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裏希·魯登道夫歷史-埃裏希·魯登道夫歷史百科

埃裏希·魯登道夫一般指埃裏希·馮·魯登道夫,德國陸軍將軍,畢業於柏林陸軍軍事學院,生卒時間1865年4月9日—1937年12月20日,主要成就興登堡將軍的得力副手。埃裏希·魯登道夫,是德國的著名將軍。第一次世界大戰魯登道夫與希特勒,1924年。1920年,魯登道夫以右翼政客的身份重返德國。1928年後,魯登道夫與納粹黨不和,最後他退出政壇。

埃裏希·魯登道夫一般指埃裏希·馮·魯登道夫,德國陸軍將軍,畢業於柏林陸軍軍事學院,生卒時間1865年4月9日—1937年12月20日,主要成就興登堡將軍的得力副手。

埃裏希·魯登道夫,是德國的著名將軍。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重要主將。

人物生平

早期生活

魯登道夫出生於普魯士的波森省(今波蘭波茲南)附近的一個小鎮。他出生農家,雖然其母屬於貴族階級,嚴格而言他始終不屬於容克階層。他在12歲時進入陸軍幼年學校。他擁有卓越的數學能力與良好的職業道德,後來與海因茨·古德裏安入讀同一間訓練出很多優秀軍官的軍校。1882年,即他17歲時他從陸軍軍官學校畢業,被授予少尉軍銜。

他18歲時就已經是軍官,表現優異,在1894年晋昇到德國參謀部,在1908年成為參謀部部署部總長。後來,他參與試驗著名的施裏芬計畫之細節,研究比利時的要塞都市列日。而且,他更大膽嘗試讓德軍備戰,卻為多數軍官所反對。

第一次世界大戰

興登堡(坐者)與魯登道夫。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魯登道夫首先被任命為德軍第二軍的副參謀長,成為卡爾·馮·比洛的部下,負責攻陷列日的炮臺,協助實行施裏芬計畫。成功後,他被調配到東普魯士與第八軍司令保羅·馮·興登堡共事。興登堡得到魯登道夫與馬克斯·荷夫曼相助,成功在坦南堡戰役與馬祖爾湖戰役擊敗俄軍。

1916年8月,參謀部總長馮·法爾根漢辭職,由興登堡接任並掌管最高陸軍指揮;魯登道夫為副參謀長,並與上司合作無間,魯氏一躍成為德軍的重要領導人。魯登道夫大力支持無限制潛艇戰,最後激發美國在1917年參戰。

魯登道夫與興登堡的所謂第三最高陸軍指揮,其實是軍事與工業之獨裁,將德皇威廉二世排出於統治階層之外。他們操控內政,甚至能够迫使高級官員辭職,包括三度撤換總理,以及對國家的新官任命有否決權。

1916年,第三陸軍最高指揮特意讓列寧秘密乘坐火車返回俄國。結果,一如魯登道夫所願,1917年俄羅斯發生革命,東線戰事緩和。1918年,魯登道夫與列寧議和,並簽訂有利德國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同年,魯氏成為西線統帥,發動多次進攻(皇帝會戰),企圖突圍而出,但仍未能突破戰線。美軍的猛烈攻勢令德軍節節敗退,令魯氏十分慌張。陸軍最高指揮在9月29日把權力交還德皇,直到皇帝被迫退位為止。魯登道夫自己就逃到瑞典。

對戰爭的反思及未來展望

流亡期間,他寫了不少文章與書籍,渲染德軍的輝煌戰績,更發表著名的刀刺在背傳說,宣稱德軍被左派政客出賣:他們以革命之刀,插入德軍之背,最終令他們戰敗。不過,魯氏本人其實也要為德國的戰敗負責。魯登道夫認為德國所打的是防衛戰爭,也指出威廉二世未能在戰時組織有效的反宣傳與有效領導國家戰鬥。他強烈譴責社會民主分子與左派出賣德國,尤其是接受凡爾賽條約。另一方面,他又注意戰時國內經濟環境,宣稱尤其以猶太人為主的商人借著操控生產與金融事業牟利,而非為國家著想。他研究德國在戰爭末段時的罷工,發覺“國內戰線”比德軍陣線還要早崩潰,讓國內動盪影響前線軍士的士氣,觸發很多阿兵哥“暫時休假”。更重要的是,魯氏覺得德國人低估了戰爭對他們的威脅:他斷定三國協約的戰爭目的就是要打敗與肢解德國。

