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來自於你想要解决一個社會問題
創業一定是來自於你想要解决一個社會問題。創業絕對不是販售自己已有的技能。不要過度期望大學能够教會你什麼,等大四畢業的時候你肯定會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這很正常,因為接下來是一個開始學習的新階段,一邊幹活兒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創業一定是想要解决一個社會問題,你發現這個社會問題沒解决,心裡不舒服。一開始沒想到自己能解决,有可能解决不掉,在做的過程當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直到最後找到一個秘密,可以解决掉這個社會問題,這才是創業的過程。
我在沒創業的時候是一名培訓師,每天就到處給人講課,最高峰的時候講一天能掙幾萬塊錢,這在我這個群體中收入算還可以。但是,我非常痛苦,因為我的所有收入都跟我的時間掛鉤,邊際成本特別高。出國旅遊別人都算團費、旅遊費,我算的是損失掉的收入,旅遊20天損失80萬,這對我來說無法接受。
所以我就想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够讓我不那麼費勁地去掙錢,於是我就去看生活中有沒有什麼事情是我能够去改變的。結果發現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我在大學裏上課,有很多人來讓我推薦書單,但是他們買了之後卻不看,沒時間或看不懂。這背後就是一個很普遍的社會問題,它反映了我們整個社會的閱讀能力在不斷地下降。
楊絳先生曾經對一個煩惱的年輕人說:你所有的問題都在於想得太多而讀書太少。同樣地,我對書非常相信,我覺得生活中有任何問題得不到解决並不值得你去痛苦,你只要去找一本書來看,就一定能够解决它。
那我是如何解决他們讀書難這個問題的呢?最開始我把這些書中的精華都提煉出來,做成5000字以內的PPT,一年給你發50個這樣的PPT,你按年付費給我,大家熱情很高,踴躍報名。但後來我發現他們還是沒看,全都積壓在郵箱裏,這證明PPT這個辦法也沒有解决這個問題。
然而這意味著失敗嗎?並不是,因為幫人們更省時省力地讀書這一問題一直存在,且大多數人都願意買單,只是解决問題的手段需要重新思考,於是後面我們便利用互聯網取得了成功。
創業需要驗證價值假設和增長假設
剛才講的引出了一個關鍵點,那就是創業要找到一個真正的問題,而不是一個假問題,哪怕你燒幾個億,假問題也終究會導致失敗。
很多創業者特別喜歡沉浸在自己虛假的問題當中去開心,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他是廣播台的節目主持人,也是我們讀書會的會員,有一次他跟我說發現了一個社會問題,每天晚上那種情感傾訴類節目特別有意思,很多人都打進電話表白愛人、表白母親,所以他覺得這是一個機會,他要搞一個演播室,環境包裝一下再配上音樂,就專門接那種傾訴類的需求,按次收費。
結果是什麼呢?投了300萬,一單都沒成,就連送人家也不願意,大家根本沒有這樣的需求,代價太大。有人會提市場調查,但市場調查基本不可靠,因為真正的需求你是問不出來的,約伯斯的蘋果是一個個問消費者問出來的嗎?並不是,當人們不知道一個東西的時候,他根本發表不了任何意見。那真正有效的方法是什麼?只有一個——賣給他。只要他願意花這錢,哪怕他對這事不滿意都沒關係,這證明了它是一個真需求。
所以,創業的第一步是驗證價值,就像我剛才說的,把書做成PPT雖然沒有解决問題,但是驗證了價值,有人買單才能繼續去探索優化。後來我就想,既然不願意讀,那我就拉群吧,每週六晚上咱們上一次課,我通過課來講一本書。講完大家評估很高,就有源源不斷的人加入進來,一個群變兩個群,到後面就成了平臺。
我把“從一個群裂變為兩個群”這種成果稱為增長假設,一個生意既驗證了價值假設,又驗證了增長假設,基本上就可以做了。
這很輕量,不用原始資金,有WiFi就行了。所以我講我的創業經歷你們完全可以複製,原因是沒有投過一分錢。對很多的創業者來說,沒有哪個人是事先有了很多錢才去創業,反過來,有了很多錢再創業風險將變得很大。我們用了大概兩三年的時間孵化了十個公司,沒有一個公司賠錢。我投資的原則很簡單,超過100萬我就不投,我覺得100萬幹不起來的事兒,1000萬也幹不起來。
前些年大家都很熱衷於談“互聯網思維”這個詞,談免費,覺得只要有流量就可以通過流量再去做別的生意,總能賣錢。但我覺得我可能扛不到那個時候,就算我燒到幾百萬粉絲了去賣廣告,那也是一個很艱難的事,我總覺得二次販售比一次販售難很多。我就堅信我的內容給你帶來了價值,你就應該付我錢。
所以做生意一定要回歸到最原始的第一性,什麼叫第一性?第一性不是慣性,慣性是人家做你也跟著做,第一性是你把整個事情的原理想明白了:你通過我講書,人生發生了改變,然後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付我365塊錢。而且,既然我能賣掉,那別人就一定能够賣掉。對標一下寶潔,它賣洗髮乳、洗衣粉一袋才20多塊錢,這其中要有生產成本、物流成本、倉儲成本等等,10塊錢不到的利潤空間竟然能够發展那麼多代理商,那我為什麼不行?
