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城之戰的歷史地位-釣魚城之戰打了多久

釣魚城之戰是西元1259年,蒙古軍圍攻潼川府路合州釣魚城的戰鬥。這日,蒙古東道軍史天澤率部也到達釣魚城參戰。釣魚城中南宋軍民雖然外援斷絕,但憑著城堅糧足,士氣高昂,在王堅的指揮下,浴血奮戰,頂住了蒙軍精銳部隊的輪番攻擊。

釣魚城之戰是西元1259年,蒙古軍圍攻潼川府路合州釣魚城的戰鬥。

背景

13世紀,蒙古帝國崛起,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之下,開始東征西討所向披靡,橫掃亞洲和歐洲。蒙古先後滅掉西遼和西夏,又在1234年與南宋一起滅掉了金朝。南宋在失去金朝作為北方的屏障後,卻面臨比金更强大的蒙古南下威脅。在金國被滅掉4個月之後,為新增戰畧緩衝地帶,南宋派出以全子才為先鋒,率軍收復原北宋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和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三京的軍事行動,史稱“端平入洛”。1234年七月初五,全子才率宋軍進入汴京城,半個月後,趙葵率兵五萬由泗州抵達開封。七月末,徐敏子到達洛陽後發現全洛陽城只剩下三百餘戶,和一座空城無異。佔領洛陽的第二天,後來的楊誼一部就在城東遭蒙古軍的伏擊,幾乎全軍覆沒。蒙古軍進攻洛陽和徐敏子一軍僵持。八月初,徐敏子一軍在斷糧四日的情况下被迫撤退。蒙古軍趁機掩擊,宋軍大部被消滅。在開封留守的趙葵與全子才得知洛陽一部慘敗後,再加上糧草不濟,也被迫撤軍。“端平入洛”以失敗收場。

1235年,蒙古以南宋背盟為由發動侵宋戰爭,蒙軍首次南侵,被擊退。蒙軍並不甘心失敗,於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兩次分三道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由於宋軍奮勇作戰並擁有優勢水軍,打敗蒙軍,再一次挫敗蒙軍度江南下的企圖。而後,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孟珙、餘玠、趙葵、杜杲、曹友聞、張鈺、向士璧、曹世雄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使其不得不企圖繞道而行。1239年宋軍收復被蒙古軍佔領的襄陽和其他地區。孟珙在收復被佔領土地之後,被宋理宗授孟珙甯武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兼知夔州。經過孟珙大力整頓,以及兩年後新任四川制置使餘玠的治理,四川戰局煥然一新。彭大雅任四川制置副使期間(1239—1240年),命甘閏初築釣魚城。1243年,餘玠採納播州(今遵義)賢士冉璡、冉璞兄弟建議,遣冉氏兄弟複築釣魚城,移合州治及興元都統司於其上。1254年,合州守將王堅進一步完善城築。釣魚城分內、外城,外城築在懸崖峭壁之上,城牆系條石壘成。城內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絕的豐富水源,周圍山麓也有許多可耕田地。釣魚城有八座城門,分別是護國門、青華門、正西門、東新門、出奇門、奇勝門、小東門,城中有一口泉水,叫始關泉,春夏秋冬,足備不幹;城中之民,春則出屯田野,以耕以耘;秋則收糧運薪,以戰以守。厥後秦、鞏、利、沔之民,皆避兵至此,人物愈繁,兵精食足。這一切使釣魚城具備了長期堅守的必要地理條件以及依恃天險、易守難攻的特點。

蒙哥攻宋

1251年,蒙哥正式登上大汗寶座,穩定了蒙古政局,並積極策劃滅宋戰爭。蒙哥為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長子,曾與拔都等率兵遠征過歐、亞許多國家,以驍勇善戰著稱。1252年,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率師平定大理,對南宋形成包圍夾擊之勢。1257年,蒙哥汗决定發動大規模的滅宋戰爭。蒙哥命忽必烈率軍攻鄂州(今武昌),塔察兒、李璮等攻兩淮,分宋兵力;又命兀良哈台自雲南出兵,經廣西北上;蒙哥則自率蒙軍主力攻四川。蒙哥以四川作為戰畧主攻方向,意欲發揮蒙古騎兵長於陸地野戰而短於水戰的特點,以主力奪取四川,然後順江東下,與諸路會師,直搗宋都臨安(今杭州)。

