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飛:創業公司沒有增長就跟死亡沒有區別

如果一個創業公司沒有增長,跟死亡是一樣的。如果一個公司第一年100人,第二年100人,第三年還是100人,營收也沒有任何變化。那麼這種公司的價值是不大的。但是在過去3年裏,AI突然變成了一個全民熱議的話題。雖然AI科技在突飛猛進地發展,但是如何實現AI科技的商業化,仍然是今天全世界AI企業面臨的最大的難題。
出門問問創始人、CEO李志飛

來源:混沌大學(hundun-university)

授課老師|李志飛

出門問問創始人、CEO

如果一個創業公司沒有增長,跟死亡是一樣的。如果一個公司第一年100人,第二年100人,第三年還是100人,營收也沒有任何變化。那麼這種公司的價值是不大的。——李志飛

2015年之前,在中國很多人都不知道AI。但是在過去3年裏,AI突然變成了一個全民熱議的話題。尤其是Google阿爾法狗機器人打敗世界圍棋冠軍這件事,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震撼。

雖然AI科技在突飛猛進地發展,但是如何實現AI科技的商業化,仍然是今天全世界AI企業面臨的最大的難題。

我以前在美國讀書,博士畢業之後本來是要去搞科研的,結果反而去了穀歌美國總部做科學家,後來又回國創建了AI公司“出門問問”。

從一個純粹的科研人員,到一個商業化的科技研究者,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在創業的過程中,我對於AI科技如何落地和商業化的問題,有了很多的思考和想法,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

Google AI為什麼要自己做硬體產品?

AI商業化的關鍵有兩點:場景和可掌控。

如果把AI的算灋比作成靈魂,那這個場景就是身體,靈魂是需要身體才有意義的。AI科技去尋找場景的過程,就是一個靈魂附體的過程。

尋找可以掌控的場景,這就是Google AI一定要自己去做硬體產品的原因。

Google的安卓作業系統非常成功,佔有了全球70%-80%的市場份額。安卓的戰畧是以平臺為主,爆品為輔。而現在Google在AI層面的戰畧則反過來了,平臺為輔,爆品為主,把自己的產品當作一個爆品去做,而不只是追求demo(示範)效應。

(Google的AI硬體產品)

這其中的原因是:

第一,在2007年安卓剛剛起來的時候,多數硬體廠商並沒有做軟件的能力。

再加上iPhone的成功來得太快,很多手機廠商沒有反制之力,就很願意把自己的場景讓Google的作業系統裝進去。而現在大部分硬體廠商都有研發軟件的能力,並不願意把自己的場景交給你。

第二,安卓是一個系統級別的軟件,它是可靠的,可以預測的。而AI科技是概率性的,存在特別多的不確定性。

比如語音辨識的時候,有時候能識別對,有時候識別不對;在某一個場景下可以識別對,在另一個場景下卻錯了。這就對硬體產品有更高的要求,很多硬體廠商達不到這樣的要求。

在這種情況下,Google想要以安卓的管道去推動AI的應用,就會非常困難。穀歌做硬體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自己的很多高科技、黑科技直接放到自己研發的設備裏,讓AI科技有一個可控的場景。

AI商業化的路徑:

建立科技、產品、商業的閉環

一個獨立的AI企業要想存活下來,就應該在算灋的基礎上,儘早找到可以掌控的場景,建立科技、產品、商業的閉環,然後在更大的規模上迴圈、反覆運算。

核心技術:

你會做的,別人也可以做出來

如果你是一家AI公司,想要把AI應用到某一個場景裡面去,你首先得有一套非常覈心的科技。而且這個核心技術必須要有一定的難度,形成一定的壁壘,這樣才能擋住95%的競爭者。