再回到“互聯網思維”,那時候互聯網沒見哪裡還有發展代理商的公司,大家都覺得砍掉中間商才是趨勢,但你需要問一句為什麼,為什麼不能招代理商?你的模式跟他們的有什麼异同?所以我們就按做生意的原理來,發展省級代理、市級代理,每一個代理商都必須是獨立法人,必須是一個公司,這樣的話他就會為這個品牌負責。
從頭到尾不需要任何融資,依靠代理商去幫我們擴疆拓土,現時這個模式成為了幾乎所有知識付費公司的標準形態。
反脆弱既是商業智慧也是人生智慧
最後我想談談“反脆弱”這個概念,大家一定要掌握反脆弱的智慧。所有的商業智慧覈心,只需要記住反脆弱,把它搞明白就夠了。商業是一個複雜的行為,沒法兒通過簡單地模仿他人重複別人的成功。複雜系統不可模仿不可複製,任何商業秘笈、商業節奏,各種領導力的手段,都是難以重複的。
要想照搬一座廠房很容易,一磚一瓦照著建就行。但若要重新來一次文化思潮,比如文藝復興,那幾乎不可能,因為這跟錢沒關係,它是一個複雜的體系。
今天社會上大量的問題都在於我們用簡單化的思維在解决複雜體系的問題,這就會導致大量的衝突,你們只要留心就會發現這個狀況。而在這個複雜生態系統中真正能够有效地始終幫助你賺到錢的東西,就是反脆弱的能力。什麼叫反脆弱的能力?就是能够在不確定的事情當中獲益的能力,這個叫做反脆弱。
舉個例子,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想掙錢,就去跟古希臘所有的榨油機廠談,把那年的榨油機全包了。結果那一年天氣特別好,橄欖豐收了,泰勒斯就成為了唯一的榨油廠商,成為了希臘的首富。泰勒斯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由於他掌握了反脆弱的技能。也就是說,他交出去的錢是一筆定金,這個叫做非對稱交易。如果那年橄欖沒豐收,他的損失是有限的;但是豐收了,他的收入就是無限的。
一個人能不能够創業成功,覈心就在於他有沒有足够强的非對稱交易的能力,能不能抓住非對稱交易的機會。所有成功的商業模型一定都是一條“微笑曲線”,橫軸底下是成本,上面是收益,而不是“癟嘴曲線”。
一個好的商業的機會,一定是成本有限的,就算再虧,虧完就這麼多。而糟糕的生意是收益有限,成本無限的。比如一個普通的飯館,翻臺率就那麼高,一天三次,賺得不多,但一賠就可能長期無限陪下去;但麥當勞呢?麥當勞最重要的產品既不是漢堡,也不是可樂,也不是薯條,也不是玩具,麥當勞最重要的產品是他的店。他把他的店做成了一個標準產品,我只需要把這麼一套厚厚的手册列印好,列印得整整齊齊的。然後你想加盟就得先給500萬,花錢買完了以後你還得從我這進貨,買我的薯條,買我的漢堡,買我的肉餅。結果你發現他收了你500萬以後,打造了一個收錢的通道,然後源源不斷的從加盟商這收錢。
成功的商業模型是成本有限,而收入無限。只有把一個產品的邊際成本做到零,才會擁有了真正的反脆弱性。所有邊際成本為零的生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只運營資訊。只運營資訊,邊際成本才能够做到零。然後進一步實現指數型增長。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講,反脆弱意味著什麼呢?一樣的道理。一個年輕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有情懷的追求,因為情懷是反脆弱的東西。孔子說君子不器,什麼叫君子不器?就是你不能把自己變成一個循規蹈矩的機器,傳媒大學很多學生都會去練播音,字正腔圓。我看著就特別害怕,我就擔心這個孩子把自己變成一個機器,擔心他將來就希望自己能够字正腔圓地坐在那兒播音,除了這個工作之外什麼都看不到。
