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惠宗簡介-元惠宗皇后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即元惠宗,元明宗長子,是元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比特皇帝。延佑七年四月十七日,生於北方草原,元惠宗順帝是元明宗的長子、元武宗的長孫。圖帖睦爾再次登基,是為元文宗,元明宗留下的孤兒寡母的地位岌岌可危。天曆三年四月,明宗皇后八不沙被文宗皇后蔔答失裏殺害。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Toghon Temür,1320年-1370年),即元惠宗,元明宗長子,是元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比特皇帝。

人物簡介

元順帝

家世背景

高祖父:明孝太子真金,元世祖嫡子,高祖母闊闊真王妃。

曾祖父:答剌麻八剌,忽必烈太子真金之次子,曾祖母答己王妃

祖父:元武宗海山,祖母亦乞烈妃子。

生父是元明宗,生母是葛邏祿人邁來迪。

延佑七年四月十七日(1320年5月25日),生於北方草原,元惠宗順帝是元明宗的長子、元武宗的長孫。

人物生平

幼年

延佑七年四月十七日(1320年5月25日),生於北方草原,生父是元明宗,生母是邁來迪。

延佑七年(1320年)四月十七日,妥懽帖睦爾出生於西北察合臺汗國所屬的金山(阿爾泰山)一帶。他是元朝周王和世㻋(後來的元明宗)的長子,元世祖忽必烈的五世孫,其世系依次是真金(元裕宗)、答剌麻八剌(元順宗)、海山(元武宗)、和世㻋(元明宗)。至大四年(1311年),元武宗海山(妥懽帖睦爾的祖父)駕崩,他的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以皇太子身份繼位,是為元仁宗。按元武宗與元仁宗的約定,繼承仁宗皇位的是武宗長子和世㻋,但仁宗即位後卻反悔了,試圖立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後來的元英宗)為皇太子,而把和世㻋封為周王,命其出鎮雲南。延佑三年(1316年)十一月,和世㻋行至延安時,與武宗舊臣圖謀恢復皇儲地位,結果招來仁宗的追殺,和世㻋被迫奔往西北的金山(阿爾泰山),得到察合臺汗國的庇護。在和世㻋避難金山期間,納了一名回回女子、郡王阿兒厮蘭的後裔罕祿魯邁來迪,並與她生了妥懽帖睦爾。邁來迪生下妥懽帖睦爾後便去世了,後來被追尊為貞裕徽聖皇后。

妥懽帖睦爾出生那年正值元仁宗駕崩之年。此後至天曆元年(1328年),元朝皇位更迭頻繁、內亂不斷,先後經歷了元英宗、泰定帝、天順帝三比特皇帝,皇位又落入了武宗一系的手裡,這就是在兩都之戰中取勝的和世㻋之弟圖帖睦爾(元文宗,即妥懽帖睦爾的叔叔)。圖帖睦爾宣稱將皇位禪讓於自己的哥哥和世㻋,和世㻋在天曆二年(1329年)即位於漠北,是為元明宗,沒來得及去大都便被圖帖睦爾一夥毒死於王忽察都。圖帖睦爾再次登基,是為元文宗,元明宗留下的孤兒寡母的地位岌岌可危。天曆三年(1330年)四月,明宗皇后八不沙(妥懽帖睦爾的嫡母)被文宗皇后蔔答失裏殺害。至順元年(1330年)七月,元文宗將妥懽帖睦爾流放到高麗大青島加以監禁,不許與外界接觸。第二年,有人向文宗密告遼陽與高麗要奉妥懽帖睦爾造反,文宗乃昭告天下,聲稱妥懽帖睦爾不是元明宗的親生兒子,並在至順二年(1331年)十二月派遣樞密院使尹受困、中丞厥幹等從高麗接回了妥懽帖睦爾,轉而流放他到廣西靜江(今桂林)。

