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審題立意【10種方法】

近幾年來,材料作文成為高考作文的一個主要方向。材料作文其實是最能檢測出考生的真實水準的,因為它不僅考察你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還有對整體的把握能力。在平時的作文練習中,很多同學就對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感到十分苦惱,因為一不小心就容易走偏。這裡提供10種方法,僅供參考。這是材料作文最為常用且最為穩妥的審題立意方法。

近幾年來,材料作文成為高考作文的一個主要方向。材料作文其實是最能檢測出考生的真實水準的,因為它不僅考察你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還有對整體的把握能力。

在平時的作文練習中,很多同學就對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感到十分苦惱,因為一不小心就容易走偏。那麼,我們應該怎麼來對資料進行審題立意呢?這裡提供10種方法,僅供參考。

一、主旨領悟法

這是材料作文最為常用且最為穩妥的審題立意方法。如果能準確地領悟資料的中心,並以之為文章的主旨,那麼,所寫文章定能既切題又有深度。

示例

《華爾街日報》報導:海灣戰爭前夕,該報記者到駐沙特的美國陸戰隊採訪時,驚奇地發現,在沙漠的帳篷裏,待命的軍艦上,美國的官兵正在爭相研讀中國的《孫子兵法》。陸戰隊司令格雷將軍指令:《孫子兵法》為陸戰隊官兵必讀書。

綜觀資料,我們不難發現,美國官兵之所以學習中國的《孫子兵法》,是用以指導他們的戰術,資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據此,可提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類的觀點。當然,這是顯性的;從隱性看,外國人尚且如此重視對我國文化遺產的學習,那麼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則更應“重視祖國文化遺產的傳承”,而這在某種意義上更具深意。

二、關鍵把握法

關鍵字句往往是“文眼”,蘊含著資料的主旨。囙此,可將其作把握資料、選擇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資料中,關鍵字句常常是命題者或資料中的人物的評議性語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將貝利在足壇上初露鋒芒時,一個記者問他:“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說:“下一個!”而當他在足壇嶄露頭角,已成為世界著名球王,並踢進一千多個球後,記者又問道:“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個!”

這“下一個”三個字,既體現出永不滿足的進取精神,又蘊含著藝無止境、不斷創新的哲理,閃耀著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這個關鍵字,便抓住了資料的靈魂實質。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聯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關係的聯系形式存在的。寫材料作文,審題時如果能由資料中列舉的現象或結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現象或結果的本質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膠粘劑公司研製成强力萬能膠水,在推向市場之前,別出心裁地將一枚價值可觀的大金幣,用該膠水粘在該公司的大理石柱上,並稱誰能將其取下而不損壞門柱,金幣歸誰。一時間,門前人頭攢動,不少人紛紛一試身手,結果力氣耗盡,金幣卻巋然不動。人群中爆發出熱烈掌聲,各色人等稱讚有加,消息不脛而走。新產品一上市,廠家即獲得巨大效益。

資料中新產品一上市,之所以“獲得巨大效益”,一是因為該强力萬能膠水粘後能“巋然不動”的有目共睹的過硬質量,二是由於公司採用了非同尋常的行銷文宣策略,於是,我們便能順理成章地分別得出“事實勝於雄辯”、“酒香還需巧吆喝”的結論。相比之下,後者更富有時代氣息。

四、寓意揭示法

對於一些寄寓性資料,如寓言、童話、漫畫等,須透過資料的表像,進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聯想,即由資料中的物聯想到人,進而聯想到與資料內容相類似的人生哲理、社會現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內涵,從而確立論點。

示例

驢子馱鹽渡河,它滑了一下,跌進水裏,鹽溶化了,它站起來時輕了許多。這件事使它很高興。又有一天,它馱了海綿走到河邊,故意一滑,跌進水裏,那海綿吸了水,驢子站不起來,終於淹死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切應從實際出發,情况變化了,我們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應隨之變化,如果墨守成規,或盲目套用,必將招致失敗。寫作時要透過驢子馱鹽和海綿的表像,把握並取其寓意作為文章的論點。

五、細節切入法

示例

鄭板橋的書法,用隸書參以行楷,非隸非楷,非古非今,俗稱“板橋體”。他的作品單個字體看似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有人說“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從局部細節來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鄭板橋書法,“用隸書參以行楷,非隸非楷,非古非今”,啟示人們要“善於借鑒”,學會融合;“作品單個字體看似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提示我們要注重個體與總體、局部與整體關係的和諧,即“和諧就是美”;而“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則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彰顯個性”,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方能體現其價值、立於不敗之地的真理。

六、傾向揣摩法

面對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資料,熟練掌握審題立意、觀點提煉的方法,時常造成所提煉的觀點與資料若即若離,甚至南轅北轍,即使你的文章結構再嚴謹、論證再充分、事例再豐富、語言再優美,也只能是“瞎子點燈白費蠟”了。可見,材料作文的觀點提煉,至關重要。

那麼,如何才能吃透資料,緊扣資料,選好角度,確立一個具有相當新意、深意的觀點呢?

