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號交響曲又名-第6號交響曲歷史

第6號交響曲,指的是F大調第六交響曲,又叫做“田園交響曲”。該曲大約完成於1808年,是他少數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背景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的手稿《田園交響曲》就是根據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的體驗寫成的。配器該交響曲採用雙管制,所需樂團規模較小。

第6號交響曲,指的是F大調第六交響曲,又叫做“田園交響曲”。由德國作家貝多芬所著。該曲大約完成於1808年,是他少數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

背景

貝多芬創作《田園交響曲》。

創作歷程

該作品與貝多芬著名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作於同時,但內容卻大不一樣。貝多芬天生愛好自然,曾花盡大半時間踏遍郊野。他頻繁地離開維也納,為的是到偏遠的鄉郊工作。他在1808年夏天的書信中說:“我在灌木、大樹、草坪和岩石間行走的時候,是多麼快樂啊!因為樹叢、花草和岩石,都能給人以共鳴。”人們在他1803年的筆記本中找到了這樣的話:“河愈大,調愈沉”,說明他通過觀察自然汲取靈感。

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的手稿

《田園交響曲》就是根據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的體驗寫成的。他並不是首位以交響樂描述大自然的作曲家,之前的約瑟夫·海頓曾於1802年首演的清唱劇《四季》;然而他的技巧而要更高一籌,使得全曲充滿了對自然的敏感捕捉和對心境的出色描摹。

首演

1808年12月22日在維也納劇院首演,與《第五交響曲》一同問世。在首演時亦曾以“重拾鄉郊的集體回憶”為題。

配器

該交響曲採用雙管制,所需樂團規模較小。

結構

該交響曲突破了古典樂派交響曲的四樂章傳統,包含如下五個樂章:

到達鄉郊,復蘇輕鬆的心情(Erwachen heiterer Empfindungen bei der Ankunft auf demLande)

小河旁邊之情景(Szene am Bach)

鄉民們快樂的集會(Lustiges Zusammensein der Landleute)

暴風雨(Gewitter. Sturm)

天霽後牧羊人感恩之歌(Hirtengesang. Frohe und dankbare Gefühle nach dem Sturm)

全長約40分鐘。最後三個樂章之間沒有間歇。

第一樂章

首樂章(不太快的快板),貝多芬的標題為“到達鄉郊,復蘇輕鬆的心情”,F大調,奏鳴曲式。開頭平靜、優美,漸漸變得積極、熱切,描繪了作曲家初到鄉間的感受。共有7個不同的動機。開頭是一個平靜但有活力的樂句,並由此引發出了主題。發展部中,主題的一個下行動機進行了不斷的重複,多彩的配器營造出了生機盎然的氣氛。該樂章使用了微縮的手法,將十分簡短的動機多次變形

第一樂章的引子與下降動機。

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甚緩的行板),貝多芬的標題為“小河旁邊之情景”,降B大調(F大調的下屬調),八-十二拍,奏鳴曲式。開頭絃樂器演奏出一個類比流水的動機;大提琴部分有所分工,只有兩位樂手演奏流水動機,其餘的與低音提琴一同作撥弦的伴奏。

該樂章緩和、寧靜,描繪了作者陶醉於小溪邊美麗景致時的感受。尾聲從第124小節開始。樂章結尾處(第130小節)有一個由三種木管樂器演奏的華彩段,類比了三種不同的鳥叫聲。貝多芬在樂譜上作出了標示:夜鶯(長笛)、鵪鶉(雙簧管)、布穀鳥(單簧管)。這一做法在當時引起了爭議。

第二樂章中的“鳥鳴”樂段。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快板),貝多芬的標題為“鄉民們快樂的集會”,F大調,諧謔曲。此樂章描繪了人們歡快的舞蹈。結構與平常的諧謔曲(諧謔曲—三聲中部—諧謔曲)不大相同,如下所示:

也就是說,諧謔曲和三聲中部都出現了兩次,而且每次都插入了一段迅急的四二拍旋律。這種處理使得時間增長不少,故而貝多芬删去了其中的重複。狄奧多·阿多諾稱,諧謔曲和三聲中部由於都處於同一調性,使得該樂章更具有整體性,仿佛就是一組舞曲。

開始的引子和諧謔曲主題包含類似的動機,但一個在F大調,另一個在D大調。最後的諧謔曲再現時,故意出現了走調的音,意在善意地調侃鄉間的蹩脚樂手。此後速度加快,更為奔放,但隨即戛然而止,為緊接著的風暴做下準備。

四二拍插部,鋼琴獨奏譜,李斯特改編。諧謔曲主題與“走調”部分的對比。

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快板),貝多芬的標題為“暴風雨”。f小調,四四拍。顧名思義,此樂章描繪了一場劇烈的雷陣雨。該樂章採用了現實手法,一開始由低音弦樂的和絃、小提琴到之後的定音鼓、長笛營造出雷雨的氣氛,直到發展出一個激烈的高潮。其中也有模仿大風和降雨的樂段。最終雨過天晴,雷聲漸行漸遠,木管樂器吹奏出一個上行的美好旋律,可以看作初霽時的彩虹,並直接進入末樂章。該樂章有著非凡的震撼力。

