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三寸之舌”該如何理解呢?有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西元前257年,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請求援兵,同時締結聯合抗秦的盟約。平原君决定帶20個文武雙全的勇士同去,但挑來挑去,還缺一個人。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己推薦自己。貌不驚人的毛遂,其實是個能言善辯的人。

【成語】:三寸之舌

【拼音】:sān cùn zhīshé

【解釋】: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

【成語故事】:

西元前257年,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請求援兵,同時締結聯合抗秦的盟約。平原君决定帶20個文武雙全的勇士同去,但挑來挑去,還缺一個人。後來。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己推薦自己。平原君覺得平時對他毫無印象,考問了他一番後,勉强同意他一起去。

貌不驚人的毛遂,其實是個能言善辯的人。到楚國後,他和同行的19個人談論起天下大事,頭頭是道,大家對他的學問和辯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與楚平王會談那天,兩人從早晨一直談到中午,還未談出結果。19個門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奮勇上殿去看看情况。毛遂按著劍從容不迫地走上了臺階。”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卻紫握劍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說:“大王敢當著我主人的面對我如此無禮,不過是倚仗楚軍人多勢眾罷了。但現在您跟我距離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千里,楚軍再多也沒有用:接著:毛遂義正詞嚴地從歷史到現實分析了楚、趙兩國的關係…說明趙國派使臣來締約聯合抗秦,乃是為了救助楚國,而不只是為了趙國自己。

楚王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就與平原君一起舉行了締約儀式。這樣,聯合抗秦的大事圓滿辦成。

平原君帶一行人回到趙國後,和人談起毛遂這次的功勞,感慨萬分他說:“我今後再也不敢談論識別人才的事了。我識別過的人才,多達上千人,少說也有幾百人。自以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過我的眼睛,但卻偏偏沒有識別出毛遂先生的才幹,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地位重於九鼎等國寶。毛先生對楚國的那一席話,勝過了百萬雄師!”

從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為上賓。

本文標題: 成語“三寸之舌”該如何理解呢?有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381949596839
相关資料
成語“三顧茅廬”歷史出處是哪裡?該如何解釋呢?
可是諸葛亮不在家,劉備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樂地回去。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非常感動,答應出山相助。諸葛亮初出茅廬,就幫劉備打了不少勝仗,為劉備奠定了蜀漢的國基。成語三顧茅廬由此而來。
標籤: 諸葛亮 劉備 三國
成語“人死留名”有哪些故事?又該怎樣理解呢?
可是當王彥章攻打後唐連續兩次失敗後,向來對他有反感的人趁機向末帝說王彥章的壞話,最後王彥章被罷免了兵權。
標籤: 王彥章
成語“人心如面”歷史出處是哪裡?該如何解釋呢?
治理國家也是一樣,如果讓尹何在正式當大夫之前能够多加學習,那麼,在他從事工作的時候一定會井井有條,否則將會為國家帶來想不到的損失。沒想到謙虛的子產卻搖頭說:人的想法就像每個人的外貌一樣,各不相同,我的意見只能做為參攷罷了!
標籤:
成語“人言可畏”該如何理解呢?有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流言蜚語是很可怕的。這個成語來源於《詩.鄭風.將仲子》,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古時候,有個名叫仲子的男青年,愛上了一個靚女,想偷偷地上她家幽會。靚女因他們的愛情還沒有得到父母的同意,父母知道後會責駡她,所以要求
標籤: 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