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開誠佈公”歷史出處是哪裡?該如何解釋呢?

劉備死後,諸葛亮盡全力幫助平庸的後主劉禪治理國家。因為違反節制,失守街亭,諸葛亮嚴守軍令狀規定,忍痛殺了他。諸葛亮自已也為失守街亭等承擔責任,請求後主準予他由丞相降為右將軍。

【成語】:開誠佈公

【拼音】:kāi chéng bùgōng

【解釋】:開誠:敞開胸懷,顯示誠意。指以誠心待人,坦白無私。

【成語故事】: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評》,諸葛亮之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

三國時,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極得皇帝劉備的信用。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他,請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並且誠懇地表示,你能輔佐他就輔佐他,如果他不好好聽你話,幹出危害國家的事來,你就取而代之。

劉備死後,諸葛亮盡全力幫助平庸的後主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進爵稱王,他嚴詞拒絕,並認為自已受先帝委託,已經擔任了這麼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沒見什麼成效,卻要加官進爵,這樣做是不義的。

諸葛亮待人處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是他非常看重的一比特將軍,在攻打曹魏時當前鋒。因為違反節制,失守街亭,諸葛亮嚴守軍令狀規定,忍痛殺了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說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諸葛亮自已也為失守街亭等承擔責任,請求後主準予他由丞相降為右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要下屬責備他的缺點和錯誤。這在當時是罕見的。

西元234年,諸葛亮病死於軍中。他一生清貧,並無什麼產業留給後代。

資料標籤: 諸葛亮 三國
本文標題: 成語“開誠佈公”歷史出處是哪裡?該如何解釋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382971386711
相关資料
成語“近水樓臺”該如何理解呢?有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只有一個叫蘇鱗的人,因為他在杭州所屬的外縣做巡察,所以沒有被范仲淹推薦。一次,蘇鱗因事到杭州見范仲淹,趁機寫了一首詩,其中兩句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暗示范仲淹只提拔身邊的人。范仲淹看到詩後,立即寫了封推薦信,使蘇鱗的願望得以實
標籤: 范仲淹 歷史 歷史故事 讀書
成語“噤若寒蟬”歷史出處是哪裡?該如何解釋呢?
同郡的劉勝雖也是個告官還鄉的太守,卻閉門謝客,對世事不聞不問。
標籤: 歷史 杜密 東漢
成語“涇渭分明”歷史出處是哪裡?該如何解釋呢?
涇河的水是非常清澈的,而渭河的水卻很混濁,在高陵兩河交匯處有非常明顯的界線,成為涇渭分明的奇特景觀。
標籤:
成語“驚弓之鳥”該如何理解呢?有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一天,他和魏王正在一起休息,忽然看見有一隻雁在天空中飛。魏王很奇怪,他對魏王說:這是一隻受過傷又掉隊的雁。這個成語比喻因受過驚嚇而遇事特別膽怯的人。
標籤: 驚弓之鳥 歷史故事 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