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簡介-馬致遠代表作

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關馬”並稱的出現,表現了戲曲理論家對關漢卿與馬致遠的推崇。馬致遠和關漢卿都是元曲大家,為何會出現厚此薄彼之現象,以下的剖析有助於理解馬致遠在戲曲界的地位。

馬致遠(約1250年-?),中國元代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被譽為“秋思之祖”。

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元曲四大家”的稱呼元代已初見端倪。葉長海教授對元曲四大家進行了研究,他認為,這一說法源起於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周德清稱:“關、鄭、白、馬,一新製作,韻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語……雖然這裡只是就戲曲音韻列舉名家姓氏,但此說卻成為明代所謂‘元曲四大家’的嚆矢。”

當時只是將幾比特戲曲家的名字並列在了一起,並沒有所謂的“四大家”之稱,是舉例時把幾比特戲曲家放在一處,如“鐘嗣成《錄鬼簿》的作家排列次序,先按時間先後分為若干組,再將同時的作家大體上以作品數量分列先後。曹楝亭本的首六名是‘關(五十六本)、高(文秀,三十二本)、鄭(光祖,十五本)、白(樸,十五本)、庾(十五本)、馬(十二本)’天一閣則是‘關白庾高馬王(實甫)’。”

馬致遠

元末明初賈仲明作【淩波仙詞】:“共庾、關老齊肩”。元人的評論並不成系統,帶一定的隨意性,並非有理有據進行比較才定下的順序,排序中摻雜了很多評論者的個人意見,且側重點各有不同。如貫雲辦評論角度重“造語”、周德清則重視“音韻”、楊維偵關注“觀懲”等等。論及這幾比特戲曲家也是舉例而已,並無嚴謹的敘述排名或成為定稱。但元曲四大家的稱呼,無疑是對四人在元雜劇群英中的肯定,亦是其影響與地位的直接表現。

在明代的戲曲評論中,逐漸列舉出的戲曲家的名字也逐漸集中起來,如朱權《元詞記》謂:“漢卿如瓊筵醉客,致遠如朝陽鳴鳳,德輝如九天珠玉,仁甫如鵬搏九霄。”又如蔣一葵《殼山堂外紀》卷六十八:“馬致遠號東籬。元人樂府稱‘關馬鄭白’為四大家。”等。這一時期冇了“王關”、“關馬”以及“元曲四大家”等稱呼。“關馬”並稱的出現,表現了戲曲理論家對關漢卿與馬致遠的推崇。

“自元人《錄鬼簿》以來,言元曲者多以關氏為先,而自明初《太和正音譜》以來,又有不少人以馬氏為首。故而明清論家言元曲時,又常以‘關馬’為代表。如明代人推舉王九思雜劇時稱‘聲價不在關漢卿、馬東籬下’(見王世貞《藝苑卮言》)。孟稱舜稱鄭光祖‘關馬之下,非其論也’。清人金埴稱《桃花扇》“全秉巧習,獨衧妙手,關馬能不下拜耶”。(《巾箱說》)淩延堪作《論曲絕句》亦稱‘關馬新聲競一時’。”

元曲四大家之明確的提出,是在明代前後,說法漸漸固定下來,只是順序有所不同。如何良俊提出的“鄭馬關白”、蔣一葵提出的“關馬鄭白”,另有學者認為“元曲四大家”中應有王實甫,但提法眾多。而“關馬鄭白”的順序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近代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中稱“元代曲家,自明以來,稱關馬鄭白。”吳梅亦在《長生殿?記》中言道:“幾合關馬鄭白為一手”。葉長海教授指出:“至今中國文學史或戲劇史在提到元曲四大家'時,多習慣稱‘關馬鄭白’,並不是今人均同意這種排列,而是此說已成了文學史的一個習慣語、口頭禪,一個習見的符號。”

馬致遠故居

元曲四大家的排名不能統一排成固定的序列,一是評論家個人有不同的喜好,很有可能因為戲曲評論家個人之偏好而改變排名位置;二是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都有自己的創作風格,不可能籠統地排名。四比特元曲家均有自己獨到的風格和各自擅長的藝術領域,可不統一為某種順序。但元曲四大家的說法,絕對是對這四比特元代戲劇家的十分肯定,表明其地位之高,影響之大。