魯登道夫曾寫道:“德國人以德國之革命,使其變為眾國中之賤民—無以贏得盟友,只得為外國人與他們的資本為奴為婢,尊嚴盡喪。廿載之內,德國人將會咒駡那些為發動革命而自豪的人。”(我的戰爭回憶,1914-1918年)此話在後來似乎實現了。

戰後生活

魯登道夫與希特勒,1924年。

1920年,魯登道夫以右翼政客的身份重返德國。1923年,他企圖協助希特勒發動啤酒館政變,結果失敗,但在之後的審判中被判無罪。1924年,他代表納粹黨在國會獲得議席,任期至1928年。1925年,他參加總統選舉,但敗於以前的上司興登堡。

納粹黨奪權之前,魏瑪共和國計畫把魯登道夫與幾比特出名將領送到中國,協助國民黨重整國民革命軍。但由於《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以及將領非常知名、不宜受聘於人,故計畫中斷。

1928年後,魯登道夫與納粹黨不和,最後他退出政壇。對於世界的問題,他斷定一切都是基督徒、猶太人與共濟會成員的錯。他與第二任妻子創立了一個隱秘的會社,會社到今天仍然存在。有傳言指,他晚年時思想奇怪。1935年,希特勒想讓他擔任陸軍元帥,但被拒絕;1937年,魯氏逝世,獲得國葬的禮待;希特勒出席了葬禮。

主要戰役

列日之戰(1914年);

坦能堡戰役(1914年);

第一次馬祖裏湖之戰(1914年);

羅斯之戰(1914年);

戈爾利采-塔爾諾夫之戰(1915年);

第二次索姆河之戰(1918年);

利斯河攻勢(1918年);

埃納河攻勢(1918年)。

個人評估

極盛時期的魯登道夫無疑是一戰中最好的陸軍指揮官,擁有出類拔萃的戰畧眼光、組織能力和戰術手腕。他的缺點主要在於缺乏真正的政治眼光,而且其精神因素缺乏穩定,面對困境容易陷入沮喪和失望。他是第一個系統探討總體戰爭的人,雖然其理論甚多謬誤且為人詬病,但是仍然具有重大的歷史影響和理論意義。

本文標題: 埃裏希·魯登道夫歷史-埃裏希·魯登道夫歷史百科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310509584367
相关資料
水晶之夜為什麼叫水晶之夜-水晶之夜事件
起因損壞的猶太會堂許多猶太商店的窗戶在當晚被打破,破碎的玻璃在月光的照射下有如水晶般的發光,這就是該事件名稱的由來。這次攻擊看起來像是民間自發的,不過事實上卻是由德國政府策劃。在這場事件中,有約1574間猶太教堂、超過7000間猶太商店、2
標籤: 水晶之夜 國際社會
德奧合併時間-德奧合併地圖
德奧合併一般指德國吞併奧地利,外文名叫做Anschluss,指的是1938年3月12日納粹德國與奧地利第一共和國統一,組成大德意志的事件,是納粹黨領袖阿道夫·希特勒擴張德國版圖的第一步。
標籤: 德奧合併 德國吞併奧地利 納粹黨
卡爾·馮·奧西茨基歷史-卡爾·馮·奧西茨基歷史百科
生平1889年10月3日卡爾·馮·奧西茨基出生於漢堡。1916年6月,奧西茨基被強制徵召服兵役,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奧西茨基認為做一個和平主義者和做民主主義者同樣重要。奧西茨基獲得諾貝爾獎對德國法西斯政府構成了沉重打擊,囙此納粹當局及蓋世太保
標籤: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經典語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夢的解析》
在佛洛德逃離納粹迫害,達到倫敦之前,他的兒子恩斯特已經移居英國。在《弗洛伊德與哲學》中,利科的清晰解釋使佛洛德的病例和分析具有了哲學上的意義。傳記作者對佛洛德的評估佛洛德去世之後,影響繼續擴大。囙此,佛洛德要在更古老的源頭上殺死上帝。蓋伊對
標籤: 佛洛德 夢的解析 現代主義 精神分析理論 現象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