妥懽帖睦爾在靜江居住了一年左右,在這期間他寓居於大圓寺中,受該寺的秋江長老教導,學習了《論語》《孝經》,並每日練習寫字兩張。後來妥懽帖睦爾被召回大都時,還將他學習所用的書冊文具藏入小皮匣中,隨時翻看。妥懽帖睦爾性格亦活潑好動,常常掘地為穴,撒尿其中,然後活成泥,做成各種玩具。又喜歡養“八角禽”,有時鳥飛到池塘中的枯樹枝上,妥懽帖睦爾竟顧不得脫靴,下水捕捉,秋江長老多次加以制止。他還經常做孩子王,帶領二三十個小孩做紙旗杆,插在城上。秋江長老還注意培養妥懽帖睦爾的言行舉止,教導他:“太子乃國家金枝玉葉,不比凡民,見大官人來,切不可妄發言,亦不可不自重。”於是每當有官吏來寺裡巡查時,妥懽帖睦爾就正襟危坐,官吏一旦離開,就嬉戲如初,所以是“一時勉强,素非涵養有之”。妥懽帖睦爾即位後,為報答秋江長老的恩德,不僅大加賞賜,還將大圓寺改為萬壽殿(現址為靖江王府)。

流放

至順元年(1330年)四月,元明宗皇后八不沙被殺,妥懽帖睦爾被驅逐,首先被驅逐到高麗大青島,後來到湖廣等處行中書省靜江(今桂林)。

弟元寧宗逝世

至順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332年12月14日),元甯宗逝世,太后弘吉剌·蔔答失裏堅持弃子立侄,下令立妥懽帖睦爾為皇帝,受到左丞相欽察人燕帖木兒反對,在燕帖阻攔下,一直未能回大都即比特。

繼位

至順四年(1333年)五月左丞相燕帖木兒病死。

至順四年農曆六月初八(1333年7月19日)妥懽帖睦爾最終得以繼位。

任內大事紀

1333年六月,惠宗登基後不久,任命伯顏為太師、中書右丞相。

元統三年(1335年)六月,欽察人燕帖木兒的兒子唐其勢陰謀推翻元惠宗,另立文宗義子答剌海。右丞相伯顏粉碎唐其勢叛亂。粉碎唐其勢叛亂後,伯顏的勢力大增,把持著朝政,史稱伯顏專權。

1335年七月,惠宗被被迫下詔罷除左丞相,專命伯顏為中書右丞相,伯顏開始專權,他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裡。伯顏採取排擠漢人的政策,如禁止漢人參政、取消科舉、不許漢人學蒙古語等,這些做法加深了漢蒙兩族之間的不和,也使得元惠宗更加不滿。

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在伯顏之侄脫脫的幫助下,元惠宗罷免並流放伯顏。

至元六年(1340年)六月,廢黜文宗子燕帖古思的太子地位並將之流放。

至元六年(1340年)七月,燕帖古思在放逐途中被殺,從而消除了奪權隱患,控制了政局。伯顏的一系列排擠漢人的政策也全部被廢除。

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初四日,詔命賈魯為工部尚書、充總治河防使。徵發民工15萬,軍士2萬,興役治黃河。賈魯回朝,向順帝上《河平圖》。

至正十三年(1353年)五月,身為中書左丞的賈魯,突然病卒,享年57歲。

任內民變

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天完朝,陳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

至正十五年(1355年)2月,劉福通迎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皇帝,稱小明王,國號宋,定都亳州,建元龍鳳。他為樞密院平章,旋改任丞相。

至正十七年(1357年)二月,龍鳳將領毛貴浮海破膠州;三月,陷萊州,據益都。龍鳳將領李武、崔德繞過潼關,奪七盤,進據藍田,直趨奉元。六月,劉福通自帥一軍攻汴梁,餘軍分三路北伐:關鐸、潘誠、沙劉二等攻懷慶,深入晋冀,白不信、大刀敖等西取關中;毛貴自山東北上。

至正十七年九月,陳友諒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至正十八年(1358年)二月,毛貴攻佔濟南。三月,毛貴北攻薊州、漷州,進逼棗林,距大都一百二十裏,戰失利,退回濟南。五月,劉福通攻破汴梁,自安豐(今安徽壽縣)迎韓林兒,定為國都。龍鳳政權中央分設六部、禦史等諸官屬;在山東、江南等地分設行省。

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關鐸、潘誠、沙劉二東攻全寧,焚魯王府宮闕。再破元上都,焚之。進破遼陽,入高麗境。八月,汴梁被察罕帖木兒攻破,劉福通與韓林兒退據安豐(今安徽壽縣)。

