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風戰鬥機作戰實際-狂風戰鬥機海灣戰爭

狂風戰鬥機,由英國、西德及義大利聯合開發的雙引擎可變後掠翼戰鬥機家族,該型於1970年開始研製,1972年完成結構設計,1974年8月首飛,1974年9月命名為“狂風”。

狂風戰鬥機,由英國、西德及義大利聯合開發的雙引擎可變後掠翼戰鬥機家族,該型於1970年開始研製,1972年完成結構設計,1974年8月首飛,1974年9月命名為“狂風”。

開發過程

617分隊的英國狂風戰機進行空中加油演練

狂風戰機飛行表演(2003年)

英國皇家空軍狂風ZA463.可以看見巨大的機尾特徵

在60年代期間,航空設計師對不穩定的幾何設計下的操縱性科技有長足進展;且可變翼戰機的高效率巡航(Swept-Wing)速度設計也有所掌握,英國雖然在1960年代初終止了TSR-2轟炸機計畫轉向美國採購F-111K,但還需要取代火神式轟炸機與神鬼奇航式重型攻擊機的機種。英國和法國於1965年創立AFVG(AngloFrench VariableGeometry)研發項目,但在1967年時因法國退出而結束;但英國在計畫結束之後仍積極地尋找其它國家投入,以實現其研發目標。

1968年,德國、荷蘭、比利時、義大利和加拿大面對F-104的除役而組織了工作團體審查後繼的機型,此機型最初稱多用途航空器(Multi RoleAircraft,簡稱MRA),後稱多用途戰鬥機(Multi Role CombatAircraft,簡稱MRCA)。1968年英國參加了MRCA小組,並且簽定英國、德國和義大利三國間的協定備忘錄。欲用一種戰機替換所有的F-104G,且由英國和德國主導科技;按照備忘錄簽約前的期望,6國合作的開發案將可讓量產規模達到1500架。然而1969年5月備忘錄正式簽訂換約前加拿大和比利時退出了工作組,加拿大退出的理由是因為大部分工程製造集中於歐洲本土,對本國產業幾無利基;比利時則是接受法國的建議採購幻象5型戰鬥機(英語:Dassault Mirage 5),是否需要其它新戰機在國內出現爭議。

四個殘餘的夥伴國家——英國、德國、義大利和荷蘭在1969年3月26日合資成立帕那維亞飛機公司,研發新飛機;就MRCA概念的初始要求,旨以研發一型可實施戰術攻擊、偵察、防空和海上攻擊的機種,以求最大量產規模之利基。囙此在初期有許多初步概念案供各國挑選—包括固定機翼、可變機翼、單引擎構造、雙引擎構造等,換言之,大部分科技特徵均未决定。由於飛機開發計畫複雜度過高,1969年7月荷蘭撤出計畫,尋找其它設計概念較為簡單且機動性優秀的機型。雖然荷蘭撤出,但英國和德國接管荷蘭各42.5%股份,殘餘15%義大利接管。工作生產範圍確立——前機體和尾巴在英國,中心機體在德國,翼在義大利。另外一個獨立的合資財團“Turbo聯合”(Turbo-Union)在1970年6月建立為發展和製造RB199引擎,其股份歸屬相似MRCA有40%給勞斯萊斯,40%給MTU,20%給飛雅特。

在項目定義階段的結論在1970年5月出爐,概念剔除了二個設計案;德國最初更喜歡同時生產單座Panavia 100和雙座位Panavia200設計案和後來會成為狂風的皇家空軍可變翼設計案共三種飛機。

但這時機型單一化成為其他國家的共同結論,因為可以有效减低成本。且皇家空軍此時决定它更需要空優型戰鬥機,和創立名為F2的變形機型。等於要强力主導全部設計,引起德國極大不滿;雖然和德國的會談初期嚴重破裂,但它的缺點迅速折衷成了F3型以符合所有國家的需求。

機種型號

狂風IDS

IDS是阻絕/打擊(InterdictionStrike)的縮寫,代表這一次型的狂風是針對攻擊地面目標設計生產的。IDS行於1976年7月開始生產,英國取得的編號為GR1,德國,義大利以及外銷到沙烏地阿拉伯的則仍沿用IDS的稱呼。英國與其他國家的第一種狂風的差异僅在少數次系統上,其他系統設備則大致相同。

