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利令智昏”歷史出處是哪裡?該如何解釋呢?

秦國知道後,認為趙國存心和自己作對,就命令白起率大軍去攻打趙國。趙王和平原君因為貪圖眼前可以獲得上黨土地的利益,而差點導致趙國滅亡。後人便形容他們的行為是“利令智昏”。

【成語】:利令智昏

【拼音】:lìlìng zhìhūn

【解釋】:令:使;智:理智;昏:昏亂,神智不清。因貪圖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麼都忘了。

【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經常發動戰爭。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佔領了韓國的一塊土地野王。在野王鄰近有另一塊土地上黨,他們的地方官員看到野王輕易地就被秦軍攻下,怕上黨也守不住,就寫信給趙國,表示願意歸順,希望得到趙國的庇護。

趙國的君臣們對於要不要接受上黨的歸順,意見不一,大家展開激烈的爭論。平原君趙勝說:“上黨這麼大塊的地方,我們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為甚麼不要呢?”平陽君反對說:“就是因為不花力氣得到好處,輕易要了,恐怕會招來大禍。”趙王因為不想失去這塊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張,並且派他去接收上黨,把它劃為趙國的領地。秦國知道後,認為趙國存心和自己作對,就命令白起率大軍去攻打趙國。結果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全部被秦軍殲滅,國都邯鄲也被圍困,後來平原君帶毛遂去楚國,說服楚王聯趙抗秦,最後楚國出兵,才解除了趙國的邯鄲之圍。

趙王和平原君因為貪圖眼前可以獲得上黨土地的利益,而差點導致趙國滅亡。後人便形容他們的行為是“利令智昏”。

本文標題: 成語“利令智昏”歷史出處是哪裡?該如何解釋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382673925064
相关資料
成語“連篇累牘”有哪些故事?又該怎樣理解呢?
文中的“連篇累牘”、“積案盈箱”,都是形容言之無物的文章又多又濫。後來,“連篇累牘”便成了成語,人們用它來形容那些數量很多而內容重複空泛的文章或檔案等書面資料。
標籤: 李諤
成語“樑上君子”該如何理解呢?有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躲在梁上的君子。小偷感動的哭著對陳寔說:“謝謝陳老爺!我一定會好好努力的!”後來,大家就把陳實說的話變成樑上君子這句成語,用來稱呼偷拿別人東西的小偷!
標籤: 陳實 歷史故事
成語“兩敗俱傷”歷史出處是哪裡?該如何解釋呢?
鬥爭雙方都受到損傷,誰也沒得到好處。果然,兩個人很輕鬆地就把兩隻老虎抓住了。
標籤:
成語“兩袖清風”有哪些故事?又該怎樣理解呢?
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兵部侍郎於謙對此事非常反感,他從外地進京時,不但沒有帶西,還作了一首詩以表示自己的態度。所以他見皇上什麼都不帶,只有兩隻袖管裏的風。這個成語比喻為官非常清廉。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