至正十九年,陳友諒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攻陷鳩州,命死士刺殺徐壽輝於至鳩州採石(今安徽省馬鞍山市)五通廟,隨即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隨即與張士誠合攻朱元璋。朱元璋金陵應天府被圍,只好遣胡大海進攻信州,迫陳友諒回師救援,朱元璋一面離間張士誠,張按兵不動。陳朱雙方在金陵城西北的龍灣展開惡戰,不巧江水退潮,百艘巨艦擱淺,陳友諒大敗,敗走江州(今九江)。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遣呂珍圍攻安豐,殺劉福通。朱元璋前往救援,打敗呂珍,迎韓林兒到滁州。

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朱以水軍二十萬親征,是為“鄱陽湖之戰”。陳友諒自恃巨艦出戰,採用炮攻,差點捕獲朱元璋。隨後,朱元璋採納郭興的建議,利用東北風而改用火攻,致使陳友諒部隊大量受損。之後朱元璋利用鄱陽湖水位降低便於小舟活動,改為分兵水路圍攻陳友諒。陳友諒突圍時起霧,陳從船艙中探頭出看,竟中流箭而死,漢軍潰敗。隨後朱元璋圍攻武昌,並盡占湖北各地。陳友諒死後,張定邊等人在武昌立陳友諒次子陳理登基為帝,改元德壽。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西吳軍廖永忠部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9月14日),明朝軍隊從元大都齊化門外攻城而入,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對長城以南的區域統治結束。

北逃

至正二十八年閏七月二十八日(1368年9月10日),徐達率領的軍隊逼近大都,元惠宗夜半開大都的健德門北奔,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後妃、臣僚等逃離大都。八月初二日(1368年9月14日),明朝軍隊從大都的齊化門攻城而入,元朝正式退出中原,回到北方草原。八月初四日(1368年9月16日),元惠宗到達上都。

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十三日(1369年7月16日),明軍逼近上都,元惠宗離開上都,當天到達應昌。六月十七日(1369年7月20日),明軍將領常遇春攻克上都。

元惠宗在上都和應昌那裡曾兩次組織兵力試圖收復大都,但都被明朝軍隊擊敗。

至正三十年(洪武三年)庚戌狗年五月二日(1370年5月27日),元惠宗因痢疾在應昌城去世,享年50歲。

駕崩

1370年5月27日崩,廟號惠宗,蒙古語稱“烏哈噶圖汗”。明太祖認為他“順天應人”,給他上諡號順皇帝。

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在應昌繼承了皇位,並於1371年改元宣光。至正三十年五月十六日(1370年6月10日),明軍將領李文忠攻克應昌,元昭宗逃往和林,繼續延續北元,和明朝對抗。

為政舉措

政治

至正元年(1341年),元順帝起用脫脫當政,改元“至正”,宣佈“更化”,歷史上稱為“脫脫更化”。脫脫的改革主要措施有:恢復伯顏廢黜的科舉制度;科舉制起於隋朝,但元朝建立後直到元仁宗的時候才實行科舉制度。伯顏掌權後,為防止漢人做官,下令廢止科舉。設定宣文閣,恢復太廟四時祭;平反昭雪一批冤獄、開馬禁、為農民減負,放寬政策;脫脫上臺後,下令免除百姓拖欠的各種稅收,放寬了對漢人、南人的政策。此前民間禁止養馬,脫脫上臺廢除了這一禁令。主持編寫宋、金、遼三史。

至元二年(1336年),在增訂元仁宗年間的監察法規《風憲宏綱》的基礎上,將有關禦史台的典章制度彙編為《憲臺通紀》。元順帝時期,還編纂了《至正條格》,《至正條格》是元代法規之一。至元四年(1338年)三月,妥懽帖睦爾命中書平章政事阿吉剌根據《大元通制》編定條格,於至正六年(1340年)四月頒行。其中包括詔制150條、條格1700條、斷例1059條。但原書卷數已不可考究,根據《永樂大典》記載,共23卷,分祭祀、戶令、學令、選舉、倉庫、捕亡、賦役、獄官等27目。[35]2002年在韓國慶州發現元刊殘本《至正條格》,包括條格12卷、斷例近13卷,以及斷例全部30卷的目錄。其中,條格存374條,斷例存426條,總數共計為800條。

