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十日慘案-揚州十日屠城

揚州十日,是史可法率領揚州人民阻擋清軍南侵失敗後,清軍對揚州城內人民展開的大屠殺。簡介當時倖存者王秀楚的《揚州十日記》中和明末史學家計六奇的《明季南略》記載,屠殺共持續十日,故名“揚州十日”。據《揚州十日記》所載,清軍攻破揚州城後進行了為期五天的大肆屠殺,遇一卒至,南人不論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頸受刃,無一敢逃者。

揚州十日(揚州屠城、揚州之屠),是史可法率領揚州人民阻擋清軍南侵失敗後,清軍對揚州城內人民展開的大屠殺。

簡介

當時倖存者王秀楚的《揚州十日記》中和明末史學家計六奇的《明季南略》記載,屠殺共持續十日,故名“揚州十日”。

揚州十日畫作

揚州十日記

王秀楚著的《揚州十日記》是其中一本記載了揚州被屠城的約八千字左右的小書,有說法認為該書因長期被清廷禁止而無法流通,直到清末才有人將該書由日本帶回,清學者姚覲元於光緒八年(1882)所刻的《禁書總目》中曾記述此書,乾隆時期軍機處奏准全毀書目中亦列有一本名為《揚州十日錄》的書,然而在清朝咸豐年間的史書《小腆紀年》卻有引用《揚州十日記》:“臣鼒曰,予讀王氏《揚州十日記》,言可法抑萬里長城之黃得功而用狼子野心之高傑,至謂壞東南之天下者,史道鄰也。此蓋書生率意妄語,無足論也”,且清代史學家計六奇亦有記載清兵在揚州的屠殺。時人對《揚州十日記》一書的部分內容和有關資料有所質疑。

革命黨人陳天華在《獅子吼》寫道:“有當時一個遺民,於萬死一生之中,逃出性命,做了一本《揚州十日記》,敘述殺戮之慘。”。

據《揚州十日記》所載,清軍攻破揚州城後進行了為期五天的大肆屠殺,遇一卒至,南人不論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頸受刃,無一敢逃者。史載:“諸婦女長索系頸,累累如貫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滿地皆嬰兒,或襯馬蹄,或藉人足,肝腦塗地,泣聲盈野。”“日,天始霽。道路積屍既經積雨暴漲,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內潰。穢臭逼人,複經日炙,其氣愈甚。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室中氤氳,結成如霧,腥聞百里。”五天后清軍接到豫王的命令,就此封刀。和尚們得到命令開始收集和焚燒屍體。

相關記載

《明季南略》:“然豫王入南京,五月二十二日(癸卯)即令建史可法祠,優恤其家。是王之重史公,必在正言不屈;而‘縋城潜去’之說非也。更聞江北有史公墓;康熙初年予在淮揚,見公生祠諡為‘清惠’,父老猶思慕焉。憶順治六年仲冬,予入城應試。有浙之嘉興人同舟,自言久居於揚;問以大清兵破城事,彼雲:‘我在城逃出,稔知顛末。初,揚人畏高傑淫掠,鄉民避入城;後水土不服,欲出城,江都令不許,遂居於城。”又,“大清或令一、二火卒偵伺,守兵獲之,則皆歡呼請賞,可法賜以銀牌;殊不知大清兵甚眾。可法日夜待黃得功至;圍至六日,乃二十五日(丁醜)也,忽報曰:‘黃爺兵到’。望城外旗幟,信然;可法開門迎入。及進城,猝起殺人,知為大清人所紿,大驚;悉弃甲潰走。百姓居新城者,一時嘩叫,不知所為;皆走出城,可法不知所終。”

《明季南略》:“廿五日丁醜,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屠殺甚慘。”

有西方傳教士亦記載了當時的屠殺:

義大利傳教士馬丁諾·馬蒂尼(1614—1661,中文名衛匡國,字濟泰)所著《韃靼戰紀》記錄了他在中國的見聞:“他們的攻勢如閃電一樣,用不了多久就佔領它,除非那是一座武裝防衛的都市。這些地方中有一座城市英勇地抗拒了韃靼的反復進攻,那就是揚州城。一個韃靼王子死於這座城下。一個叫史閣部(史可法)的忠誠的內閣大臣守衛揚州,它雖然有强大的守衛部隊,最後還是失敗了,全城遭到了洗劫,百姓和阿兵哥被殺。韃靼人怕大量的死屍污染空氣造成瘟疫,便把屍體堆在房上,都市燒成灰燼,使這裏全部變成廢墟。”

在清軍屠城前揚州亦曾被明軍將領高傑和劉澤清屠殺和洗劫數次,據《明季南略》記載:“(揚州)初被高傑屠害二次,殺人無算。及豫王至,複盡屠之,總計前後殺人凡八十萬。”亦有學者指出當時揚州城人數“至多不會超過二三十萬”。