各路蒙古軍隊的攻擊十分順利。蒙哥親自率領的主力,在以天險著稱的四川,勢如破竹,南宋守軍往往不戰而潰。1258年3月,蒙哥順利地佔領了成都。年底,挾戰勝之威的蒙古軍隊,浩浩蕩蕩開向重慶。但他們沒有料到,釣魚城要塞的守軍並沒有如之前的各座城池那樣,或投降或潰散,反而在山頭升旗放炮,將前去勸降的漢人晋國寶斬首示眾。蒙哥汗聽到自己的使者被斬,大怒,决心强攻釣魚城,掃除進軍的障礙。

為切斷釣魚城與外界的聯絡,蒙哥汗先遣諸將進攻渠州(金四川渠縣)東北的禮義山城、巴州西的平梁山城和合州舊城,並命鈕璘加急向重慶下游江面進發,侵迫夔州,以使“蜀道梗絕”。結果禮義山城、平梁山城雖未被蒙軍攻克,但與釣魚城的聯絡被切斷;蒙將楊大雅率兵攻入合州舊城,“俘男女八萬而去”而去,使釣魚城陷入蒙古軍的重重包圍之中。

釣魚城決戰

1259年2月2日,蒙哥汗率諸軍從雞爪灘渡過渠匯,進至石子山紮營。蒙哥先派遣千戶李忽蘭吉等人率戰艦二百餘艘攻掠釣魚山下,奪得江邊停泊的宋軍糧船四百艘,蒙將張立攻陷釣魚城外堡,奪得戰船百餘艘。三日一早,蒙哥親督諸軍戰於釣魚城下,南宋守軍在王堅指揮下,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七日,蒙軍猛攻釣魚城東面東新門與護國門之間的一字城。一字城牆又叫橫城牆,其作用在於阻礙城外敵軍運動,同時城內守軍又可通過外城牆運動至一字城牆拒敵,與外城牆形成夾角交叉攻擊點。釣魚城的城南、城北各築有一道一字城牆。九日,蒙軍猛攻鎮西門,不克。這日,蒙古東道軍史天澤率部也到達釣魚城參戰。此時蒙哥對圍城諸軍重新作了部署:史天澤一軍在城南夾江而陣,專門封鎖嘉陵江江面。李忽蘭吉負責在江上造浮橋,以便調動江面部隊:汪德臣一軍部署於城西南角,負責奪取城外山寨:鄭溫率四千兵馬在釣魚山周圍專事巡邏等等。

三月,完成部署的蒙軍開始攻釣魚城東新門、奇勝門及鎮西門小堡,被守軍擊退。然而就四月三日起開始降雨,大雷雨持續了二十天,蒙軍暫停進攻,而將釣魚城團團圍住,欲迫使守城將士屈服。釣魚城中南宋軍民雖然外援斷絕,但憑著城堅糧足,士氣高昂,在王堅的指揮下,浴血奮戰,頂住了蒙軍精銳部隊的輪番攻擊。雨停後,蒙哥於四月二十二日親自督促精銳强攻釣魚城護國門,但還是失敗而歸。由於屢攻不克,蒙軍於四月二十四日夜襲釣魚城護國門,一度登上外城,與守城宋軍展開激戰,但蒙軍的攻勢終被宋軍打退。進入五月,蒙軍還是屢攻釣魚城不克。在連續幾個月進攻受挫後,蒙哥也與這座釣魚城擰上了勁,儘管有部將們都勸他,從戰畧角度,只要留出少數軍隊圍住釣魚城,大軍可以繞過這塊難啃的骨頭,繼續向東攻擊。

當時的宿衛大臣術速忽裏進言分析說:“川蜀之地,三分我有其二,所未附者巴江以下數十州而已,地削勢弱,兵糧皆仰給東南,故死守以抗我師。蜀地岩險,重慶、合州又其藩屏,皆新築之城,依險為固,今頓兵堅城之下,未見其利。”

