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折衝樽俎”出自哪裡?又有什麼典故呢?

晋·張協《雜詩》之七:“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折衝樽俎間,制勝在兩楹。”春秋中期,諸侯紛立,戰亂不息,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靠外交的交涉使敵人放弃進攻的打算,即現在“折衝樽俎”這個典故,就是來自晏嬰的事蹟。

【折衝樽俎的出處】

《戰國策·齊策五》:“此臣之所謂比之堂上,禽將戶內,拔城於尊俎之間,折衝席上者也。”

晋·張協《雜詩》之七:“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折衝樽俎間,制勝在兩楹。”

釋義:樽俎:古時盛酒食的器具。在酒席宴會間制敵取勝,指進行外交談判。

【折衝樽俎的典故】

春秋中期,諸侯紛立,戰亂不息,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的形勢,便派大夫範昭出使齊國。齊景公以盛宴款待範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均有幾分醉意之時,範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範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嬰在一旁把這一切看在眼中,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為主公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之上,君臣應是各自用個人的酒杯。範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違反了這個禮節,是對齊國國君的不敬,範昭是故意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試探對方的反應如何,但還是為晏嬰識破了。

範昭回國後,向晋平公報告說:“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時候,我試探了一下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範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現在去攻打齊國,絕對沒有勝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齊國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敵人放弃進攻的打算,即現在“折衝樽俎”這個典故,就是來自晏嬰的事蹟。孔子稱讚晏嬰的外交表現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機謀的真實寫照。

資料標籤: 齊國 樽俎 晏嬰
本文標題: 成語“折衝樽俎”出自哪裡?又有什麼典故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391739679965
相关資料
成語“鐵杵磨針”出自哪裡?又有什麼典故呢?
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標籤: 鐵杵磨針 李白 讀書
成語“空中樓閣”出自哪裡?又有什麼典故呢?
《二程全書·遺書》:“邵堯夫猶空中樓閣。”古時候,有一個既愚蠢又固執的富翁。他呆呆地望著樓房,暗暗地想:我的錢財一點兒也不比他少,為什麼不可以建造一座這樣高大美觀的樓房呢?富翁很高興,跟工匠說:“你也照樣給我建一座那樣的高樓吧。”
標籤:
成語“掩耳盜鈴”出自哪裡?又有什麼典故呢?
《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錘毀之,鐘况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範氏。有人趁機跑到範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裏吊著一口大鐘。可是鐘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心裡一
標籤: 掩耳盜鈴
成語“白龍微服”出自哪裡?又有什麼典故呢?
西漢·劉向《說苑·正諫》:“昔白龍下清泠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漢·張衡《東京賦》:“白龍魚服,見困豫且。”一傳說白龍下到清凉的深淵裏,變成一條魚。白龍負傷,去向天帝告狀。天帝問他當時在何處是什麼樣的狀態,白龍回答自己在深淵裏歇凉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