在可以使用的武器上,英國的狂風多配屬自己發展的系統,與德國和義大利IDS有所區別。最明顯的地方是掛載在機翼下的電子作戰系統。英國的IDS使用BOZ-107與SkyShadow,德國的則是使用BOZ-101與Cerberus II,III或IV型電子干擾夾艙。

狂風GR1

這是英國接收的第一種狂風阻絕打擊型。這些IDS也曾參加過沙漠風暴作戰,攻擊各種伊拉克的地面目標。

一部分GR1經過改裝,可以攜帶英國設計生產的ALARM反輻射導彈,成為對敵方防空壓制的野鼬機種。這些可以攜帶ALARM飛彈的狂風又被稱為尋路者(Pathfinder)。

最初服役的狂風GR1雖然可以攜帶與投擲雷射導引炸彈,可是欠缺照明導引的能力,需要依靠加勒比海賊攻擊機的協助,方能執行任務。英國皇家空軍計畫使用GECFerranti公司生產的熱影像空載雷射標定器(Thermal Image Airborne LaserDesignator,TIALD)夾艙為狂風GR1添加照明功能,能够使用這種夾艙的飛機被稱為GR1TAP。第一次試飛於1988年1月開始,到了1990年12月,由於意識到英國需要派遣軍隊前往中東,參與收復科威特的任務,英國國防部基於試飛計畫已經進入後期階段,打算加速完成系統驗證的過程,可是評估結果認為相關的軟件重寫需時6個月,無法配合佈署的需要。GECFerranti與姊妹公司EASAMS通力合作,在六個星期內將軟件改寫,測試完畢,從11月19日開始,到1991年1月14日(第27個工作天)順利進行試飛,2月2日成功執行實彈投擲,摧毀目標。

改裝過後的4架狂風於2月6日抵達沙烏地阿拉伯的KingFaisal空軍基地,歷經數日熟悉飛行之後,2月10日TILAD夾艙正式上場,轟炸伊拉克的加固機堡,跑道與機場相關設施。2月19日轟炸伊拉克位於UbaydahAl Jarrah的彈藥庫,引發劇烈爆炸,覃狀雲直升1萬5千英尺高空,一些新聞報導誤植為核子武器爆炸的結果。

狂風GR1A

英國的GR1與最初設計需求間的差异,在於缺少適合的偵察系統,GR.Mk1A是以現有的機體,加上內寘的偵察系統,來滿足這個缺口。1982年英國開始這項改良計畫,由BAe公司主導發展與綜合一套紅外線數位偵測系統,安裝在機鼻下方。原先位於該處的機炮則予以拆除。GR1A的數位偵察系統無需使用傳統的膠片,在情報處理與傳遞上比過去快很多,也允許在飛行途中修改或者是觀看錄取的影片。

除了偵察設備之外,GR.MK 1A保有原先具備地對地攻擊能力。

狂風GR1B

當冷戰結束之後,歐洲國家紛紛開始縮減國防開支和减少軍隊的數量。原先擔任海上打擊任務的加勒比海賊攻擊機退役,駐紮於德國的英國GR1由兩個聯隊减為一個,剩下的飛機撤回英國,部分則用來填補加勒比海賊退役後留下的任務缺口。

其中26架來自第3生產批次,使用RB.199 Mk103發動機的GR1在改裝之後,成為可以執行海上打擊任務的GR1B。這些飛機主要是修改機內的彈藥管理電腦,以及加上可以移除的海鷹反艦導彈的掛架。

狂風GR4/4A

自從英國接收狂風攻擊機到冷戰結束時,已經多次根據任務的需要,改裝不同時期生產與接收的飛機。這個做法固然可以滿足任務上的需要,卻也導致許多飛機之間設備並不相同,或者是無法相容,對於維護與保養上,引發許多不必要的繁雜與問題。此外,英國在冷戰結束前基於自身國防與戰畧需求,希望將狂風改裝為僅須透過被動導引系統,就可以執行長程迪空穿透打擊任務。這項需求與同樣使用IDS的德國與義大利有不小的差异,於是英國沝被透過中期壽明提升計畫(MLU),一舉達到統一GR1A/1B的系統設備,引入新設備,提升作戰能力等目的。

