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錢方聯合創始人李英豪。他曾經是香港創業人一名:3年前在香港創立過企業移動應用方案公司,把香港公司關閉後全力在北京創立移動支付公司錢方。最近他看到Talkbox@黃何HEATHERM撰稿一文說香港互聯網已死,作為以前在香港創業,現在在北京打拼的香港人,感受非常的大,想借這個機會和大家交流一下香港的情况。
背景:
香港是全球最早接觸互聯網的地方之一,我早在1995年就第一次用互聯網,當時用的是14.4K的撥接,是當時得令的雅虎、Excite搜尋引擎、網景瀏覽器和ICQ的用戶。80後一代香港人基本見證了ICQ到MSN到Facebook的年代,算是互聯網深度用戶。再看看移動互聯網,香港人從2000年開始就有不少人用Palm等PDA設備,到後來微軟的WM6.5智能手機,到07年的iPhone和後來居上的Android,香港基本都是走在世界的前端。香港現在基本人手一臺智慧設備,互聯網寬帶速度到1GB、移動互聯網到4G LTE。很多手機公司喜歡拿香港做第一產品試點市場,是因為香港人對手機要求高,搞定香港市場基本其它地方沒有問題了。
好,看到這,我們能總結香港人是一群很好的互聯網用戶,但今天我們不是談論如何獲取香港市場,而是香港互聯網創業環境如何,讓我們來一一細看。
創業離不開幾個方面:市場、資金、產品(創意)、團隊
先看市場
香港有800萬人,對一家互聯網公司來說,800萬足够生存,但基本沒有可能做成一家偉大的公司。而且這裡的用戶很奇怪:說不是深度互聯網用戶的話,人均上網時間和移動設備比例估計全球第一。但是互聯網發展十幾年來,大家來來去去上幾個網站,新聞看雅虎,蒐索用雅虎、穀歌,財經看阿斯達克,視頻看Youtube,社交用Facebook,郵件用Gmail,點評用開飯,討論去Discuss、Uwant,購物?(不好意思,香港人不在網上購物。)再來一個女性喜歡的She.com,再加上用Whatsapp代替簡訊。以上產品,香港本土創立的一般超過10年,是.Com年代的產物,其它都是美國產品。最近10年來香港創業公司沒有一個拿下個香港市場(可能有一個,香港Groupon Ubuyibuy,後來被Groupon收了)。最麻煩的事,香港人太特別了,花幾年好不容易做到香港第一了,發現同樣模式根本不能複製到其它地區,就只能在香港自己玩。
OK,拿不下香港市場沒有關係,香港人不是很國際化嗎?拿下歐美一樣可以啊!沒錯,的確有這麼一家Deal Extreme的面向國外的電子商務網站,連薛蠻子都說它是國際電子商務做得最好的其中一家,不過也只有這麼一家。它是2000年左右利用國內廉價商品和國外電子商務空白做起來的,這種機遇可遇不可求。香港人其實很不瞭解老外想法,只是習慣吃漢堡,不代表能做出滿足老外的產品。別人一天如何生活、吃什麼、說什麼、看什麼電視你都不知道,如何能做出成功的產品?國外每天開車、香港人每天坐地鐵,國外講生活工作平衡、香港人每天加班,這樣的差异真不太可能做出好的產品。
啊,原來是這樣,那背靠祖國成了吧,中國互聯網市場可大了,出了百度、阿裡、騰訊和很多的中小互聯網公司,總有香港人的位置吧?好吧,我只能說,香港人對國內同學的瞭解可能還不如對老外的瞭解,最少香港人都喜歡看美劇,但大陸電視劇,這個在香港排在美劇、台劇、韓劇和日劇之後。你和他說韓寒??他說誰?你和他說非誠勿擾?他說這是什麼?你和他說18大?他只關心遊行。神馬QQ?我用的肯定是Facebook。哪問問最瞭解什麼互聯網公司?他告訴你是騰訊和阿裡巴巴?為什麼?因為買了很多股票啊!(這2家公司在香港上市)。這樣下來,對國內無論高富帥還是潘坑沒香港人都不瞭解,更不用說能為這個市場開發產品了。
記得3年前我希望在北京創業,在一個天使投資人面前演示,他問我,你為什麼覺得你瞭解中國用戶的習慣?我回答說我在這生活了1年了,我比較瞭解。他說:“我在這生活幾十年了,我還不瞭解呢,你這樣能說瞭解?”。現在想想,我當時對國內的瞭解少之又少,更何况沒有在這生活過的香港人?
