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瓷器特點-汝窑產地在哪裡

汝窑,五大名窑之一。產於汝州而得名,窯址在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國陶瓷史上素有“汝窑為魁”之稱。汝窑瓷器形態特徵特徵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上,宋代文化佔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汝瓷文化又是宋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汝窑,五大名窑之一。產於汝州而得名,窯址在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國陶瓷史上素有“汝窑為魁”之稱。

簡介

汝瓷造型古樸大方,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讚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之美妙,土質細潤,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錶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可與商彝周鼎比貴。

1952年,周恩來總理訓示“發展祖國文化遺產、恢復汝窑生產”。經過上百次實驗和研究,1958年燒制出第一批豆綠釉工藝品,1983年8月汝窑天藍釉經過專家鑒定,均達到和超過宋代汝窑水准。從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張名片。

汝窑瓷器

形態特徵

特徵

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上,宋代文化佔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汝瓷文化又是宋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工藝精巧,造型秀美,釉面蘊潤,高雅素淨的丰韻而獨具風采,在我國青瓷發展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重要標誌。

明代的曹昭在《格古要論》裏這樣說:“汝窑器,出北地,宋時燒者。淡青色,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土脈滋媚,薄甚亦難得。”這說出了汝窑的一些基本特徵。

汝窑瓷器

造型

汝窑瓷器造型有盤、碗、瓶、洗、尊、盞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變化較為豐富,有紙槌瓶、玉壺春瓶、膽瓶等多種。汝窑器有瓶、尊、盞托、碗、盤、洗、奩、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數還有堆花、印花等裝潢,底部更有青花年號款,多是用刀筆刻畫,和印花、模印等工藝。如:天青花草紋鵝頸瓶、粉青履蓮盞托、天青蓮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龍紋缽、蓮花紋缽、輻射紋荷葉器座、輻射紋斂口花缽(藏河南),暗花雙魚盤(藏英國)。另外,在傳世品的個別器物上還出現有文字。如:“奉華”二字多見於尊、瓶、碟之上。“蔡丙”、“寧”則是見於小碟與洗上。文字雖不是裝潢,但仍提高了對器物的鑒賞意趣,其中“奉華”應是宋奉華宮的專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寬板沿諸種。盤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數種。還有三足洗、弦紋尊(奩)、套盒、尊、方壺、圓壺等,還有為數不多的蓮花器座、荷葉器座、鏤孔器、鳥、龍等瓷塑工藝品。也用花、鳥、蟲、魚裝潢來滿足皇親貴族們的閒情逸趣。

胎釉

汝窑瓷器胎均為灰白色,深淺有別,都與燃燒後的香灰相似,故俗稱“香灰胎”這是鑒定汝窑瓷器的要點之一。汝窑瓷釉基本色調是一種淡淡的天青色,俗稱“鴨蛋殼青色”,釉層不厚,隨造型的轉折變化,呈現濃淡深淺的層次變化。釉面開裂紋片,多為錯落有致的極細紋片,俗稱為“蟬翼紋”。

汝瓷胎質細膩,胎土中含有微量銅,迎光照看,微見紅色,胎色灰中略帶著黃色,俗稱“香灰胎”,多見汝州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汝州文廟、清凉寺等窯址;汝州張公巷汝窑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窑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徵。

汝瓷為宮廷壟斷,制器不計成本,以瑪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藍色較多,也有豆綠、青綠、月白、桔皮紋等釉色,釉面滋潤柔和,純淨如玉,有明顯酥油感覺,釉稍透亮,多呈乳濁或結晶狀。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氣泡,釉面撫之如絹,溫潤古樸,光亮瑩潤,釉如堆脂,素靜典雅、色澤滋潤純正、紋片晶瑩多變為主要特徵。視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紅暈,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陽晚霞,有的似雨過天晴,有的如長虹懸空,世稱“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汝州張公巷汝瓷,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潤,手感如玉。有青如天、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徵。

支釘

宋代宮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採用滿釉支燒,為了避免窯爐內雜質的污染,需用匣缽裝好,並將器物用墊圈和支釘墊起,防止與匣缽粘連。高濂的《遵生八箋》說汝窑“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三、五、七個,六個支釘的很少,痕迹很淺,大小如粟米。張公巷的器物呈圓形支釘。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一帶汝窑器多無支釘痕,個別碗、套盒、凹足缽、洗、器蓋等用墊餅支燒工藝。