但蒙哥不聽,繼續攻城。雖然蒙軍的攻城武器精良,但是由於釣魚城地勢嚴峻,導致蒙軍“炮矢不可及也,梯沖不可接也”,而使精備的攻城之具無從發揮作用,只得派遣敢死隊循著狹窄的山路冒險强攻堅固的城磊,故其結局不是因為士卒傷亡慘重而“苦戰不前”,就是由於後軍不及而敗退。囙此,久困堅城之下的蒙軍士氣日趨低落,而城中南宋軍民則鬥志高昂,王堅還在還在百日堅守之餘,多次乘隙夜襲蒙軍,使得蒙軍夜不安枕,人人自危。釣魚城屢攻不下,使得蒙哥汗大感無顏。大將汪德臣為了給主上分憂,在攻打的同時使出誘降之計,多次派出使者到城下招降,被王堅拒絕。一直到六月五日,眼見對方軟硬不吃汪德臣發狠道:“今車駕所至,諸臣風靡而歸,獨此旅據戰。捐軀圖報天恩,正其時也。”於是汪德臣趁夜雨初晴之際率兵攻上外城馬軍寨,與守衛的宋軍大戰,王堅聞報率領敢死隊從飛簷洞暗道攀岩而下,內外夾擊汪德臣。而天將亮時,又下起雨來,蒙軍攻城雲梯又被折斷,汪德臣被迫撤退。

蒙軍大舉攻蜀後,南宋對四川採取了大規模的救援行動,而蒙哥對南宋的增援也弄出相應的對策,早在1258年蒙哥命令駐守成都的都元帥紐璘帥步騎從成都出發,由陸路抵近。蒙軍在涪州藺市架起浮橋,並在長江南北兩岸駐紮軍隊,“夾江為岸,長數十裏,阻舟師不能進至浮橋,”使得南宋京湖援軍不得西上增援四川。1259年三月,賈似道進駐峽州,呂文德、向士壁等宋將率軍進至涪州。宋蒙兩軍在藺市相持達七十餘日,適逢長江上游冰雪融化,致使江水暴漲,浮橋中斷,不能通行。宋軍乘勢進攻,宋將劉整、曹世雄出奇兵砍斷浮橋,守護浮橋的蒙軍陷入重圍,其餘蒙軍因為浮橋已斷無法增援,蒙軍戰敗,紐璘逼迫撤退西歸。紐璘敗退,呂文德率援軍乘勝西進,蒙將來阿八赤奉命為紐璘之監軍,見勢不妙,趕緊收攏潰兵,“夾江據岸為壘”,阻礙宋軍前進,宋將甘順乘舟先進被蒙軍擊潰。呂文德乘東南順風,率後軍急進,終於衝破蒙軍的重重封鎖,於六月進入重慶。然後呂文德率戰船千艘,沿嘉陵江而上增援釣魚城,蒙古軍軍將領李進等率部在三槽山一帶阻截,至六月呂文德仍未能突破蒙軍的防線。七月,呂文德率軍繼續向釣魚山挺進,蒙軍阻截不利,蒙哥調史天澤部隊去阻擋呂文德的北進。雙方在黑石峽接戰,宋軍潰敗,蒙軍順流縱擊,三戰三捷,追至重慶,繳獲許多宋軍戰船。而入援釣魚城不成的呂文德只好收兵退回重慶。

雖然增援釣魚城的宋軍為蒙軍所阻,但被圍攻達數月之久的釣魚城依然物資充裕,守軍鬥志昂揚。蒙軍攻城5個月而不能下,此時汪德臣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竟然單槍匹馬遂至釣魚城下,欲招降城中守軍,大喊:“王堅,你給我聽著,我要你們軍民都活著,呂文德援兵已經退回重慶,我來給你們一條生路,趕快投降。”話音未落,一顆炮彈擦著汪德臣的臉飛過,汪德臣被嚇個半死,正好天大雨,登城的雲梯又折斷,只好停止了攻勢,汪德臣因而患疾,不久死於縉雲山寺廟中。蒙哥聞知死訊,扼腕歎息,如失左右手。汪德臣之死,給蒙哥汗精神上以很大打擊,釣魚城久攻不下,使蒙哥汗不勝其忿。一日,南宋守軍將重15公斤的鮮魚兩尾及蒸面餅百餘張拋給城外蒙軍,並投書蒙軍,稱即使再守10年,蒙軍也無法攻下釣魚城。