雖然馬致遠為元曲四大家之一,就現時人們的關注度來說,遠遠不及關漢卿。更值得注意的是,歷代學者、評論學家在評論馬致遠時,往往喜歡將他與關漢卿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因兩人風格回异。關漢卿作品多是百姓的事情,人物充滿力量的抗爭。馬致遠作品大多圍繞著神仙世界,人物多處於困頓境地。“關漢卿所行發的主要是市井平民的情愫,而馬致遠作品中流灣的則是失意文人的悲愴;關劇是市井平民胸臆的外觀,馬作則是困頓儒生的寫真。”這也能解釋為何歷代喜愛馬致遠的評論家,比較排斥關漢卿。

在朱權《太和正音譜古今樂府群英格勢》中,“元一百八十七人”中,馬致遠位列第一位。而關漢卿排名第十,並雲“漢卿之詞,如瓊筵醉客,又謂睹其詞語,乃可上可下之才……云云,洵定論也。”。朱權與王驥德二比特名曲學家,對關氏頗有微詞。馬致遠和關漢卿都是元曲大家,為何會出現厚此薄彼之現象,以下的剖析有助於理解馬致遠在戲曲界的地位。朱權喜致遠而疏漢卿,《太和正音譜》多從曲辭的角度評估,他稱馬致遠“朝陽鳴鳳”、“花間美人”,蓋是評估其曲辭。

馬致遠曲辭飄逸、美麗,關漢卿的曲辭則通俗直白,不講究言辭。朱權不喜好關漢卿就也在情理之中了。另外,朱權也是一比特修行之人,一生尋求避世,晚年隱居修道。他與馬致遠自然志同道合,感受相近相同。而關漢卿的風格則更貼近百姓,他關注下層社會生活,關的曲辭也更加通俗易懂,情節圍繞著普通市民。朱權則喜歡超然於世的雜劇,世俗百姓的題材朱權所不愛。王驟德在選本《古雜劇》的二十種選目中,他挑選了《青衫淚》、《漢宮秋》。而沒有收錄關漢卿的劇作。

他認為雜劇要貴“婉麗”而賤“雄爽”。可見推崇馬致遠的曲學家都更喜歡含蓄婉約的風格。馬致遠的歸處在山林之間,與民間是疏離的,更疏離於社會,甚至疏離於物質世界。他的作品關注的不是人們對命運的抗爭,對某種事物或者理念的爭奪,而是一種超然世外的情感體驗和感受,是最貼近藝術審美的。

本文標題: 馬致遠簡介-馬致遠代表作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299268842332
相关資料
窩闊台汗國地圖-窩闊台汗國被誰所滅
窩闊台汗國,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蒙古四大汗國之一。另有一種說法是:為了追討失去了的權力,窩闊台的遺兒聯合察合臺汗國諸王,意圖暗殺蒙哥汗。而窩闊台汗國的領地,則由窩闊台的其他兒子瓜分。1304年,察合臺汗國入侵窩闊台汗國,元軍趁機進攻,察八兒
標籤: 元太宗 史集
薩迦班智達的歷史功績-薩迦班智達簡介
paN+Di-takun-dga’rgyal-mtshan/,THL:QjêSa'gya“Bantida”Günga.薩迦班智達於藏曆第三繞回水虎年出生在後藏。二十三歲去印度留學,拜卡卻班禪為師,刻苦學習,精通了大小五明,獲得班智達
標籤: 藏曆
蒙古滅大理之戰地圖-蒙古滅大理之戰真實歷史
蒙古滅大理之戰是1252年至1254年,在蒙哥攻宋之戰中,蒙古宗王忽必烈率軍攻滅大理國的遠程奔襲作戰。蒙古軍滅大理後,忽必烈命兀良合台繼續東征未降服的各部,命劉時中為大理宣撫使,以穩定大理國的統治。蒙古滅大理之戰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於蒙古
標籤: 忽必烈 大理國 歷史 蒙古軍隊 段興智 兀良合台
蒙古秘史內容簡介-蒙古秘史作者
《蒙古秘史》與《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並稱為蒙古民族三大歷史著作。《蒙古秘史》是蒙古族文學史上第一部由文人創作的書面文字經典作品,198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名著。蒙古秘史內容簡介該書以口述實錄的管道,從蒙古民族的起源,以及成吉
標籤: 蒙古秘史 成吉思汗 蒙古文化 秘史 元朝歷史 永樂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