文化

元順帝親政後,採取儒治的文化政策,包括恢復科舉、開經筵與太廟四時祭、親郊祭天、行親耕禮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編修三史。中國歷來有修前朝歷史的傳統,元朝建立以後,由於正統之爭,遼、宋、金三朝的歷史一直沒有正式編寫過。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妥懽帖睦爾詔修遼、宋、金三史,脫脫擔任總裁官。脫脫决定遼、宋、金皆為正統,並組織了漢族史學家揭傒斯、歐陽玄,畏兀兒族史學家廉惠山海牙,黨項族的餘闕,沙剌班(漢名劉伯溫),蒙古族的史學家泰不華等人一起參加修史,開創了各族史家合作修史的先例。

至正四年(1344年)三月,《遼史》修成,脫脫命掾史鼓吹導從,前後輝光,自史館進至宣文閣,元順帝穿著禮服迎接,“觀者以為近代無之”。不久後脫脫去職,修史的工作由宰相阿魯圖領銜,到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全部完成,順帝召見阿魯圖等人於宣文閣,阿魯圖說:“臣素不讀漢人文書,未解其義。今者進呈,萬機之暇,乞以備乙覽。”順帝對他說:“此事卿誠未解,史書所系甚重,非儒士泛作文字也,彼一國人君行善則國興,朕為君者宜取以為法。彼一朝行惡則國廢,朕當取以為戒。然豈止儆勸人君,其間亦有為宰相事,善則卿等宜仿效,惡則宜監戒。朕與卿等皆當取前代善惡為勉。朕或思有未至,卿等其言之。”由此可見,順帝非常重視三史的編修。

經濟

順帝親政之初,任用脫脫進行“更化”,其經濟政策主要是蠲免賦稅、削减鹽額、立常平倉等。但當時元朝統治已十分腐敗,加之天灾連年,囙此國家財政收入不斷减少,經濟狀況依然不容樂觀。

至正九年(1349年),脫脫第二次拜相,為了挽救經濟危機,脫脫採取了變鈔與治河兩大政策。對於變鈔之法,遭到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監祭酒呂思誠的強烈反對,經過一番爭論後,脫脫仍决意變鈔,設寶泉提舉司來掌管。所謂變鈔一是印造“至正交鈔”,實際上就是在舊的中統交鈔上加蓋“至正交鈔”的印,新鈔一貫合銅錢一千文或至元寶鈔兩貫,兩鈔並行使用,而至正交鈔的價值是至元寶鈔的兩倍;二是發行至正通寶錢,形成錢鈔並用的局面,並以鈔為母,錢為子,以錢來實鈔法。這種做法的實質就是“鈔買鈔”,即用新鈔來搜刮民間的至元寶鈔,用銅錢“以實鈔法”也是一句空話,因為沒有白銀作為準備金,是不可兌現的。變鈔之法實行以後,很快就發生了惡性通貨膨脹,史載“行之未久,物價騰踴,價逾十倍”,其後元末農民起義爆發,寶泉提舉司為了軍需而大量印鈔,使至正寶鈔的價值更加貶低,“京師料鈔十錠,易鬥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縣,皆以物貨相貿易,公私所積之鈔,遂俱不行,人視之若弊楮,而國用由是遂乏矣”。

至正年間,黃河决口,脫脫不顧眾臣反對,起用賈魯治河,使黃河恢復故道。順帝乃於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下詔治河,由賈魯指揮15萬民夫和2萬戍軍展開浩大工程。這次治河用了半年多時間,大功告成,賈魯獻《河平圖》。但就在治河期間,韓山童、劉福通等白蓮教勢力製造獨眼石人、發動元末農民起義,為元朝挖好墳墓,囙此後世將元亡歸因於治河。事實上賈魯治河本身是成功的,而且沒有民夫響應起義,只是白蓮教勢力利用了治河來發動起義而已。正如《元史》所評論的那樣:“議者往往以謂天下之亂,皆由賈魯治河之役,勞民動眾之所致。殊不知元之所以亡者,實基於上下因循,狃於宴安之習,紀綱廢弛,風俗偷薄,其致亂之階,非一朝一夕之故,所由來久矣。不此之察,乃獨歸咎於是役,是徒以成敗論事,非通論也。設使賈魯不興是役,天下之亂,詎無從而起乎?”

