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補天浴日”歷史出處是哪裡?該怎樣理解呢?

太陽女神羲和,生有10個兒子,也就是10個太陽。早上,不論哪個太陽值班,都由他們的媽媽羲和架車伴送。平常人們形容無可比擬的極大的功績時,就借用“女媧補天”和“羲和浴日”這兩個故事來作比喻,稱為“補天浴日”。

【成語】:補天浴日

【拼音】:bǔtiān yùrì

【解釋】:這是指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和羲和給太陽洗澡兩個神話故事。後用來比喻人有戰勝自然的能力。也形容偉大的功業。

【成語故事】:

上古時代,有一次,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大戰。

共工大敗,氣得向西方不周山一頭撞去,把不周山撞壞了。

不周山是撐天的大柱,大柱一斷,天就坍塌了一大塊,地也陷裂了很多;同時,山林起火,洪水橫流,世界發生了可怕的災難。

創造世界萬物的女神媧(女媧是邯鄲市涉縣人,媧皇宮就坐落在涉縣境內),在大江大河中挑選了許多五彩的石子,架起火來,把石子煉成熔液,然後用這種熔液去修補破壞了的天。

她又殺了一隻大得無法形容的烏龜,斬下它的4脚,作為4根天柱,豎立在四方,把天撐住。還利用大火後遺留的蘆草灰,堵住了洪水。一場大難,始告平息。

太陽女神羲和,生有10個兒子,也就是10個太陽。

他們住在東方海外的湯穀。那裡有一棵大樹,名叫“扶桑”,所以那地名也叫“扶桑”。

這棵大樹有幾千丈高,10個太陽,就住在這棵大樹上。

他們每天一個,輪流在天空值班。

早上,不論哪個太陽值班,都由他們的媽媽羲和架車伴送。這輛車子很壯觀,是由6條龍拉著的。

從起點湯穀到終點蒙穀,共有16個站,正好一天的路程。

車到第14站悲泉,太陽就得下車步行,媽媽羲和架著空車趕回湯穀,為伴送明天值班的兒子去作準備。

每天早上,值班的太陽離開扶桑,登上龍車之前,一定先要在咸池裏洗一個澡。

羲和還常常帶著兒子們在東南海外的甘淵一塊洗澡,甘淵的水,十分甘美,羲和把兒子們一個個都洗得乾乾淨淨,明明亮亮。

平常人們形容無可比擬的極大的功績時,就借用“女媧補天”和“羲和浴日”這兩個故事來作比喻,稱為“補天浴日”。

本文標題: 成語“補天浴日”歷史出處是哪裡?該怎樣理解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385929489188
相关資料
成語“捕風捉影”源自何人?其中有什麼歷史典故?
漢成帝二十歲做皇帝,到四十多歲還沒有孩子。成帝聽信他們的話,在長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賜福,花了很大的費用,但並沒有什麼效驗。漢成帝認為穀水說得很有道理,便聽從了他的意見。
標籤: 歷史 祭祀
成語“不辨菽麥”有哪些故事?又該作何解釋呢?
隨後,士魴等人在京師迎按年僅14歲的周子為國君。當時,晉國的一些貴族為了自己把持朝政,很願意事奉這位14歲的小國君,並且誇周子如何能幹,如何聰明。別看這位周子才14歲,還真有些小才能。“不辨菽麥”即分不清豆子和麥子。
標籤: 周子
成語“不逞之徒”歷史出處是哪裡?該怎樣理解呢?
鄭國一些貴族公子對此非常不滿,打算發兵討伐。最後,他們攻入國都,闖進宮中,殺死了子駟,劫持了簡公。後來,子駟之子子產,平定了這次叛亂,成為鄭國國君。
標籤: 鄭國 歷史
成語“鞭長莫及”歷史出處是哪裡?該怎樣理解呢?
宋國君臣認為這是對本國的莫大侮辱,就殺了申舟。“雖鞭之長,不及馬腹”這句話,後來簡縮為成語“鞭長奠及”,比喻力量達不到。
標籤: 宋國 歷史 伯宗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