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學演講時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中國的前途是你們的,世界的前途是你們的,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此後二十年青年們歷經上山下鄉,文化大革命,直到改開以後年輕人才逐漸有可能擺脫一種嚴密的管理結構,有獨自施展才華的機會。而到2014年,大環境變的更加激進,人們開始認為90後是改變世界的先鋒,寄予極高期望。在一個摻雜了太多揠苗助長的氛圍裏,理智點看看這事應該是有點必要的。
成功和當事人年齡的牽涉
成功其實和年齡並無太多牽涉,大多時候實屬偶然,但勇氣、品格、實力等新增這種偶然事件發生的概率。
年紀輕的人(比如:90後)同年紀大些的人(比如:70後)相比長於對時代的感應和銳氣,但短於縝密以及性格上的對自我的把握。歲數大的人沒有了對時代的感應和銳氣,容易猶疑不决,總是不能開始;歲數小的人沒有縝密和對性格的把握則容易撞的傷痕累累並眾叛親離,大致如此。前者對年長的人並非不可跨越,後者對年輕的人卻實在是艱難的鴻溝,需要在碰撞中迅速提升自己。
銳氣這種事情之所以年輕人略勝,其實是一種天賦,是年輕天然帶來的活力。你看小猫剛出生的時候看到一個東西就會撲上去,抓蜻蜓,抓老鼠玩,還會抓自己尾巴,等變成老猫了,那就只在特別必要時比如餓了才動一下,老鼠在眼前過都不一定感興趣。
如果沒有自由意志這東西,那這種銳氣確實就會只屬於年輕人。但這世上確實有一種來源於意志的力量。
據傳麥克亞瑟很喜歡的一首撒母耳厄爾曼寫的散文詩叫《青春》,這詩裡面講:
“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像,炙熱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湧流。
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苟安。如此銳氣,二十後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則更多見。年歲有加,並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
歲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膚;熱忱拋卻,頹廢必致靈魂。憂煩,惶恐,喪失自信,定使心靈扭曲,意氣如灰。
無論年届花甲,擬或二八芳齡,心中皆有生命之歡樂,奇迹之誘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臺天線,只要你從天上人間接受美好、希望、歡樂、勇氣和力量的訊號,你就青春永駐,風華常存。
一旦天線倒塌,銳氣便被冰雪覆蓋,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實已垂垂老矣;然則只要樹起天線,捕捉樂觀訊號,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齡告別塵寰時仍覺年輕。”
詩中說的應該是對的,否則你很難解釋約伯斯41歲重返蘋果後越戰越勇,雷軍41歲創建小米掀起那麼大波瀾,張小龍41歲開始用微信對自己過往產品進行超越。
人確實是可以戰勝年齡帶來的束縛的,前提是你需要像詩裏說的那樣有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像、炙熱的情感。能戰勝先天束縛的人確實並不多,所以從創業來看,也許可以講,年紀大些的長於勝率,而年紀輕的勝在基數龐大,所以也可以淘出金子。實際上事業成敗與否與年齡並無太大牽涉。
雖然做事本身和年齡沒有太大牽涉,但獲取用戶上卻實實在在的優先考慮90後和00後為好,因為他們普遍具有更高的活性,更願意嘗試新東西,想迅速擴大用戶基數,那就要盯著他們,他們大多時候正是跨越鴻溝的關鍵,所以說來好玩即使七老八十,你也要琢磨怎麼獲得年輕人的歡心,一堆四五十歲的人要帶頭琢磨怎麼迎合二十多歲的人,大致如此。所幸在這個視角下,人是可以揣度的。
90後、媒體與互聯網江湖
從媒體和眼球經濟的角度看人咬狗是遠比狗咬人有價值的話題,這就和寫故事不能一團和諧一樣,作為結果就是90後註定會走到展現眼球的舞臺中心,人類世界在電影和科幻小說裏也總是要面臨毀滅才行。誇張點講不要多久00後也會粉墨登場,這是媒體的一種內寘内容和衝動。
而人類一個很有意思的特徵是他能够自我催眠,也就是所謂的謊話重複千遍就是真理,所以說來說去之後,身在場裏的人們不由自主的也就信了,哪怕說的東西是偏離現實的。這類事情在歷史上一再發生,甚至可以深遠的影響一個國家,比如說當我們一再文宣帝國主義是極端罪惡的之後,改開初期就一定會對所有外國人懷着極為警惕的心理。
極端來講90後就是被深度催眠了的那波人,和我們偉大鄰國北朝鮮的群眾有點像,他們被抬到舞臺中央,瘋狂展示,他們自己也以為自己成了世界的中心,但其實缺乏相應的堅定支撐。這有好處,但就我看來壞處也大。
好處是更容易獲得眼球,這也是一種資源;壞處則是盛名之下心性的掌控更加難了,更容易練成邪派武功。
我在“互聯網時代的方法論”系列文章裏曾經系統的表述了一種世界觀:未來的世界是牛頓式規則與量子式規則共同作用的疊加態,你既要在意識空間裏借助參與感這樣的手段迅速獲得關注和傳播,也要在現實空間裏遵守已有的規則。比如和供應鏈和自己的團隊成員搞好關係,在這種形勢下基本的做事方法就是正合奇勝,正是踏踏實實做產品,讓你的產品或者實惠或者好玩或者方便,讓你的用戶獲得切實的收益,奇則是讓更多的人迅速的知道你、認可你,這樣就確實可能縮短獲得成績的週期。但是心性掌控不住就一定會在奇上過火,最終很可能走火入魔。老羅和它的錘子就是奇上跑的太快,但在正上比如研發生產這樣的基本環節上沒跟上,才會有今天的局面,而90後如果被催眠過甚,更可能還不如老羅,而更像友加、餘某某,這其實是走火入魔的前兆。
從我這種旁觀者的角度看,真想做事的90後更適合突破聲名迷障,打造一種開放心態,在實踐過程中迅速補課,補“正”那個環節需要的課,而不要發狂,想我就應該成功,明天就應該我成功。具體來講萬一被指責自己做的東西不好吃時,不要罵指責的人太潘苛耍而要想想自己是不是偏離福斯的期望太遠了。
結束語
網傳有投資人專門投資90後,如果可以開除或退出,建議立刻開除或主動退出,在這個認知層次上做投資,失敗率估計會遠高於成功率。我們這個時代有時候腦子是群體性壞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