為什麼?因為當你的人生窄化到了只有這一個方向時,其脆弱性會大大新增。當你的人生當中所想到的都是我能不能够賺到那麼多的錢,我能不能買房?我能不能够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把自己標籤化的話,你的人生就會變得特別的脆弱。因為任何一個標籤化的人生都一定會面臨著崩塌的危險,都一定會面臨著黑天鹅事件的發生。
反過來,如果你是一個“人”,你可以從任何一個不確定的事情的發生過程中學到東西,才能够不斷地成長,不斷地調整和學習,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這樣就會發現,無論生活中出現什麼樣的問題,你永遠都是受益者。
所以,今天特別真誠地跟大家分享,我從創業當中所學到的東西的覈心,就是要把創業當做是人生修煉的臺階和過程。如果把整個創業的過程當作一個修煉的經歷,它的目的是為了借假修真,讓你成為一個人格更完善的人,會發現,在波峰的時候可以修煉自己的耐心和謙虛;在低谷的時候,可以修煉自己的忍耐和毅力。無時無刻都在沾光,這就是反脆弱的特質和覈心。
最後分享關於創業的很重要的幾本書:《精益創業》,它告訴你,如果你花了很多錢創業,失敗的可能性會很高,錢一多容易做錯事。拿錢多的人去創業,追求的都是虛榮心名額,虛榮心名額會導向很多錯誤的方向。當手上沒有錢去創業時,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不能錯,所以才能够每次都做正確的决定。還有《指數型組織》、《讓大象飛》。如果你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傳播高手,推薦一本書叫《瘋傳》。
問答環節
Q:你選書講給大家聽的標準是什麼?
樊登:我講的所有的書的特點都是生活中特別重要,但是學校裏從來不教。比如說怎麼跟人說話這事都不教,怎麼吵架不教,怎麼談戀愛也不教。所以榮格說過一句話特別重要,他說當你的顯意識進入到你的意識之前,它就是你的命運。但你的潛意識進入到你的顯意識之前,它就是你的命運。
Q:如何評估講書是在給人喂“知識膠囊”這種說法?
樊登:知識膠囊定義並不存在問題,也並不意味著不好,重點在於是否能解决真正的問題。心理學有一個達克效應的概念,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决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准,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對任何事,都有五分之一的人符合這種效應,這特別讓人警醒。樊登讀書會的任務絕不是替代任何一個人的成長,我們的目標是幫助每一個人撕開人生一個又一個的缺口,讓每個人認識到自己還有這麼東西不知道,這樣就能給人以改變的動力。
Q:樊登讀書APP以後會有新的發展方向嗎?
樊登:我們孵化了大概十個新的方向,包括專門給企業做內訓的“一書一課”,專門給小孩子講繪本、講名著的“樊登小讀者”,給老人家講書的“年輪學堂”。我們還有線下書店、核桃書店、商城、“渠道雲”,還有《我是講書人》。至於哪一個能够成為未來呢,像大自然一樣讓它們去生長,誰長出來了誰就是我們未來的方向。所以,母系統的穩定性來自於子系統的不穩定性,這是反脆弱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理,是大自然很重要的特點,這對於你們未來創業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哪一個會成為未來還不一定,不過它們成長得都不錯。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騰訊媒體研究院”,作者樊登。原標題《樊登:創業最重要的是掌握“反脆弱”的智慧》。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