比如說語音互動、語音辨識這樣的科技,在今天中國加起來不超過10家,絕大部分企業是無法進入的,因為它的科技難度非常高。

但科技的領先頂多只能保持8-12個月,不能構成絕對的壁壘。

深度學習在語音辨識中的應用,首先是在2012年由微軟研究院的華人科學家鄧力搞出來的。但是第一個做成大規模系統的反而不是微軟,而是Google。

因為科研的圈子是沒有秘密的,你做出一個東西之後,很快就會有另外一批人把它做出來,甚至比你做得還好。

只有不斷反覆運算,持續性保持領先,才能形成真正的壁壘。也就是說,你得永遠比競爭者領先8個月。

你8個月前做的事情,可能現在有人已經學會了。但這時候你已經在做另外的事情,大家看到以後,又得再等8個月才能學會。

這是一個最好的正向迴圈,Google正是靠這樣正向反覆運算的管道,使得它永遠能够在競爭者面前保持幾個月的領先優勢。

產品:

算灋只占整個產品開發的30%

商業和科研的本質是不一樣的。很多科技創業者都走不出科技或者算灋這個階段,他們不知道什麼叫產品,什麼叫解決方案,把創業當作科研在做,結果很快就失敗了。

光有算灋是不够的,還必須快速圍繞著算灋在一個具體的場景裏做出一個端到端的產品(To C),或者一個解決方案(To B)。

比如我研發出了一個語音辨識的系統,但是這個算灋不是一個通用的算灋,它可能剛好在我訓練的相對安靜的環境下可以使用,在給投資人做demo的時候是ok的,因為大家面對的是黑乎乎的荧幕,沒有任何用戶體驗可言。

但是如果這種算灋應用在APP上,在環境相對嘈雜的捷運、公車或者街道上使用的時候,用戶體驗就會非常糟糕。

所以,要做成一個產品,除了有基本的算灋和系統之外,還必須有具體的應用場景,讓用戶有一個良好的使用體驗,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

出門問問現在應用的場景有智慧手錶、智慧音箱、智慧車載等,每應用於一個新的場景、新的設備的時候,我們的算灋本身就要去做很多反覆運算和優化。

算灋只是一個起點,它離一個真正的產品還有非常遠的距離。

當你基於語音算灋做出一個產品的時候,可能這個算灋本身只占你整個開發的30%都不到,另外70%都跟這個算灋沒有什麼關係。

規模化:

能够支撐自身研發和未來競爭

做出產品或者解決方案還遠遠不夠,商業上看的,是你到底有多少用戶,以及這個用戶帶來多少營收和商業價值,能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化。

這種規模化要能够做到:

第一,能够支撐自身研發的反覆運算;

第二,可以通過這種反覆運算和規模,抵抗未來的競爭。只有這樣,才能對所應用的場景有一定的控制力。

這個時候就需要深度思考。所謂深度思考,就是說你腦海裏要有一個模型,能够把一段話或者一個事情量化。比如10萬規模的時候是什麼樣子,50萬的時候是什麼樣子,100萬的時候是什麼樣子。

以價值1000元的智慧手錶為例,如果做出了10萬臺的規模的話,就可以cover(覆蓋)一些資料、模具成本和基本的研發費用。

如果要想cover(覆蓋)成本的話,就需要達到50萬臺的規模。

而如果做到了100萬臺的話,那就可以形成足够高的壁壘。尤其是面對華為、小米、三星這樣的競爭對手,你對所在的場景是有一定掌控力的。

但是如果有BAT或者穀歌這樣的超級巨頭想闖入這個領域的話,那麼100萬臺的規模就沒有任何意義,原先可控的場景又變得不可控了。

因為巨頭們不靠硬體賺錢,他們可以進來之後先扔“炸彈”,把市場搞亂,把量做上去之後,再通過後面的軟件服務去變現。

所以,規模化的程度取決於你處於什麼樣的市場,以及你自己處於什麼樣的階段。

“出門問問”的AI商業化實踐:

