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排難解紛”歷史出處是哪裡?該如何解釋呢?

:排難解紛:páinànjiěfēn:原指為人排除危難,解决糾紛。

【成語】:排難解紛

【拼音】:pái nàn jiěfēn

【解釋】:原指為人排除危難,解决糾紛。今指調停雙方爭執。

【成語故事】:

“排難解紛”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表示調停雙方的爭執或糾紛。

這個成語來源於《戰國策.趙策三》,魯仲連笑曰:“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而無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

西元前258年,秦國的大軍包圍了趙國國都邯鄲。魏王應趙王的要求派兵救援,但領兵的將軍在途中按兵不動;與此同時,魏王又派客卿將軍辛垣衍潜入邯鄲,通過相國平原君轉告趙王說,秦軍所以圍困邯鄲,是要逼趙國尊秦昭王為帝,如果趙王能這樣做,秦國一定會撤軍。

這時,齊國的高士魯仲連正好在趙國作客,聽說辛垣衍叫趙王尊秦為帝,就去見平原君。平原君對他說,趙國上百萬軍隊在國外覆沒,現在秦兵又包圍了邯鄲,無法使他們退兵。辛垣衍要我們尊秦為帝,我哪裡還敢說話。

魯仲連聽了平原君的話後,表示他願意去跟辛垣衍說說。辛垣衍會見魯仲連後,見對方不開口,便說道:“我看留在這座圍城中的人,都是為了向平原君討點好處。我打量先生的模樣,卻並非如此,那為什麼老呆在這裡不走呢?”

魯仲連不亢不卑地說:“秦國是個不講禮義、窮兵黷武的國家,用詐術來對待讀書人,把百姓當作俘虜,如果秦王毫無顧忌地做皇帝統治天下,那我魯仲連只有跳東海自殺了,我是决不願做秦國的百姓的。我所以來見將軍,是想為趙國出點力。”

“先生怎樣出力幫助趙國呢?”

“我要叫魏、燕兩國出力幫助趙國,齊、楚兩國已經幫助趙國了。”

“燕國嘛,我可以請它跟著趙國。至於魏國嘛,我也是魏國人呀,先生怎麼叫魏國來幫助趙國呢?”

“魏國沒有看到幫秦稱帝後的害處,如果看到了,那一定會幫助趙國的。”魯仲連接著又說,“如今秦是個有戰車萬輛的大國,魏也是,彼此同樣稱王。僅僅看見秦國打了一次勝仗,就想尊秦為帝。秦的貪心沒有止境,如果真的稱帝了,就要變動諸侯的大臣,撤換他厭惡的人,賞賜他喜愛的人,他還要把自己的女兒和那些說別人壞話的女人嫁給諸侯做妃子。這種人一進入魏國的王宮,魏王還能泰然自若嗎?就是將軍又怎能保持舊日的寵倖呢?”

辛垣衍聽到這裡,站起來向魯仲連拜謝道:“起先我以為先生是個庸人,如今我才知道先生真是天下少見的高士。請允許我就此告辭,我再也不敢提尊秦為帝的事了。”這時,魏公子無忌奪了前來救趙國但在途中按兵不動的將軍的兵權,率領大軍來救趙。秦軍見形勢對自己不利,就此撤退了。

平原君决定封賞魯仲連,魯仲連一再辭謝,說什麼也不願接受。於是,平原君擺酒宴請他。等酒喝得很暢快的時候,他走到魯仲連席前,奉上千金並且為他祝福。魯仲連笑著說道:“作為天下之士,可貴之處就在於他們能為別人排除危難、解决糾紛,而不收取報酬。如果要收取報酬。那就成為商人了。我魯仲連不願做這樣的人。”

魯仲連很快就辭別平原君而去,從此再也沒有露面。

本文標題: 成語“排難解紛”歷史出處是哪裡?該如何解釋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382423100360
相关資料
成語“攀龍附鳳”有哪些故事?又該怎樣理解呢?
這個成語來源於《漢書.敘轉下》,午陽鼓刀,滕公廄騶,穎陰商販,曲周庸夫,攀龍附鳳,並乘天衢。有人告劉邦身為亭長,動手打人,應當嚴懲,夏侯嬰趕緊為他解釋。不料,後來夏侯嬰反以偽證罪被捕下獄,坐了一年多監獄。
標籤: 劉邦 漢朝 歷史 夏侯嬰 酈食其 樊噲
成語“盤根錯節”該如何理解呢?有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鄧騭聽到了虞詡的意見,認為虞詡是故意和自己作對,懷恨在心,一直想找機會進行報復。
標籤: 歷史 歷史故事 虞詡 鄧騭 東漢
成語“旁觀者清”歷史出處是哪裡?該如何解釋呢?
這個成語來源於《舊唐書.元行沖傳》,當局者為,傍觀見審。
標籤: 歷史 唐朝
成語“旁若無人”有哪些故事?又該怎樣理解呢?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刺客列傳》,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當唱到悲切慷慨處,兩人還相對放聲痛哭,淚如雨下,旁若無人,仿佛這個世界上只有他倆存在一樣。
標籤: 荊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