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南橘北枳”出自哪裡?又有什麼典故呢?

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會變成枳。比喻同一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異。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但足智多謀,為官清廉,敢於犯顏直諫,匡正國君之謬;生性敏捷,能言善辯,奉命出使他國,臨危不俱,從不讓國家受辱。時隔不久,晏嬰再次奉命出使楚國。

【南橘北枳的意思】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釋義:

枳:落葉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會變成枳。比喻同一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異。

【南橘北枳的故事】

晏嬰,字平仲,也稱晏子,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曾經輔助齊靈公、莊公、景公。景公時為相,輔政長達四十餘年,既是三朝元老,也是齊國一代名相。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但足智多謀,為官清廉,敢於犯顏直諫,匡正國君之謬;生性敏捷,能言善辯,奉命出使他國,臨危不俱,從不讓國家受辱。

晏嬰第一次出使楚國,楚王聽說晏嬰善於言辭,便對身旁的謀士說:“晏嬰在齊國是有名的能言善辯之人。現在要來楚國,我想當眾羞辱他一番,讓齊國人知道我們的厲害,挫一下齊國的銳氣。你們看有什麼好辦法?”大臣們左思右想,終子想出了一個羞辱晏嬰的辦法。

晏嬰來了,楚王設宴款待。酒濃之時,差役押著一個被縛之人來見楚王,楚王裝模作樣地問:“這人犯了什麼罪?”差役連忙問答說:“這個人來自齊國,到我們楚國偷東西被我們抓到了。”楚王回過頭去看著晏嬰,故意裝作很驚訝地說:“啊,難道齊國人都喜歡偷東西嗎?”

晏嬰早就看出楚王是在演戲,於是站起來,不慌不忙地對楚王說:“我聽說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時就結出甘甜的橘子,如果將其移栽到淮河以北,結的果實就變成又酸又苦的枳了。同種植物所結果實的味道卻大不相同,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因為水土不同的緣故啊!大王殿上的這個人在齊國時不偷盜,到了楚國後卻學會了偷盜,莫非是楚國的水土會使人變成盜賊麼?”一席話噎得楚王是張口結舌,面紅耳赤,最終只好賠笑收場。

時隔不久,晏嬰再次奉命出使楚國。楚王還記得上次宴會上晏嬰讓自己難堪的事,就想伺機報復。他知道晏嬰身材矮小,於是就派人在城門的旁邊開了一個狗洞大小的門,等晏嬰來的時候就不開城門而讓晏嬰走那個小門,想要以此來羞辱他。晏嬰來到城門前看到這種情景,知道是楚王故意羞辱自己,就對前來迎接的楚國大臣說:“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走狗洞,我現在出使的是楚國,為什麼也要走狗洞呢?”楚王羞怒極了。無奈之下打開大門,以禮接待了晏嬰。

晏嬰臨危不懼,憑藉自己的機智和三寸不爛之舌把想要侮辱自己的楚王反駁得啞口無言,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和榮譽。

資料標籤: 晏嬰 楚王 楚國
本文標題: 成語“南橘北枳”出自哪裡?又有什麼典故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391168470218
相关資料
成語“草木皆兵”出自哪裡?又有什麼典故呢?
清·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五回:“大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之感。”東晉時,前秦一直想吞併晋王朝,秦王苻堅親自率領九十萬大軍,去攻打晉國。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誰料,苻堅的先鋒
標籤: 歷史 前秦世祖 淝水之戰
成語“百聞不如一見”出自哪裡?又有什麼典故呢?
《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漢朝的時候,西邊湟水一帶,聚居著羌族人,稱為西羌。趙充國說的“百聞不如一見”後來變為成語。
標籤: 羌人 歷史 趙充國 西漢 甲骨文
成語“罰不當罪”出自哪裡?又有什麼典故呢?
《荀子·正論》:“天德不稱比特;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給予的處罰跟所犯的罪不相稱。戰國後期,趙國出了一比特著名的思想家,名叫荀况,人們把他的著作稱為《荀子》。荀况主張刑罰要嚴明,犯罪的應根據罪行的大小,給予相應的處罰。
標籤:
成語“上下其手”出自哪裡?又有什麼典故呢?
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當時楚國國力强盛,弱小的鄭國實在是沒有能力抵抗。楚國的軍隊開到了鄭國的城麇,鄭國的將領皇頡奉命戍守此地。兩個人為此爭得面紅耳赤。公子圍與穿封戍爭功一事,他已有所聞。於是,命人將俘虜皇頡拉出來,當庭進行審問。
標籤: 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