形成商業閉環

2012年我剛回國的時候,主要精力投入算灋的研發。因為我以前是做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翻譯的,對非常複雜的算灋很瞭解,所以花了8個月就做到了端到端的語音互動,完成了AI科技積累。

為了儘快實現商業化,2013年出門問問用研發出來的語音互動算灋做了微信公眾號,也做了手機上面的語音助手。但是這些東西沒有形成閉環,因為沒有用戶量,也沒有任何營收。

2015年,出門問問開始去做智慧手錶。我們當時沒有去做機器人或者車載,是因為在當時的人員規模和市場規模下,做機器人或者車載達不到閉環的效果。智慧手錶推出後,起到了良好的市場效果,銷量達到了30萬臺,佔據了30%的市場份額,第一次實現了科技、產品、商業的閉環。

2016年,在出門問問的軟件能力、硬體能力、供應鏈的能力、商業推廣能力、行銷能力都達到一定的階段之後,我們又開始開拓更多可掌控的場景,去做車載、家居、耳機等等,因為我們需要在更大的規模上迴圈反覆運算。

(出門問問的正向迴圈)

到現在為止,出門問問實現了各種智慧設備上的語音互動,從手機、音箱、車載、耳機,凡是你能想到的語音互動比較有用的地方,我們都做過一個應用。

小結:

在AI領域創業,並不會輕易死掉。因為AI公司同O2O公司不同,不需要每天花那麼多錢補貼用戶,它的主要成本是人工成本。當公司盈利情况並沒有那麼好的時候,只要少招點人就可以存活。

但是在我看來,如果一個創業公司沒有增長,跟死亡是一樣的。

如果一個公司第一年100人,第二年100人,第三年還是100人,營收也沒有任何變化。那麼這種公司的價值是不大的。

對於“出門問問”來說,我們每天都在逼著自己跨越舒適區,去思考如何找到更多的機會,如何有更多可控並且規模化的應用場景,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存活下來。

只有這樣,當BAT這樣的巨頭進入的時候,我們才能够更加從容地去面對,完成一個初創AI公司的成人禮。

本文標題: 李志飛:創業公司沒有增長就跟死亡沒有區別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150457956179
相关資料
35歲身價165億,滴滴程維:為什麼年輕時,要選難走的路?
相反,那些看起來很傻很笨的年輕人,彷佛對安逸這兩個字有本能的排斥,他們知道,年輕時,要選難走的路,因為那是向上生長的路。然而,今年35歲的程維起點並不高。21歲畢業於北京化工大學,22歲加入阿裡做銷售,29歲離職創立滴滴,34歲以165億身
標籤: 程維 創業 柳青 阿裡 uber 移動互聯網
凱叔講故事CEO王凱:對自己狠的人,身邊都是藍海
我原來是一個配音演員,配過上千集的影視劇。後來又去做央視的主持人,主持過《財富故事會》這樣的節目,也拿了很多獎。所以創業之初我特別自信,覺得一張嘴就能做出好產品,後來發現根本不是我想像的那樣。在今天的課程裏,我將會為大家揭示極致內容產品的本
標籤:
每日優鮮CEO徐正:創業是一場集體遠行!
《想約·看世界》首秀登場啦~為什麼要成立每日優鮮?說實話,今天回聯想也有一種回母校的感覺。而且這趟遠行並不是在完全準備好的狀態下開始的。創業要有好奇心。創新大概率是會失敗的。聯想是一個打開和擁抱的狀態,就需要不斷有新的聯想人站出來創新創業,
標籤: 創業 聯想 每日優鮮
大姨媽app創始人柴可:富二代創業路上的一股清流
4月24日消息,由創業黑馬、創業家APP主辦的“2018中國獨角獸峰會”今日在京舉行,會議中,大姨媽app創始人柴可分享了其在2016年的一次危機,由於資金鏈吃緊,沒有得到外界的資金支持,他只有去找自己的父親,沒想到父親不僅沒有給予資金幫助
標籤: 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