蒙哥决定親自攻城,於是加緊催促修建望樓,望樓建成後,蒙哥親自前來視察。他對這座城堡及其駐守者產生了强烈的好奇。於是,他命令士兵們,在釣魚城東門對面的腦頂坪上,搭起一座望樓,設定了類似今日電梯般的車廂,以纜繩昇。而他不知道的是,從望樓開始建設的那一天起,宋軍也在釣魚城東門上設定了專門的大炮,將炮口瞄準了這座望樓。此時,看到翎頂輝煌、鎧甲鮮亮的大批高級蒙軍軍官出現,守將王堅一聲令下,彈石如雨,將望樓徹底打碎,蒙哥大汗被一顆飛石擊中。6天后(1259年8月17日),蒙哥傷重而亡,留下遺囑:“不諱之後,若克此城,當盡屠之。”(此事《元史》《新元史》《史集》均無記載,應該是野史傳聞,此三本史書記載的蒙哥是病逝,和釣魚城無關,不過,後來釣魚城於1279年投降時,忽必烈赦免了所有軍民。)

影響

蒙哥死後,進攻四川的主力蒙軍,護衛著蒙哥的靈柩,撤軍返回蒙古草原。已經包圍鄂州的忽必烈,接受了南宋掌權的宰相賈似道的割地求和,退軍北還,與其弟弟阿裡不哥爭奪汗比特去了。已經過雲南、廣西的兀良合台,也率軍北渡長江撤離。蒙古的南北兩支軍隊基本上是按預定計畫進軍的,只因西邊主攻戰場的失敗而功虧一簣。其次,它使蒙軍的第三次西征行動停滯下來,緩解了蒙古帝國對歐、亞、非等國的威脅。1252年,蒙哥汗遣其弟旭烈兀發動了第三次西征,先後攻佔今伊朗、伊拉克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半島大片土地。正當旭烈兀準備向埃及進軍時,獲悉蒙哥死訊,旭烈兀遂留下少量軍隊繼續征戰,而自率大軍東還。結果蒙軍因寡不敵眾而被埃及軍隊打敗,蒙軍始終未能打進非洲。蒙古帝國的大規模擴張行動從此走向低潮。忽必烈與阿裡不哥隨即爆發激烈內戰,南宋暫時解除了亡國危機,激烈的內戰令蒙古帝國分裂為眾多小汗國。那種橫掃世界的大兵團作戰從此成為絕唱,“上帝之鞭”徹底消除,歐洲基本解除了蒙古帝國的威脅。釣魚城之戰為南宋王朝爭取了20年的喘息時光,如果當時南宋能够勵精圖治,加强改革,與蒙古帝國一搏不是沒有可能的,但是很可惜,後來蒙古軍再來的時候,南宋已失去了與其一搏的實力。

最後

景定四年(1263年)十月,張玨昇為興元府諸軍都統制兼利州東路安撫使、合州知州。因為興元府已被蒙古軍攻佔,都統制司和安撫使司也都移到合州。張玨上任後,積極恢復當地的農業生產,訓練阿兵哥,修整兵器,為保衛合州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鹹淳二年(1266年)十一月,張玨派部將收復渠州(今四川渠縣)州治所在的大良平山城。次年四月,蒙古軍又進攻合州,張玨在款龍溪將船碇泊在江中,截斷江面建成水城,進行抵抗,再次挫敗了蒙古軍的攻勢。鹹淳八年(1272年)四月,張玨又在與釣魚城隔江的宜勝山(今合川北)築城,用來加强釣魚城的防守能力。次年正月,元軍又進逼釣魚城,張玨得到消息後,“乃張疑兵嘉渠口”,又“潜師渡平陽灘”,不僅擊敗了元軍的進攻,又打破了元軍想在馬鬃山、虎頂山建城的計畫。德佑元年(1275)二月,張玨昇為寧遠軍節度使。五月,南宋又任命張玨為四川制置副使、重慶知府。又命他帶兵來京保衛京城,但是入川道路已被阻斷,詔令沒有能送到。元軍自秋至冬圍攻重慶,重慶援絕糧盡。張玨雖仍在守衛合州,但“屢以死士間入城,許以赴援,且為之畫守禦計”。次年,張玨為了解救重慶被長期圍攻的狀況,派部將趙安襲擊元軍的征南都元帥府所在地青居城(今四川南充南)。二月,又派張萬以船艦載精兵從水路沖入重慶,以增援重慶守軍。