《揚州十日記》

爭議

有學者指出,像《揚州十日記》這樣的著作,與嚴肅的史學著述並不相同:“它是文學,文學以形象性和藝術性為特徵,文學是允許誇張的,清末詩人吳嘉紀在他的《李家娘》裏對揚州大屠殺作了更加淋漓盡致的誇張:‘城中山白死人骨,城中水赤死人血殺人一百四十萬,新城舊城內有幾人活?妻方對鏡,夫已墮首。腥刀入鞘,紅顏隨走。西家女,東家婦。如花李家娘,亦落强梁手。’我們若囙此得出揚州大屠殺殺人一百四十萬人的結論,那就是貽笑史家了。《揚州十日記》不是正史,也不是有史可考的歷史人物記載下來的,作者只是封建社會一個名不見傳的小文人,儘管它所記事實是客觀的,真實的,可靠的,從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揚州大屠殺之慘烈。……《揚州十日記》所記載的史實是極具歷史價值的,但不能用其數據作為孤證,在史學界廣泛引用,左右清史的研究。”

詩篇

由《揚州曆代詩詞》所收,不下50首。如黃宗羲“兵戈南下日為昏,匪石寒松聚一門。痛殺懷中三歲子,也隨阿母作忠魂。”(清黃宗羲《卓烈婦》);“深閨日日繡鳳凰,忽被干戈出畫堂。弱質難禁罹虎口,只餘夢魂繞家鄉。”(張氏《絕命詩五首》之一);蔣士銓“明日還家撥餘燼,十三人骨相依引。樓前一足乃焚餘,菊花(婢女名)左股看奚忍!”(清蔣士銓(焚樓行》)等等。康熙年間詩人錢澄之的《揚州》詩:“水落邗溝夜泊船,一般風物客淒然。關門仍舊千檣塞,市井重新百貨填。商賈不離爭利地,兒童誰識破城年?當時百萬人同盡,博得孤忠史相傳。”與王秀楚同時代的詩人吳嘉紀《挽饒母》詩也說:“憶惜荒城破,白刃散如雨。殺人十晝夜,屍積不可數。”另一個與王秀楚同時代的詩人顧炎武也有詩說:“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說揚州十日圍。”(《酬朱監紀四輔》)

小說

清初小說《雨花石》中也提及揚州大屠殺作為背景:“大清兵破了揚州城,只因史閣部不肯降順,觸了領兵王爺的怒,任兵屠殺,百姓逃得快的,留條性命,逃得緩的,殺如切菜一般。”(石成金:《雨花石·第五種·倒肥黿》)

相關影響

史可法固守的揚州,是江南頑強抵抗清軍的第一座城,也是清兵入關以來首次遇到的軍民一體的堅強抵抗。

慘絕人寰的屠城使得幾世繁華的揚州城在瞬間化作廢墟之地,江南名鎮一時間幾世繁華的煙花古巷變成了血流成河的屠宰場。後人稱之為“揚州十日”。

本文標題: 揚州十日慘案-揚州十日屠城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300905099999
相关資料
嘉定三屠簡介-嘉定三屠死了多少人
嘉定三屠,是清朝順治時期清軍在嘉定地區進行的三次大屠殺。嘉定三屠然而,不久之後,這項政策卻發生了180度轉變。次日五更,遭李成棟伏兵襲擊,蔡喬戰死。自閏六月初,嘉定人民自發起義抗清,兩個月內,大小戰鬥十餘次,群眾犧牲2萬餘,史稱“嘉定三屠”
標籤: 嘉定三屠 嘉定 李成棟 剃髮令 中國古代史 歷史
江陰八十一日簡介-江陰八十一日電影
江陰八十一日是指1645年夏江陰人民為抵制剃髮令,在江陰典史閻應元和陳明遇、馮厚敦等人領導下進行的反清鬥爭。閻應元殉國192年後,清廷為安撫江陰百姓,下詔在江陰和其故鄉通州為其修祠各一座,皆命名為“閻公祠”。
標籤: 江陰八十一日 清軍入關 中國古代史 清朝歷史 清朝 明朝
清初六大弊政是誰提出來的-清初六大弊政影響
清初六大弊政,是指攝政王多爾袞頒佈的圈地令、剃髮令、投充法、逃人法、禁關令以及屠城,有的學者稱之為清初六大弊政。六大弊政圈地令緊急圈地有三次。這三次圈地運動被强占的土地達16萬餘頃。為避免這一點,皇太極認為,關鍵是要保證滿洲人的“騎射”傳統
標籤: 嘉定 剃髮令 中國古代史 清朝 歷史 李成棟
剃髮易服誰提出的-剃髮易服死了多少人
剃髮易服,是清朝統治者下令其統治下的全國各民族,主要是漢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數民族等,改剃滿族髮型,改著滿族服飾的政策。雖然此舉遭到漢族人民的強烈反對,以致發生了多次喋血慘案,但清統治者卻始終如一地推行剃髮易服制度。剃髮易服背景古代漢人十
標籤: 剃髮易服 剃髮令 漢服 中國古代史 清朝 中國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