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制度加密了一層又一層,運營中卻還是問題不斷?
為什麼別人家的骨幹精英,高薪挖過來卻一點兒都不好用?
為什麼團建請員工聚餐、唱K,他們卻一點都不領情?
……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先對鏡自照一下,以下錯誤你的企業犯過幾個?
■餐飲老闆內參|虎萌發於鄭州
(漫畫:陳曉月。原創作品,侵權必究)
這是服務過小南國、大董等3000多家餐企、遇到近千例餐飲管理諮詢案例後,武漢刻度資訊創始人張舟總結出的“餐飲老闆常見問題清單”。
在他看來,很多餐飲老闆只看到問題,卻不找問題背後的原因;只想著抹掉“血漬”,卻不懂得找“傷口”在哪裡。
事實上,大多數老闆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問題出在自己。
看看最常見的“老闆病”,讓自己少進誤區。
故事1
總是在檢查、開會、出制度……
卻沒解决問題
A餐企為了保證運營效率,製定了明確而細緻的運營制度。
拿後廚衛生來說,每個區域都責任劃分到個人。每天9點下班後,廚師長和店長共同檢查,根據結果打分一二三等級,與區域責任人的績效工資掛鉤。第二天開晨會時,店長公佈得分,並遞交到財務部計入績效評分。
每週日的晚上,各門店的店長都要熬夜加班,統計出各崗位的績效評分,總結出評分最高和最低的情况上報公司。週一公司晨會上,運營部門針對問題與相關負責人溝通討論,修整制度後下發到各門店做落實……
公司各部門總是在檢查、開會、出制度中打轉,實際運營中還是解决一個舊問題又冒出一個新問題。A老闆為此很頭疼。
運營的問題非要靠考核去解决,要求結果卻不製定標準。只要求員工做到,卻不告訴員工如何做到。不光老闆頭疼,員工還頭疼呢。
張舟說,運營中的任何問題都能找出改善解决的辦法,把這個辦法做成企業內訓的教材,員工學會了標準做法,你不用考核、獎懲,問題就解决了。
故事2
別人家的培訓師再好
也教不會自己的員工
B餐企的主打品牌是火鍋,一直努力從各環節提升運營效率。
可是單就清潔案頭就出了很多問題。有時油污沒清乾淨;有時油水掛在餐桌下沿蹭到顧客身上;有時刮油污的水滴在地板上,地面濕滑了,顧客提意見、傳菜生不敢快走减慢了上菜速度,負責地面清潔的阿姨也表示不滿。
一次偶然的機會,B餐企的老闆在別家火鍋店看到了員工清臺的過程,覺得做得又快又好。於是邀請這家火鍋店的員工來做講師,教自家員工清臺的流程。
可是,講師教完,員工還是做不好,而且提出異議說沒辦法執行:案頭太大,不可能按照講師說的1分鐘完成四步流程;座椅太大、動作空間太小,講師教的標準動作不方便執行·······
這個問題可以看看組織力强的企業的做法——請企業內每個領域最優秀的員工來講課。
比如木屋燒烤,列出的員工培訓課表裏,老闆隋政軍講企業文化、單店運營和連鎖運營,從宏觀角度給員工樹立理念。而門店運營效率交給優秀的店長講,怎樣做好口味交給優秀的廚師長來講,值班管理交給優秀的餐廳經理來講。
故事3
不知土壤太貧瘠,只怪種子有問題
C餐企的老闆覺得,自己企業缺少一個有超强組織力的運營官。與某知名餐企的一比特高管認識後,C老闆覺得這個人就是自己最需要的精英人才。多番溝通後,終於把這位精英高薪挖來,負責整體運營。
可精英來到C餐企,並沒有改善運營情况,而且還與其他管理層人員出現多次爭執。幾次摩擦後,其他管理人員對精英意見很大,工作配合度也越來越低。
管理層之間溝通差、內耗嚴重,而且已經有管理層向C老闆提出辭職。C老闆自己心裡犯起了嘀咕,怎麼這個精英如今的表現和以前相差那麼大,工作狀態、積極性、嚴謹程度,甚至工作風格都大不一樣了?
沒錯,餐飲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但人才的成長都有其土壤,很多老闆急於求成,希望從知名企業那裡挖到高級人才,解决自家問題。殊不知,由於運作機制不同,加上對外來人才寄望過高,極容易產生極大的落差感,最終不歡而散。
《馬太福音》中說,種子落入路旁、淺土、荊棘必枯萎早夭,落在沃土中才會結出果實。
人就是種子。雲味館的首席文化官何煒說,為什麼別家企業的“將軍”,在你的企業卻不堪重用?你不能說這個人不行,因為環境土壤不同,而企業就是製造環境和土壤的。你先要審視自己的土壤。
故事4
到處取經,回來亂動
D餐企的老闆很樂於學習和分享,認為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是團隊進步的最有效管道。
差不多每隔兩個月,D老闆就會帶幾個高管去藝員企業取一次經。每次取經回來,管理層都要進行總結歸納,把各自看到的好經驗做成PPT與其他中高層進行分享。經過中高層討論的好方法、好制度,就被加入D企業的制度中。
又一次學習交流中,D老闆發現某家藝員餐企的“制度太完善了,而且這家藝員餐企的情况與自己企業很相似”。於是,D老闆决定把藝員企業的制度拿來做“大換血”。
結果,D餐企囙此陷入內部大混亂。多位中高層管理人員提出離職,基層員工人心惶惶,各門店經營也大受影響。
甲之蜜糖,也許是乙之砒霜。用藝員餐企的制度,不一定能做成藝員餐企。
困擾許久的棘手問題,在老闆發現有好制度可以解决時,會希望立刻“大換血”一次全解决。但是,這個制度是適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企業的,有獨特的實施土壤。張舟說,看起來很明確規範的制度,你的企業卻不一定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