1276年元軍攻克南宋都城臨安,二王出走,到了1279年,釣魚城經歷了36年抗戰,經歷了‘二冉’、王堅、張玨、最後一比特守將王立。大旱之年,釣魚城出現糧荒,同時,重慶失守,犄角頓失,釣魚城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城,真是‘獨釣中原’。此時元朝東川樞密院集中優勢兵力强攻釣魚城,重慶失守之後,釣魚城腹背受敵,王立招架不住了。在元軍四面攻打時,他想到過死,但又下不了决心,想投降,又怕保不住性命,整天唉聲歎氣王立召集眾人商議:“某等荷國厚恩,當以死報,其如數十萬生靈何?”話語未落已泣下數行,眾將也都泣不能已。他的衝突心情,被身邊的‘義妹’—熊耳夫人看穿了。熊耳夫人於是策動他投降。她說釣魚城經歷三十六年的戰火,已經傷盡了元氣,幾輩子老少百姓,把所有的時間精力、財力物力都放在了抗戰上。特別是近兩年來,合州已連續發生秋旱,釣魚城糧草無存,火藥軍械漸少,城中軍民,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况且南宋大勢已去。還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講出了自己是熊耳的妻子,是元軍在成都的統帥李德輝的妹妹。她勸王立投降李德輝,並許諾能請表哥保住合川十萬軍民性命。最後,王立决定向西川軍投降,條件是保住全城性命。熊耳夫人立即寫了絕密書信,讓王立派人帶往成都。為了釣魚城的十萬軍民的生命,在鏖戰200場、歷經36年後,守將王立投降,這是一次附帶著苛刻條件的體面投降:不降旗、不收兵器、不改縣誌。而忽必烈居然同意了,並且信守了承諾,而將蒙哥屠城的遺囑拋諸腦後。全體釣魚城軍民在向南宋京城臨安的方向拜了三拜,開城投降。在釣魚城投降之後,守城的宋朝20多名將領以死殉國。元軍隊最終以和平的管道,掃平了最後一絲抵抗。

本文標題: 釣魚城之戰的歷史地位-釣魚城之戰打了多久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299325420438
相关資料
行中書省是什麼意思-行中書省和中書省的區別
根據學者錢穆的說法,元朝政府所設的“行中書省”意為“行動的中書省”,即中央政府為維護其統治在地方行政上所設的全權機關,而與具有一定自治權力的地方政府有權力來源上的不同。元代確立行省制度,作為地方常設行政機構,全國分設十個行中書省以及中書省直
標籤: 中書省
交鈔銅板-交鈔圖片
交鈔,或稱鈔,是中國金朝和元朝政府發行並且廣泛流通的紙幣。中國金、元、明三代紙幣交鈔、寶鈔的簡稱。宋代始發行紙幣,稱交子、錢引及會子;鈔則為憑證文券的名稱。金初使用遼、宋舊錢,貞元二年開始發行紙幣,稱交鈔,與錢並行流通。鈔面幣值分10等,一
標籤: 紙幣回收 中統局 文化 紙幣
許衡不食無主之梨-許衡簡介
不久,許衡因病辭官返鄉。許衡上疏治國綱要五項建議,忽必烈大為稱讚,並一一採納。許衡囙此稱病,請求不參與國家機務大事。但由於竇默為許衡懇求,忽必烈還是讓許衡還鄉,以贊善王恂代管太學事務。許衡作古後,懷慶人無論貴賤長幼皆為之慟哭。
標籤: 忽必烈 許衡 文正 郭守敬
兩都制建立的原因-兩都制建立的影響
一個國家設定兩個以上的首都的制度,常被稱為“兩都制”或“兩京制”。元朝的皇帝就跟候鳥似的,在大都、上都兩個都城之間來回跑,十分有趣,這就是著名的元代兩都巡幸制度。這一制度的產生,既有歷史的影響,也有現實的推動,元朝因這一制度而興,也因這一制
標籤: 忽必烈 蒙古軍隊 蒙古文化 中國古代史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