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家族和司馬家族,兩家誰的人才更多呢?

當時的家風已經難以推知,但可以明確的是,司馬家族和諸葛家族對於後人的教育應當是一等一的。所以,正常來說,諸葛家的後人應該與司馬師司馬昭一樣出色的,為何諸葛亮的後人卻聲名不顯呢?諸葛家因為分散,留在蜀漢的諸葛家族人丁並不興旺。而諸葛瞻在這方面是嚴重不足的。

司馬懿有九子,其中嫡子二人,司馬師、司馬昭,都為西晋的建立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堪稱一代人傑。諸葛亮有親子一人-諸葛瞻,養子一人-諸葛喬,諸葛喬較有才能但英年早逝,諸葛瞻“內不能制黃皓,外不能制薑維”,後又在優勢兵力情况下戰死綿竹,的確才能中庸。

雖然後世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名聲天差地別,但在當時,我們並不能說司馬家的家風就不好,諸葛亮的家風就好。

一、三國時期的士族家風

東漢是我國歷史上士族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而三國魏晋是士族形成的門閥最為閃耀的時代。雖然門閥時代為後人所詬病,但如果士族中沒有傑出的子弟,也是難以造就門閥時代的。

而三國時期,正是士族事業的上升時期,湧現出了許多有名的家族,比如潁川荀氏、江東張氏等等,這其中也包括琅琊諸葛氏和河內司馬氏。那麼這些家族是靠著什麼保持家族的强大呢?

這主要應該歸功於教育。這裡的家風,應該也是說家庭教育和家族精神以及家族知識的傳承。

司馬家在司馬懿這一代有所謂司馬八達的稱號,英才輩出;而諸葛家在諸葛亮這一代有諸葛瑾在東吳、諸葛亮在蜀漢、諸葛誕在曹魏,也是英傑頗多的。當時的家風已經難以推知,但可以明確的是,司馬家族和諸葛家族對於後人的教育應當是一等一的。

所以,正常來說,諸葛家的後人應該與司馬師司馬昭一樣出色的,為何諸葛亮的後人卻聲名不顯呢?

二、諸葛瞻為何才能平庸?

事實上,但從家風來說,諸葛亮也並不是沒有培養出出色的兒子,比如諸葛喬。

諸葛喬是諸葛亮兄長諸葛瑾的嫡次子,早年在東吳便與其兄諸葛恪名重當時,兩兄弟各有優劣。後來諸葛喬過繼給諸葛亮。諸葛亮對諸葛喬視如己出,悉心栽培。

諸葛喬也頗為成器,20餘歲便參與諸葛亮北伐,負責督運糧草等事宜。諸葛亮在給諸葛瑾的信中說,本應讓諸葛喬在成都的,但為了磨煉他,給他數百阿兵哥,與其他將軍子弟一起駐紮在山谷之中。

然而,諸葛喬在228年過早的去世了,當時諸葛喬還不過25歲。還沒度過下放基層的艱苦歲月,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而這,或許也跟諸葛瞻不够優秀有一定關係。

諸葛瞻生於227年,諸葛亮去世時才僅僅8歲。諸葛家因為分散,留在蜀漢的諸葛家族人丁並不興旺。囙此,就家風來說,諸葛亮沒有時間給逐漸長大的諸葛瞻以良好的教育,而父親死後,家族內又缺乏長輩有效的監督,諸葛瞻的學識能力很有可能在後天沒有得到較好的發掘與培養。

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臨死之前為其子諸葛瞻留下《誡子書》的緣故。這不能說明諸葛家的家風就優於司馬家,這恰恰說明諸葛亮擔心兒子年幼,教導不够而留下文字性的東西希望兒子能够走入正軌,未來有著良好的發展。

對於家庭教育來說,可能早年的教育更加重要,8年的時間也能够給諸葛瞻打好基礎。但是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227年,諸葛亮正式開啟了他的北伐事業,從此,諸葛亮長期在漢中領兵,在成都的時間很少。戎馬倥傯之間,並沒有足够的時間和精力來對諸葛瞻進行培養和教育。

諸葛瞻的資質如何暫且不論,家風所能帶來的,僅僅是後天的教育。而諸葛瞻在這方面是嚴重不足的。這應當是諸葛瞻才能平庸的一個方面之一。

本文標題: 諸葛家族和司馬家族,兩家誰的人才更多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826511205477
相关資料
歷史上的玉真公主和王維有什麼關係?
說到玉真公主,她也算得上是一比特非常傳奇的人物了,話說和什麼李白王維都是有關係的,而且她個人也十分的了得,救魏瞻一命不說,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據有人考證,王維與唐玄宗妹妹玉真公主關係非同一般。開元十九年,王維喪妻。從王維中進士後的舉
標籤: 王維 歷史 玉真公主 唐朝
曹操這麼多武將中,排名前六的都有誰呢?
典韋,曹操的愛將之一,是曹操的貼身保鏢。首先是夏侯惇,字元讓,在曹操身邊嫡系武將,擁有很高的權力。不僅如此張遼擅長衝鋒陷陣,曹操北征烏桓期間,在死局中戰勝烏桓的最大功臣就是張遼,位列曹魏前六猛將不過分。
標籤: 曹操 許褚 典韋 三國 呂布
你知道清朝太子的一天日常生活是怎樣的嗎?
當時的胤礽,睡到淩晨3點,就差不多要起床了。早上9點的時候,已經是巳時了,從父皇那裡過關的胤礽,就要繼續讀書。誰敢說自己讀書苦,可以去問問胤礽的感受。一直到晚上7點,胤礽才能够獲得自由。這卻是胤礽極其普通的一天!
標籤: 清朝 中國古代史 愛新覺羅·胤礽
常遇春為什麼四十多歲就去世了呢?
常遇春原本是一名猛將,在老朱建朝以後,已經四十出頭了,原本他的身體很好,卻突然間病死了。在常遇春的配合之下,朱元璋很快就攻到了對岸。常遇春在此時已經徹底擺脫了農民的身份,成了一名貴族。常遇春信以為真,一口氣喝了兩大碗,上朝的大臣也都分別吃了
標籤: 常遇春 朱元璋 明朝 歷史 明朝歷史 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