由於第四樂章並沒有得到解决,與第五樂章關係緊密,因而有評論家將它看作末樂章的一個長引子。這並非沒有先例:莫札特的第4號弦樂五重奏也在安寧的末樂章之前加入了一個長而暴烈的序幕。

暴風雨部分選段,鋼琴獨奏譜,李斯特改編。

第五樂章

末樂章(終曲,小快板),貝多芬的標題為“天霽後牧羊人感恩之歌”,F大調,八六拍,奏鳴迴旋曲式。開始的八小節起承前啟後的作用,真正的主題從第9小節開始。第一主題也有八小節長,有著對稱性,旋律簡潔樸素,在這裡象徵牧羊人感恩的歌謠。第二主題由顫音裝潢,悠揚如牧歌。主題進行變化時,弦樂部分有不斷的震音進行變奏。發展部的開頭主題重現一遍。整個樂章溫暖、甘美,不失簡潔,被稱作“真正的田園風格”。

安東尼·霍普金斯將末樂章的尾聲稱為全曲最精緻的音樂。開始時十分靜謐,但漸漸發展到了幾乎全部樂器齊鳴的狂喜地步,同時第一小提琴急速在高音區演奏三連音。然後有一段祈禱一般的弱奏,許多指揮家都在這裡放慢了速度。簡單地對前面內容作出回顧之後,全曲以兩個和諧的和絃結束。

第五樂章的第一主題(第一小提琴部分)與第二主題(大提琴部分)。

評估

柏遼茲在其對貝多芬交響曲的分析論文中對該作品作出了極高的評估:

模仿鳥鳴的爭議

該作品第二樂章結尾處,有三種木管樂器模仿了小溪邊的鳥鳴。這一幾乎是自然主義的樂段,在當時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囿於古典樂派的傳統觀念,人們認為如此粗糙、未經處理的聲響,根本不適宜用在交響曲中,甚至不能被稱為音樂。但柏遼茲對貝多芬進行了辯護,認為他的手法相當高明,有著相當的感染力。並稱如果“鳥鳴聲是幼稚的模仿”,那對“風暴中的電閃雷鳴、風起雲湧”又該作何評估;更稱這時貝多芬已幾乎耳聾,這些鳥鳴聲可以說是對於聲響世界的回憶和緬懷。

影響

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尤其是第三樂章)深受該作品的影響。

貝多芬自己的《槌子鍵琴奏鳴曲》的諧謔曲樂章與該作品結構類似。

狄奧多·阿多諾認為布魯克納交響曲中的諧謔曲樂章,就是以該作品為模範。

外部連結

分析著作

Antony Hopkins,The Nine Symphonies of Beethoven(Scolar Press,1981,ISBN1-85928-246-6).

David Wyn Jones,Beethoven: Pastoral Sympho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ISBN 0-521-45684-3).

Charles Rosen,The Classical Style(2nd edition 1997,WW Norton &Company,New York,ISBN 0-393-31712-9).

樂譜

IMSLP上的免費樂譜

錄音錄影

田園交響曲樂曲賞析錄影

採訪Christoph Eschenbach

資料標籤:
本文標題: 第6號交響曲又名-第6號交響曲歷史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309268260828
相关資料
《浮士德》名句-《浮士德》作者
浮士德,德國作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創作詩劇,創辦年代1768年,首版時間1832年,歌德的代表作,是他畢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結晶。內容你可認識浮士德?Pisa壁畫,取材於《聖經·約伯記》,TaddeoGaddi繪。對於全能的上帝來說他只
標籤: 浮士德 藝術 德國文學 文化 歌德
約瑟夫·海頓風格-約瑟夫·海頓簡介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似乎總給人一種“普通人”的感覺。被冠以“交響樂之父”美譽的海頓其實並不是交響曲這一體裁的發明者。此外,海頓是名副其實的絃樂四重奏的確立者。創作中的海頓1761年,當海頓回到埃森施塔特時,已經成為了一名富有經驗的作曲家,並
標籤: 海頓 音樂 藝術 文化
路德維希·馮·科本茨爾歷史-路德維希·馮·科本茨爾歷史百科
路德維希·馮·科本茨爾,奧地利外交家及政治家,全名叫做約翰·路德維希·約瑟夫·格拉夫·馮·科本茨爾伯爵,1753年11月21日生於布魯塞爾,1809年2月22日在維也納逝世。1779年,科本茨爾成為駐聖彼德堡的公使。這次戰敗使科本茨爾因而解
標籤: 路德維希
柏林洪堡大學世界排名-柏林洪堡大學創始者
Berlin),前身是柏林大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世界學術中心。是蜚聲中外的世界頂尖的百强學府,也是歐洲最具影響力的大學之一,德國精英大學成員。柏林洪堡大學是依據創校者洪堡“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所創立,於1810年所創立的新制大學,他也希望
標籤: 洪堡大學 柏林大學 大學 西方哲學家 洪堡 物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