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亡羊補牢出自哪個歷史典故?它的出處是什麼?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亡羊補牢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戰國末期,楚國已由强盛走向衰敗。於是,他立即派人去趙國接莊辛。講完故事後,莊辛又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楚國都城雖然被攻陷,但楚襄王只要振作起來,楚國是不會滅亡的。面對已經犯下的錯誤,最應該做的是及時改正錯誤,並依據發生錯誤的根源進行及時的補救。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亡羊補牢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楚策四》。

【釋義】亡:遺失;牢:關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歷史典故】

戰國末期,楚國已由强盛走向衰敗。楚襄王即位以後,整日尋歡作樂,不理朝政,還任用奸臣子蘭為令尹。子蘭把持朝政後,朝綱敗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老臣莊辛看到楚國如此境况,痛心疾首,寢食難安。有一天,他闖進深宮勸諫楚襄王。他對楚襄王說:“大王,令尹子蘭專權妄為,排斥异己,迫害賢臣,長此以往,楚國危矣!”

此時,楚襄王正玩得開心,看到莊辛闖進來斥責自己,頓時大發雷霆,高聲罵道:“你真是個老糊塗,楚國現在平安無事,你怎麼說出這種不吉利的話來,還不快給我滾出去!”莊辛回到家中,想想自己闖宮進諫,卻遭到昏君的一頓辱駡,深感痛心,一氣之下,便帶著全家遷到趙國去了。

莊辛走後不久,秦國派大將白起率强兵直逼楚國。秦軍來勢洶洶,殺得楚軍兵逃將散,都城郢很快便陷落了。楚襄王倉皇出逃,直到陽城才暫時脫離了險境。此時,楚襄王冷靜下來,想起莊辛闖宮時勸諫的忠言,追悔莫及。於是,他立即派人去趙國接莊辛。

楚襄王見到莊辛馬上說:“當初我聽不進您的金玉良言,使國家敗落到如此地步,令人痛心。事已至此,我該怎麼辦呢,還請您為我指點一二!”

莊辛見楚襄王確有悔改之意,便給他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個人養了一群羊。一天清晨,他發現少了一隻羊,仔細查看,原來是羊圈破了個洞,夜裡狼鑽進來,叼走了一隻羊。鄰居都勸他趕緊修補羊圈,但那個人不聽勸告,說:“羊已經丟了,何必再修羊圈呢?”第二天,他發現又少了一隻羊。他後悔沒有聽從鄰居的勸誡,於是趕快把羊圈修好。以後,羊再也沒有被狼叼走。

講完故事後,莊辛又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楚國都城雖然被攻陷,但楚襄王只要振作起來,楚國是不會滅亡的。楚襄王聽後,便依莊辛所說勵精圖治,重振了國威。

當一件事情已經做錯,如果繼續執迷不悟,一錯再錯,只能是自取滅亡。孔子曾經說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面對已經犯下的錯誤,最應該做的是及時改正錯誤,並依據發生錯誤的根源進行及時的補救。無論是現時的學習還是以後的工作,我們的經驗總是有限的,所以犯錯在所難免,關鍵在於當我們已經發現自己的錯誤時,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我們可以任由其繼續發展下去,直到“破罐子破摔”,但我們也可以及時地彌補自己的過失,吸取失敗的教訓,讓它成為自己未來道路上的“警鐘”。很明顯,後者對我們的人生來說,是更積極的,也是更有意義的。犯了錯誤不要緊,只要你用心地去彌補、去改正,永遠都不晚。

資料標籤: 楚國
本文標題: 關於亡羊補牢出自哪個歷史典故?它的出處是什麼?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384277244571
相关資料
關於三顧茅廬出自哪個歷史典故?它的出處是什麼?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三顧茅廬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劉備同關羽和張飛帶著禮物,連夜來到隆中。三人再次來到臥龍崗,聽小童說諸葛亮在睡覺,劉備便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著。這是許多人在遭遇挫折時給自己的暗示。劉備就是堅信了
標籤: 諸葛亮 劉備 三國
關於買櫝還珠出自哪個歷史典故?它的出處是什麼?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買櫝還珠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買下木匣子,退還了珍珠。一天,珠寶商人得到了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珠寶商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裏,拿到市場上去賣。珠寶商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
標籤: 珠寶 珍珠 奢侈品
關於完璧歸趙出自哪個歷史典故?它的出處是什麼?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完璧歸趙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將寶玉完整地歸還給趙國。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主人。於是,趙惠文王就派藺相如為使者,出使秦國。秦王無奈,只得答應了藺相如的要求,準備齋戒儀式。藺相如憑藉自己的智慧與膽識,將
標籤: 藺相如 歷史 秦王 和氏璧 完璧歸趙 秦國
關於過河拆橋出自哪個歷史典故?它的出處是什麼?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過河拆橋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許有壬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會怨恨的。”許有壬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顏當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於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
標籤: 歷史 過河拆橋 許有壬 伯顏 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