自GR1陞級的為GR4,自GR1A陞級的,仍保有原先的偵察系統,編號為GR4A。

狂風ECR

ECR是德國使用的次型,最初是用取代擔任偵查任務的RF-4E與RF-104G,收後德國空軍决定新增擔任獵殺敵方防空系統的能力,這些飛機可以攜帶美國高速反輻射導彈(HARM)。除此之外,德國空軍使用的IDS從第5批次之後也可以發射HARM,不過ECR還另外新增德州儀器公司設計生產的電磁訊號偵測系統,能够對任務地區發射電磁訊號的系統加以定位與追跡。

狂風ADV

ADV是防空型(Air DefenseVariant)的縮寫,為狂風個生產次型中,專責防空任務的衍生型。ADV的設計需求起自英國在1971年發佈的空軍參謀目標395號(Air StaffTarget 395)檔案中,這架飛機需要能够在距離機場300到400英里以上的範圍,執行戰鬥空中巡邏(Combat AirPortal,CAP)任務,使用機上的雷達,或者是地面戰管雷達提供的資料,攔截低空高速的威脅(像是蘇聯的Tu-22轟炸機)。預計攔截具有威脅性的目標會是在遠離英國本島的外海上,同時必須具備惡劣天候下的作戰能力。這款攔截機將取代原先服役的閃電戰鬥機與F-4戰鬥機。

由於這項設計需求的特殊性,參與狂風計畫的3個國家當中,僅有英國購買防空型。

狂風F2

F2是第一款量產的防空型狂風。這一型欠缺很多原先計畫用有的效能或裝備:發動機使用與IDS相同,推力較低的RB 199 Mk3,沒有自動調整機翼後掠角的功能,以及僅有攜帶機翼下兩枚響尾蛇飛彈的能力。此外,連同狂風ADV一起服役的獵狐人(Foxhunter)雷達在研發過程中遭遇許多問題,最初服役的F2有部分飛機是沒有空戰專用的大型雷達的。

F2有其中16架在使用平均250飛行小時後就被轉入儲存狀態。1993年皇家空軍打算將其中12架銷毀,稍後這項决定被終止,這些飛機的中段機身被使用於修復被維修承包商損毀的F3。至於其他的F2受到部隊數量裁减,安曼訂購的8架F3進入皇家空軍服役,並沒有改良至F2A的標準。

服役史

1971

1974

1975

1976

1979

1981

一架英國狂風GR.4於2004年伊拉克戰爭放出閃光彈

1984

1985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3

2004

2009

2014

效能規格(狂風GR4型)

基本資訊

飛行員:2

長度:16.72米(54英尺10英寸)

翼展:13.91米當伸翼25°,8.60米當伸翼67°(45.6英尺/ 28.2英尺)

高度:5.95米(19.5英尺)

翼面積:26.6米²(286英尺²)

空重:13890公斤(31620磅)

最大起飛重量:28000公斤(61700磅)

發動機:2×RB199-34R Mk 103渦輪風扇後燃式,軍用推力43.8千牛頓,後燃推力76.8千牛頓(9850磅/17270磅)

效能

最高速度:馬赫2.34,2417.6千米/時(1511英里/時)

航程:1390千米標準掛載,3890千米四具副油箱(870英里/ 2420英里)

實用升限:15240米(50000英尺)

爬升率:76.7米/秒(15100英尺/分)

推重比:0.55

武器

1x 27毫米毛瑟BK-27機炮

三具機身掛架和四具機翼掛架,最大9000公斤掛載(19800磅)含油箱

電戰莢艙、RAPTOR偵查莢艙、TIALD雷射莢艙

兩枚AIM-9響尾蛇短程空對空導彈或AIM-132短程空對空導彈

Wasp、Kormoran、海鷹..等三種反艦導彈

AGM-65小牛對地飛彈、硫磺石對地飛彈

ALARM反輻射導彈

LAU-51A和LR-25火箭彈莢艙

凝固汽油彈、JP233反跑道炸彈、MW-1武器散佈系統

暴風影飛彈、金牛座巡弋飛彈

B61核彈

使用組織

沙烏地阿拉伯Tornado IDS

德國Tornado彩繪機

德國Tornado GR-4的機炮艙

義大利Tornado(1991航展)