外交

羅馬天主教廷所派遣的汗八裡總主教孟高維諾於致和元年(1328年)逝世,隨後元朝的阿蘭人在至元二年(1336年)寫信給本篤十二世要求派遣新的大主教。同年,妥懽帖睦爾也派遣留住在中國的拂郎國人安德列等十五人回訪歐洲,並致書聖座。羅馬教皇應約於至元四年(1338年)派以馬黎諾裏為首的數十人的使團來到中國,將近三年後,於至正二年(1342年)七月抵達元上都,七月十八日在上都慈仁殿覲見順帝。馬黎諾裏向妥懽帖睦爾進呈教宗信件和一匹佛郎國馬,這匹馬“長一丈一尺三寸,高六尺四寸,身純黑,後二蹄皆白”[14],引起滿朝驚歎。後妥懽帖睦爾命令文學侍從之臣賦詩作畫,以記其盛况,如揭奚斯的《天馬贊》、歐陽玄的《天馬賦》、周伯琦的《天馬行應制作並序》、陸仁的《天馬歌》等等。畫家周朗則奉旨作《佛郎國獻馬圖》,流傳至今。

至元四年(1338年),德里蘇丹國蘇丹穆罕默德·賓·圖格魯克派摩洛哥旅行者伊本·白圖泰作使者訪問元朝。禮物包括200名印度教徒奴隸,在河間沖積地平原遭到了印度教信徒的襲擊,德里蘇丹國4000騎兵全部遇難,失踪78人。他們被分割、捕捉、有的被殺害。伊本·白圖泰幸運抵達中國。然而他說,他到中國時,可汗死了,他繼續向元順帝時期高麗抓獲一日本漁船,認為該漁船是間諜船,並將該船送往宗主國元朝,妥懽帖睦爾命令釋放回國,足利幕府派遣由一名和尚帶領的使團訪問表示感謝。

倭寇在這一時期頻繁騷擾中國沿海,據泉州地方誌記載,至元二年(1336年)和至正七年(1347年)惠安縣衙兩次被倭寇燒毀;至正年間(1341—1368年),一股倭寇在金門登入,於馬坪附近各鄉村大肆焚掠,因颱風沉船,被當地羣衆全部殲滅。至正十八年(1358年)以來,倭人連寇瀕海郡縣,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初一,倭寇騷擾蓬州,被守將劉暹擊敗。北行走,和他的夥伴經過京杭大運河到北京,謁見妥懽帖睦爾。

軼聞典故

後世盛傳元惠宗妥懽帖睦爾為宋恭帝之子。元文宗曾佈告中外,“言明宗在朔漠之時,素謂(妥懽帖睦爾)非其己子。”遂徙於高麗,後遷靜江。元末明初人權衡撰《庚申外史》,謂瀛國公駐錫甘州山寺(元時稱十字寺,即張掖大佛寺)時,封地位於汪古部舊地及居延一帶的趙王曾以一葛邏祿女子與之(即順帝生母邁來迪)。延佑七年四月,回回女生一男子。時值武宗長子周王和世琜(即位後為元明宗)流亡西北,過甘州山寺,見瀛國公幼子,“大喜,因求為子,並其母載以歸”。明代以後,此說遂成確論。至清代,四庫提要認為此說乃宋遺民偽造,明人“附會而盛傳之”,“核以事實,渺無可據,實為荒誕之尤,非信史也”。”近時學者有謂瀛國公在移駐甘州之前,可能居於謙州吉利吉思地界(今葉尼塞河上游)。當時周王和世琜自陝西至嶺北過金山(阿爾泰山),流亡於察合臺後王封地,地理上與謙州接近,囙此有相見贈子(趙㬎贈子)的可能。

雖然宋恭帝和元明宗有相見贈子的可能,但是根據眾多史料分析,元惠宗妥懽帖睦爾卻不可能是宋恭帝的兒子,只能是元明宗的兒子。

元文宗雖然曾下詔天下,“言明宗在朔漠之時,素謂非其己子”,並將妥懽帖睦爾流放到廣西靜江,但是在1332年12月14日元甯宗懿璘質班(元明宗嫡長子)去世後,元文宗蔔答失裏皇后不顧右丞相燕帖木兒的堅決反對,不立元文宗的兒子燕帖古思,而是一定要立妥懽帖睦爾(元明宗庶長子),並在燕帖木兒死後最終立妥懽帖睦爾為帝。