七、多向發散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資料比較散。對於這樣的資料,審題時可以採用多向發散的思維方法,圍繞資料展開多角度立意。

示例

薛潭學謳於秦青,未盡秦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潭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從薛潭角度,我們可抓住他“學謳”、“未盡秦青之技”就“辭歸”,得出“要謙虛”的啟示;也可從他意識到自己遠未學到老師的本事而“謝求反”,總結出“要知錯即改”的道理。從老師秦青的角度,我們可從他面對學生的自以為是,並未發怒,而是“弗止,餞於郊衢”,且“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的不一般的舉動中,受到啟發:“教育要講究方法”。

然而薛潭“終身不敢言歸”的做法值得商榷。倘若學生真的將老師的本事全部學到家的話,那又何必“終身不敢言歸”呢?我們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另行拜師,博採眾長。當然,提煉出多個觀點後,應擇優而作。

八、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資料往往會牽涉許多人和事。囙此,審題時要明確哪些是資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並捨棄次要人物或事件,從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審題立意。

示例

公交車靠站停穩後,車站上一比特婦女為抓緊時間,抱起原先站著等車的小孩上車。車上一青年乘客主動起身讓座。抱小孩婦女謝過對方,放下小孩,笑笑說:“小傢伙剛會走路,還是讓他自己站吧。”此刻,見兩人互相謙讓,無人入座,一旁的時髦少婦眼明手快,一屁股坐下,並大聲招呼道:“囡囡,媽媽幫儂搶到座位了。”

資料中共出現了三個“人物”。無論從讓座青年角度提倡“要助人為樂”,還是從搶座位的時髦少婦方面提出“要文明禮讓”,似乎均無不可。然而從整個資料的重心、指向來看,應捨棄後兩個次要人物,著眼點放在主角抱小孩的婦女身上,宜立意“儘早讓孩子自立”。

九、求同存異法

此法對組合性材料作文尤為適宜。如果提供的組合性資料內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質的內容,提煉出一個論點;如果提供的資料之間內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遠,那麼應摒弃相异的面,尋找交叉、重合的點。

示例

丹麥人去釣魚會隨身帶一把尺子,釣到魚,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將不够尺寸的小魚放回河裡。他們說:“讓小魚長大不更好嗎?”兩千多年前,我國孟子曾說過:“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一中一外、一古一今的兩資料,告訴我們的是同一個道理:在急功近利、异常浮躁的當今社會,務必“要有遠見卓識”。

十、互補完善法

示例

①翡冷翠詩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②波蘭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

資料①“走自己的路”強調要有堅定的信念;資料②“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是講走路時要有虛心求教的精神,要聽從他人指導。兩者孰是孰非?兩者具有很强的互補性,若將兩者結合起來,就既全面又合理。囙此,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堅定信念,又有“常問路”的虛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當然,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方法還有很多,而各種方法也並非孤立的,可能互有交叉。若在具體的審題立意過程中能靈活地綜合運用,效果則更佳。

資料標籤: 材料作文
本文標題: 高考作文如何審題立意【10種方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851076098173
相关資料
話題作文寫作方法及技巧,話題作文怎麼寫
生活中我們常以一個話題展開討論,通過討論使話題不斷深入,而獲得更多的知識或者資訊。在作文寫作裏也有以某一話題進行自我發揮延伸的作文。關於話題作文的寫作,首先要想明白這個話題可以從哪些方面延伸,怎樣寫作才能够寫出新意。下麵是老資料網作文欄目為
標籤: 話題作文 文學
高考滿分作文剖析及寫作方法
2014年高考重慶三的作文滿分考生王涵就表示,自己作文的一大優勢就源自角度獨特。比如2009年紅極一時的湖北高考滿分作文,古體詩形式的《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武漢某省級示範高中閱卷老師這樣點評:形式和內容表現上都堪稱一流。
標籤: 高考滿分作文 高考 文學
高考作文寫作技巧,高考作文開啟思路的方法
寫文章就象編草席,立意好比席子的功用,內容好比席子的資料,而結構好比席子的制式與形狀。議論文寫作首先要立論,確定了中心論點後,思路該如何展開呢?思路包括構思角度和行文思路兩個方面。全文以“時尚是什麼”始,以“時尚的定義”終,圍繞“是什麼”行
標籤: 高考 高考語文作文 寫作技巧
如何寫出讓人眼前一亮的中考作文
讓人眼前一亮的好文章最主要的一點便是他的立意要新,要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因而在寫作之前你需要讓自己的大腦處於一個開放的狀態,靈活而自然地去思考與題目相關的一些東西。那麼如何打開自己的思維,如何寫讓人眼前一亮的優秀作文了,以下是由老資料網作
標籤: 發散思維 文學 升學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