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忠言逆耳”歷史出處是哪裡?該如何解釋呢?

劉邦的部將樊噲發現劉邦要住在宮中,問他說:“沛公(指劉邦)是想有天下呢,還是只想當一個富家翁呢?”劉邦對樊噲的勸諫不以為然,還是準備住在宮中。劉邦聽了,終於醒悟過來,馬上下令府庫封起來,關掉宮門,隨即率軍返回霸上。

【成語】:忠言逆耳

【拼音】:zhōng yán nìěr

【解釋】:逆耳:不順耳。正直的勸告聽起來不順耳,但有利於改正缺點錯誤。

【成語故事】:

西元前207年,劉邦率大軍到咸陽後,進入秦宮探看。但見宮室華麗,各處室物不計其數,都是他從未見到過的。每到一處,許多美麗的宮人向他跪拜。他越看越感到新奇,興味也越來越濃。於是,打算就住在宮內享受一番。劉邦的部將樊噲發現劉邦要住在宮中,問他說:“沛公(指劉邦)是想有天下呢,還是只想當一個富家翁呢?”劉邦回答說:“我當然想有天下。”樊噲真誠地說:“臣進入秦宮裏,見到裡面的珍奇財寶不可勝數,後宮中美人數以千計、這些都是導致秦朝滅亡的東西啊。望沛公迅速返回霸上,千萬不要留在宮中。”

劉邦對樊噲的勸諫不以為然,還是準備住在宮中。謀士張良知道這件事後,對劉邦說:“秦王無道,百姓造反,打敗了秦軍,沛公才能來到這裡。您為天下除掉害民的暴君,理應克勤克儉。如今剛入秦地,就想享樂。俗語說:‘忠誠正直的勸告往往不順耳,但有利於行為;含毒的藥吃的時候很苦,但有利於疾病。’望沛公聽從樊噲的忠告。”劉邦聽了,終於醒悟過來,馬上下令府庫封起來,關掉宮門,隨即率軍返回霸上。

本文標題: 成語“忠言逆耳”歷史出處是哪裡?該如何解釋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380034913719
相关資料
成語“終南捷徑”有哪些故事?又該怎樣理解呢?
後來他完成了這項任務,到長安會見唐玄宗,見過玄宗,他正打算仍然回終南山去,偏巧碰見了也曾在終南山隱居,後來做了官的盧藏用。兩人說了幾句話、盧藏用抬起手來指著南面的終南山。原來盧藏用早年求官不成,便故意跑到終南山去隱居。
標籤: 終南山 唐朝 盧藏用
成語“眾口鑠金”該如何理解呢?有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他當時擔任“左徒”的官職,但是得不到楚懷王的信任。他主張聯合東方的大國齊國,共同抗秦。昏庸的楚懷王,不聽忠告,反而偏信讒言,疏遠屈原,並向秦國妥協。《惜誦》,據專家考證,是屈原勸楚懷王聯齊抗秦而被讒去職時寫的。“惜誦”二字,據說是“不願隨便
標籤: 歷史故事 屈原 秦國
成語“眾怒難犯”歷史出處是哪裡?該如何解釋呢?
羣衆的憤怒不可觸犯。表示不可以做羣衆不滿意的事情。他們打進宮廷,殺死了子駟等人,並將鄭簡公劫持到北宮。子產勸阻他,請求燒掉盟書。子孔聽從了子產的勸告,當眾燒掉了盟書,於是鄭國安定下來。
標籤: 歷史 鄭國 春秋戰國
成語“眾叛親離”有哪些故事?又該怎樣理解呢?
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州籲有些武藝,喜歡打仗。他害怕國內人民反對,便借對外打仗的辦法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但由於鄭國嚴密防守,進攻以失敗告終。
標籤: 衛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