由此可以推斷,元惠宗妥懽帖睦爾只能是元明宗的兒子,不可能是宋恭帝或者其他人的兒子。元文宗在位時下詔天下說他不是元明宗的兒子,並將他流放到廣西,只是為了避免他對元文宗本人的皇位產生威脅,同時也為了剝奪他將來即位的合法性,但元文宗後來在去世前因為毒死哥哥元明宗一事而幡然悔悟,於是立下遺詔,不立自己的兒子,只准立元明宗的兒子,於是蔔答失裏皇后先後立了元甯宗和元惠宗為帝。

元世祖忽必烈的後裔眾多,如果元惠宗不是元明宗的兒子,那他自然就不是元世祖後裔,元文宗蔔答失裏皇后不可能立他為帝,其他的元朝皇族也一定會堅決反對,眾比特大臣們也不會同意。從元文宗皇后堅持一定要立他為帝這一點就足以以推斷出元惠宗妥懽帖睦爾一定是元明宗的兒子,一定不是宋恭帝的兒子,說他是宋恭帝之子不過是野史傳聞,不可採信。

三國時期曹魏李康《運命論》:“夫黃河清而聖人生。”元惠宗統治年間,出現過三次“河清”,一次是至正二十年(1360年),“十一月甲寅朔,黃河清,凡三日。”,另一次是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黃河自河東清者千餘裏,河魚歷歷,大小可數。庚申帝聞之,慘然不樂者數日。群臣奏曰:“河清,王者之瑞,胡為不樂耶?”上曰:“傳雲,黃河清,聖人生。當有代朕者。”群臣複曰:“皇太子生子,是陛下聖孫,即其應也。”上笑而釋。”還有一次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五月甲子朔,黃河清。”

倭寇之禍

倭寇在這一時期頻繁騷擾中國沿海,據泉州地方誌記載,至元二年(1336年)和至正七年(1347年)惠安縣衙兩次被倭寇燒毀;至正年間(1341—1368年),一股倭寇在金門登入,於馬坪附近各鄉村大肆焚掠,因颱風沉船,被當地羣衆全部殲滅。至正十八年以來,倭人連寇瀕海郡縣,至正二十三年八月丁酉朔,倭寇蓬州,被守將劉暹擊敗。

家庭

答納失裏皇后,欽察氏,元惠宗第一任皇后,1333年被册立為皇后,1335年被趕出皇宮,在開平民舍被丞相伯顏用毒酒毒死。

伯顏忽都皇后,弘吉剌氏,元惠宗第二任皇后,1337年三月被册立為皇后,1365年八月去世

奇皇后,蒙古名字完者忽都,高麗人,元惠宗第三任皇后,1337年伯顏忽都被册立為皇后,1340年奇氏被册立為第二皇后,1365年被册立為皇后,1368年隨元惠宗一起逃離大都,回到北方草原,1369年去世。

木納失裏皇后,弘吉剌氏,元惠宗第四任皇后,1372年去世

淑妃龍瑞嬌

淑妃程一寧

淑妃戈小娥

麗嬪張阿元

麗嬪支祁氏

才人凝香兒

才人英英

兒子

元順帝子女數難以考證。《元史》記載他有三個兒子,長子為愛猷識理達臘,剩下兩個早夭。但順帝皇子的數量很明顯不止三個,至於有多少個女兒也無法確認。有記載的皇子如下:

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1353年被立為皇太子,1370年即位稱帝,北元皇帝,生母是奇皇后

元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1378年即位稱帝,北元皇帝

真金,生母是伯顏忽都皇后,二歲夭折

雪山,生母是伯顏忽都皇后,1364年,孛羅帖木兒率兵入京,趕走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試圖擁立雪山為皇太子,1365年,孛羅帖木兒被刺身亡,愛猷識理達臘與擴廓帖木兒(王保保)率兵入京,伯顏忽都皇后以憂死,幼子雪山,其母家取歸直北海都田地。