再來到黃何所在的Talkbox,我是在2011年看著他們做起來的。GreenTomato是香港一家著名的移動方案提供商,在2G年代已經在運營,公司科技實力不錯.由於他們不滿足只做方案提供商,希望有自己的產品,於是成立了內部創業團隊FARM,Talkbox也是這個團隊非常成功的例子,對講機的創意在當時是世界第一,也迅速獲取了上百萬用戶,並且不少還是來自國內。由於對講功能沒有什麼門檻,見到了Talkbox的成功,各種模仿者出現,當然最重要是巨頭騰訊的微信橫空出世,連最後一點機會都沒有了。據我所知,Talkbox團隊對國內情况有2點明顯的錯判:
1.接受盛大而非騰訊的投資
2.認為國內市場可以單靠一個好產品就能做大。
如果一開始火起來就把團隊搬到北京、如果一開始集中攻海外市場再拿矽谷投資、如果接受了騰訊的投資,估計今天Talkbox的故事完全不一樣。
我們再說說資金
香港有錢的大佬非常的多,李嘉誠肯定是最好的代表,而且也成立了自己的風險創投基金,最為大家瞭解的是投資Facebook一案。但李嘉誠的基金也是VC,還是以回報作為考慮的。以香港15年來只有2家的退出例子來說(不算當年.com),不可能因為老闆是香港首富就把錢投給香港公司。而國外的一線VC,基本沒有見過在香港設有辦公室的,來香港多數是為了會議、演講和生活(沒錯,不少VC在香港定居)。至於天使,不是沒有,但是非常少,而且你不容易找到,沒有像北京或矽谷那種天使組織或聚會。
沒有投資,政府支持也行,臺灣、新加波和國內不少公司也是靠政府扶持起來的。香港不是沒有創業孵化計畫,一個科學園、一個數碼港,2個都有共同點,環境優美但交通不便。對於生活成本很高的香港來說,雖然入駐創業園不需要租金,但是創業者必須在5分鐘接駁交通上支付高達10元一天的費用,而且創業計畫都沒有啟動基金支持。因為沒有天使投資的關係,以香港的生活成本來算,一個三人的團隊如果希望能一年不接外包投入研發產品,基本需要30萬啟動基金(還要假設沒有家庭負擔)。這對於不少年輕人來說不是簡單的事,這個也說明了為什麼大部分香港創業公司選擇以外包公司起步。
再看看團隊
我在香港中文大學資訊工程畢業,記得當年.Com年代,這個學科一度收生標準比醫生、律師等學系還高,不是狀元不能進。但好景不常,當大家發現主修工商管理的同學很容易得到各大銀行企業管理培訓生等高薪後職後,大家都轉去工商管理了,我剛看了最近的工程學院收生標準,好像是全大學要求最低的。
看看無論上北京還是矽谷,工程師都是互聯網創新產品的關鍵,沒有好的工程師,你有再好的想法也沒有用。香港一年拿得出手的軟體工程師寥寥可數,建築的土木工程師就很多,而且好的都去美國了,我幾個比較厲害的同學,現在都在矽谷,一個在蘋果、一個在Facebook、一個在穀歌、一個在創業(12人的公司拿到了B輪融資)。
除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對互聯網產品的瞭解。要知道,美國PayPal培養了這一代很多的參與者,網易、搜狐也出了不少創業家,但由於香港一直沒有什麼成功的互聯網創業公司。這方面的人才自然不多了,基本上對產品瞭解的細節和深度和中美等地有不少的差距。
最後看看產品
很多人說現在的互聯網老大沒有多少是一開始就想到產品能改變世界的,但是發現沒有,無論在矽谷還是在北京,你做好了產品,如果做到不錯的話,會得到不少的報導,很多用戶的迴響,更重要的是,你可以找到不少前輩為你提供經驗和意見,如果穀歌和Facebook當年沒有老大的支持,根本不會是這樣的故事。所以中美2地的創業者,都勇於做夢,做產品不往簡單做,要不在科技說完全突破,要不在用戶體驗上非常創新,香港創業者因為種種限制,基本不敢想,想科技突破?幾個創始人你看我,我看你,大家科技都不怎麼樣。而且技術研發需要資金的,沒有幾百萬就不用想了。用戶體驗創新?幾個創始人想想,自己重來沒有做個什麼見得人的產品,想創新不止從哪創起。商業模式創新?這個可以,不過大部分人不像老周,這個真的想不出來。好吧,還是想創業,就踏實的幹!所以出來的都是幫助企業行銷、管理、OA等產品,為什麼?能賺錢啊。我在香港做的一家外包公司正是做了一個為香港出版企業做的電子書平臺,沒辦法,生活逼人。
結論或建議
相信我說的很明白了,在香港互聯網創業不是一般的難,希望在香港創立一家偉大的互聯網企業更難。對於正在創業或希望創業的香港朋友們,有以下幾點忠告:
1不要在香港創業,選擇矽谷、深圳、北京(這是3年前一個VC朋友給我的忠告)
2如果還是希望在香港創業,不要考慮國內市場,做一個移動互聯網,面向國際市場,哪怕不成功,你會發現你學到很多產品、市場的東西。
3儲備好2年的錢,不要做外包,做外包你會發現比你原來在公司工作還累,想想你是為什麼創業的?我非常鼓勵人創業,但創業並非為了不打工,而是應該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歡迎香港的創業朋友們找我討論,新浪微博@錢方李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