出現在英國倫敦的街頭,開始追逐自己的海上之夢。買不起船的他特意跑來這裡求助友人,結果遭遇一頓諷刺,朋友不但沒有借錢給他還認為包玉剛瘋了,大大地刺傷了他的自尊心。
為了證明自己,空空如也的包玉剛回到香港後又馬上跑到滙豐銀行去貸款,結果工作人員再次給他潑了一盆冷水,人家壓根不搞風險太大的投資,且不相信華人能經營好航運。
屢次碰壁的包玉剛失落了,他開始有點懷疑自己。就在此時,有人建議他去找日本銀行試試,這個偶然的提議最終讓包玉剛獲得了貸款。
籌集了20萬英鎊後,包玉剛再次跑到英國,買回了一艘以燒煤為動力的舊貨船,這艘船已經使用了27年,排水量也只有8700噸。雖然破舊,但包玉剛卻像得了稀世珍寶一樣,請人將它整修油漆一新,並取名「金安號」。
一切準備就緒後,包玉剛正式成立環球航運集團,同時將「金安號」以長期出租的管道,轉租給日本的一家船舶公司。
▲包玉剛和員工在香港海港城碼頭
包玉剛開始從事航運的時候,香港和國際上的船東大都採用把船短程租用或「散租」的經營方式,視航運需求率而定租金。當業務興旺時,從短期的眼光來看,這一經營方法容易獲取較高的利潤。然而包玉剛放弃了這種富有吸引力,但風險極大的「散租」業務,採取了完全不同於傳統航運經營的長期租賃法。他把旗下船隻以長期合約管道定期租賃,租期可分為三年、五年至十年,租戶按月交納租金。包玉剛的長租經營使他躲過了石油危機的考驗,也躲過了使大多數船王遭受滅頂之災的危機。
買下金安號的第二年,由於蘇伊士運河因埃及戰爭而關閉,航運費用猛漲。當年年底,金安號賺的錢,就已經够包玉剛買下7艘新船了!到了1957年的下半年,航運業出現蕭條,運價跌到最低點,那些搞短期出租的船主,每天都要賠老本,只有包玉剛可以憑著合約穩收租金。
這次低潮過去後,包玉剛又改變了方針,將新船長期租給別人,舊船留著自己經營。包玉剛對所屬船隊實行分權管理,每一條船就如同一個家庭式的公司,這樣既可以節省管理成本,調動每條船的全體員工的積極性,使得在一條船虧損時不至於影響其他航船公司。
據說希臘船王曾經十分看不起這種管理方法,但後來事實證明包玉剛的經營方式令人折服,於是這位希臘船王特意登門拜訪。
包玉剛穩健行事,把信譽比喻為「簽訂在心上的契约」,既講求實效又從不急功近利。他與日本商界的關係很深,集團90%以上的船是在日本造的,他的船85%又租給日本的客戶,日本人非常樂意和包玉剛做生意。每逢造船業淡季,日本船廠吃不飽、虧損大時,包玉剛寧肯自己吃些虧也去日本訂船。後來生意興旺,造船商忙不過來,不肯接單,但只要是包玉剛訂的船,船商二話不說,立即命令船廠動工,為其造船。
六十年代初期,包玉剛同國際大石油財團建立關係,取得了世界石油海運市場中可觀的份額。為了加速公司擴張,日本航運公司出面擔保,使得包玉剛拿到滙豐銀行的貸款。此後,滙豐銀行與他的合作越來越緊密。1970年,滙豐銀行與包玉剛合資成立了「環球船運投資有限公司」,滙豐銀行占股45%。其後,包玉剛又成立了「環球租賃國際有限公司」,其中滙豐銀行股份達37.7%。在包玉剛集團中第二比特的大機构「亞洲航業公司」中,滙豐銀行也從中購得10萬股股票。
包玉剛利用銀行的貸款,購買或建造船隻,並以嚴格的制度,把船隊管理得井井有條。到七十年代初,他成為世界最大的私人船東。希臘船王奧納西斯曾說:與你相比,我只是一粒土豆。《財富》雜誌與美國《新聞周刊》稱包玉剛為「海上統治者」和「世界船王」。
包玉剛以一艘舊船起家到撐起海上霸業,在世界享有盛名,只用了不到20年。他幾乎沒有失過手。期間,與英資、日資等各國商人周旋,百密而無一疏;其膽大心細,同時言必信、行必果,這種商人特質使他遍交天下。這個過程,包玉剛行走得如同一比特深謀遠慮,卻手起刀落的商業俠客,令人稱快。
70年代中期,包玉剛敏銳地察覺到:世界航運業已供過於求,便及時著手實行戰略轉移。在香港一家飯店,剛剛度過50歲生日的李嘉誠,秘密約見了60歲的「船王」包玉剛。
兩人迅速達成一宗交易,李嘉誠把自己在公開市場收購獲得的1000萬股九龍倉股票以36元每股的價錢,轉讓給包玉剛;作為交換條件,包玉剛協助李嘉誠從滙豐銀行承接和記黃埔的9000萬股股票。一個决定兩家英資龍頭企業命運的歷史性協定,在華商兩强低聲細語中順利達成。
這只有幾分鐘的會談,卻成為半世紀以來香港經濟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它直接導致九龍倉從一家英資巨擘變為世界船王的家族企業,又間接促成了李嘉誠成功吞併另一家英資巨擘「和記黃埔」,可以說是華商在香港對於英商全面反擊的開始,此後英方資本在香港的勢力格局漸成潰敗之勢。
▲鄧小平與包玉剛
儘管享有「世界船王」的美譽,但包玉剛一生奉行的是「腳踏實地地工作,平易近人地待人,身體力行地做事」的處事理念。在與大海「抗衡」的數年間,他以精湛的業務素養、敏銳的國際視野、果敢的決策能力和銳意的創新意識,使華人成為世界航運界勇立潮頭的佼佼者,並將個人事業同國家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
新中國成立不久,首次發行建設公債,包玉剛盡自己的財力,認購公債數萬港元。改革開放後,他率先購買中國建造的船舶,推動了中國船舶的出口。並出資籌建了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北京兆龍飯店、寧波大學等項目,帶動眾多海內外華僑參與新中國建設。
為了祖國的穩定與統一,他還親自在中英間搭建橋樑,擔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幫助製定和實施《中英聯合聲明》,協助香港主權的移交工作。
僅1981年至1984年短短四年間,鄧小平就八次會見包玉剛,坦言:你跟別人不一樣,你是實幹家,幹實際事情的,不是只說不幹的,歡迎常來。
1991年9月,73歲的包玉剛因病在港去世,當時退休在家的鄧小平聞訊後深感震驚。他立即給包玉剛遺屬發去唁電:驚聞包玉剛先生病逝,深為悼念。先生熱心祖國建設,為實現「一國兩制」身體力行,功在國家,希家人節哀珍重。隨後他以「生前友好」的名義送去花圈,並派女兒鄧榕專程赴港出席包玉剛葬禮,以表達他的哀思。
隨著歲月流逝,包玉剛所創造的輝煌奇迹也許會被人們逐漸遺忘,但他敢於拼搏、敢於奉獻的精神卻永遠會被中國人銘記。
「在這個國際性的社會裏,生活方式、行動,都和從前不一樣。但跳disco管跳disco,這不是問題,在商業道德這事情上頭,還是老傳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