失禿兒太子,又寫作實逗太子,1351年奉命前往高麗,並娶高麗女為妃。

巒巒太子,1353年奉命前往高麗,並娶高麗女為妃。

個人作品

漢文詩

元順帝有三首漢詩流傳於世。他在位時,福建上報了孝子王薦的事蹟,順帝禦制詩歌兩首以旌表他。詩曰:父疾精虔禱上天,願將己算益親年。孝心感格天心動,恍惚神將帝命傳。母渴思瓜正歲寒,那堪山路雪漫漫。雙瓜忽產空岩裏,歸奉慈親痼疾安。

元順帝被趕出大都以後,朱元璋遣使招降他,順帝作《答明主》一首,詩曰:金陵使者渡江來,萬裏風煙一道開。王氣有時還自息,聖恩無處不昭回。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先到鳳凰台。

此外順帝還曾制一聯:“鳥啼紅樹裏,人在翠微中”,史載“天下誦之”。

蒙文詩

17世紀以後的蒙古史籍《黃金史》、《蒙古源流》、《金輪千福》等都記載了元順帝北逃時所作的一首蒙文詩歌,各版收錄內容大同小异。其中《蒙古源流》版本的是:

諸色珍寶修成的我那寶貴宏偉的大都城喲,

愜意消夏而居的我那上都開平庫兒都城喲,

古時諸聖的夏營地我那上都的失喇塔喇(即金蓮川)喲,

在那萬物枯黃的戊申年,我誤失了大國喲!

九色珍寶裝修成的我那宏偉的大都喲,

可執縛九十九匹白馬的我那上都開平喲,

廣受眾惠的我那政教二道的福樂喲,

稱為天下之主我那可惜的美名喲,

起早登高舉目遠望,烟霞繚繞,前後眺望觀賞,景色悅目,

不分冬夏,居住無憂快活,

是我自在薛禪皇帝建立的寶城大都!

先祖享樂的我那寬廣宏偉的大都喲,

有緣相聚的我那眾王侯、宰相和屬民萬眾喲,

不聽亦剌忽丞相明諫之言,是我的遺恨,

聽信反叛而去的朱哥官人,是我的昏昧!

誤殺具足智慧的脫脫太師,

逐回大德上師,是我的罪過。

可惜我萬眾之主的皇帝的名聲!

可惜我那盡情享受的快樂!

具有神力的薛禪皇帝多方營建的,

福祿彙集的我那大都城喲!

被漢人朱哥官人收占去了!

惡名落到我妥歡帖睦爾身上了!

本文標題: 元惠宗簡介-元惠宗皇后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299951524339
相关資料
明太祖北伐地圖-明太祖北伐與永樂北伐
明太祖北伐是明朝建立後針對北元的九次次軍事行動。過程明太祖朱元璋鑒於北宋末年燕山一帶在兩年之內得而復失的前車之鑒,决定北征消滅北元。第二次北征洪武五年正月至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又對北元進行第二次征伐。
標籤: 帖木兒 李文忠 徐達 朱元璋 馮勝 納哈出
洪武大移民地圖-洪武大移民商幫
洪武大移民,是明代洪武至永樂年間出現的多次大規模移民。歷史背景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大規模地移民是有其歷史背景和歷史原因的,這自然要從元末年間的歷史談起。
標籤: 明太祖實錄 明朝大移民 明朝 移民 河南經濟 朱元璋
海禁政策-海禁明朝什麼時候開始
趙光義之後,宋朝海禁政策趨於寬鬆,但並不意味海禁政策的取消。元朝海禁政策間斷地總計有11年時間。在戰爭期間,為防止海商向爪哇通報資訊,出售軍械,元政府實行了海禁,但這種海禁往往隨著戰爭的結束而解除。
標籤: 明朝 明朝海禁 明朝歷史 清朝歷史 中國古代史 元朝歷史
明滅夏之戰時間-明滅夏之戰過程
明滅夏之戰,指的是洪武四年正月至八月,在明統一戰爭中,明朝消滅四川明昇夏政權的戰爭。洪武三年,明軍北征沙漠,穩定了北方的形勢,出兵消滅四川夏政權的時機已經成熟。二十二日,湯和至重慶,明昇開城投降,蜀夏政權滅亡。這是又一個戰畧計畫和戰爭經過基
標籤: 明滅夏之戰 明朝 歷史 湯和 夏軍 明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