德國海軍

海軍第二飛行聯隊-艾格貝克(2005年解編)

德國空軍

31戰鬥轟炸機聯隊“波爾克”-諾維尼希(IDS)

32戰鬥轟炸機聯隊-李契菲德(ECR)

33戰鬥轟炸機聯隊-畢歇爾(IDS)

34戰鬥轟炸機聯隊“艾貴”-梅明根(2003年解編)

38戰鬥轟炸機聯隊“佛萊斯蘭”-耶佛(2005年解編)

51戰術偵查聯隊“英麥曼”-什列威希-亞格爾(IDS)

英國空軍狂風GR.4

每中隊12機

現役

No. 9中隊-馬漢

No. 12中隊-洛希矛斯

No. 14中隊-洛希矛斯

No. 31“金星中隊”-馬漢

No. 617中隊-洛希矛斯

備役

No. XV中隊(後備)-洛希矛斯

英國空軍狂風GR.4A

每中隊12機

No. II中隊-馬漢

No. 13中隊-馬漢

英國空軍狂風F.3

每中隊16機(1435分遣隊除外)

現役

No. 25中隊-李明

No. 43中隊-羅查斯

No. 111中隊-羅查斯

No. 1435分遣隊-快意山(四機分隊,駐防福克蘭群島)

備役

No.56中隊(後備)-羅查斯

解編

No. 5中隊- 1987-2003

No. XI中隊-李明,2005年10月31日解編

No. 23中隊- 1988-1994

No. 29中隊- 1987-1998

相關

類似型號

Su-24

F-111

本文標題: 狂風戰鬥機作戰實際-狂風戰鬥機海灣戰爭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307919149968
相关資料
懸浮議會影響-懸浮議會特點
Parliament,屬於政治術語,即無任何黨派贏得下議院650個席位中的大多數席位,又叫做“懸峙議會”或者“無多數議會”。歷史懸峙國會的出現,由於會導致國家在大選後出現不穩定的聯合政府,特別是那些未出現過懸峙國會的國家。
標籤: 英國保守黨 希臘債務危機 希臘歷史 澳大利亞大選 希臘總統 國際社會
佩勒姆·格倫維爾·伍德豪斯歷史-佩勒姆·格倫維爾·伍德豪斯歷史百科
佩勒姆·葛籣維爾·伍德豪斯佩勒姆·G·伍德豪斯爵士(SirPelhamGrenville.這和他的個…生涯早期生活佩勒姆·伍德豪斯,親朋好友都叫他“梅子”(把Pelham.三歲時,伍德豪斯就被帶回英格蘭,由奶媽撫養。在《作品》中,伍德豪斯稱
標籤: 伍德 小說 文學
伯納德·勞·蒙哥馬利歷史-伯納德·勞·蒙哥馬利歷史百科
人物生平少年時期伯納德·勞·蒙哥馬利出生在倫敦肯寧敦區聖馬克教區的一個牧師家庭。蒙哥馬利的到來改變了一切。阿拉曼戰役後,蒙哥馬利受封為爵士,並晋昇為陸軍上將。隨著兩人的交往日甚,蒙哥馬利愈發不能自拔,終於鼓起勇氣對貝蒂表白了自己的愛意,貝蒂
標籤: 蒙哥馬利 軍事歷史 歷史 伯納德 阿拉曼戰役 世界大戰
安東尼·艾登爵士-安東尼·艾登歷史
人物簡介第一代亞芬伯爵羅伯特·安東尼·艾登,KG,MC,PC(英語:RobertAnthonyEden,1stEarlof.福斯普遍認為,安東尼·艾登要對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負上絕大部分責任。同年,安東尼·艾登迎娶了派翠斯·伯吉,並生
標籤: 安東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