仿品

後世仿汝窑者始於宣德官窑,署有宣德官窑款,其釉色較宋汝透亮,紋片較宋汝密而規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紋。清雍正唐英時再度仿汝窑,多數仿宋汝的天青色,紋片多為蟬翼紋,少有大紋片和無紋片的。唐英時的仿品鑒別時也很容易,因為宋汝為無光釉,清仿品則釉面透亮,所有仿品均隱現一圈藍色。再者雍正仿品不是仿古作偽,僅是仿其釉色,有些造型則屬清代特有,且禦窑廠產品多書六字或四字本朝青花篆款,更為鑒定提供了方便。

開片紋

汝瓷開片堪稱一絕,開片的形成,開始時是器物於高溫焙燒下產生的一種釉錶缺陷,行話叫“崩釉”。汝窑的藝術匠師將這種難以控制的、千變萬化的釉病,通過人為地操作轉換為一種自然美妙的裝潢,而且控制的恰到好處,可謂巧奪天工的絕活。釉面開片較細密,多呈斜裂開片,深淺相互交織疊錯,像是銀光閃閃的片片魚鱗,或呈蟬翼紋狀,給人以排列有序的層次感。釉中細小沙眼呈魚子紋、芝麻花和蟹爪紋。並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葉沫,部分柳條紋狀的開片是因手拉坯轆轤旋轉時,使泥料分子排列結構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現象。

工藝特色

汝窑天青釉弦紋樽,此樽仿漢代銅樽造型,器形規整,仿古逼真,釉色瑩潤光潔,濃淡對比自然。瓷樽始於宋,汝窑、定窑、龍泉窯均有燒造,是陳設用品。所見傳世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紋樽只有兩件,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件以外,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亦收藏一件。

汝窑燒制的汝瓷因為其絕妙的色澤、獨特藝術價值,深得帝王歡心,有“宋瓷之冠”的美譽。汝窑又與同期官窑(河南開封)、哥窑(浙江龍泉)、鈞窯(河南禹縣)、定窑(河北曲陽)合稱“宋代五大名窑”,位居五大名窑之首。

汝窑以傳承藝術為己任,採用傳統手工製作陶瓷方法,製作一個陶瓷的工序高達十三道,包括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畫坯、上釉、燒窯、成瓷、成瓷缺陷的修補,做工精細,設計唯美、承藝汝瓷以“釉色層”領先,器型古樸典雅得當,光潤有度,由於汝瓷釉層厚,常有開片如魚鱗、蟬翼狀,久用之後茶色會著附於裂紋處,形成不規則的變換交錯的花紋,故而手感潤滑如脂,似玉非玉之美。宋人歐陽修在《歸田集》中對汝窑的論述:汝窑瓷真正最美的就是釉,不是天青色,而是粉翠,也就是今所說的翠青色。而汝瓷真正的瓷色是半瓷化作的,玻化不明顯,器身不透光亮,囙此不排除後人把珍品當作“陶”而丟棄,故存世甚稀。而《清波雜志》裏宋人周輝對汝窑的精述,汝瓷以釉取勝,當代青瓷不能同比,真品釉色青中氾濫、純淨、溫潤,釉面隱現出一種柔和含蓄的光澤,它既不同鈞瓷的乳光,也不同哥窑的脂光,而是一種類似古玉般內蘊的光澤。當時汝瓷是唯供禦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現從文獻可知,汝瓷也可民用,絕非“嚴禁民用”之說。對自藏汝窑瓷及由此對整個汝窑作較全面簡述的則是明代學者高濂的《燕閑清賞箋》中提及,“汝窑,餘嘗見之,實為瑪瑙末入釉,汁水瑩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隱若蟹爪,其釉色有天青、粉青,還有蔥綠和天藍等。粉青為上,天藍彌足珍貴。有“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稱譽,釉面可視碧玉,也不為過。所有歷代青瓷應以汝窑為冠。”

史料記載

南宋

南宋葉寘《坦齋筆衡》說:“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窑為魁。”說明汝窑在接受宮廷的任務,燒造汝官窑器,使北方青瓷的科技成為全國之冠。在制瓷工藝上開創了香灰色胎,超過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燒成工藝上,採用滿釉支燒的方法燒成的支釘痕,其細小而規整的程度絕無僅有,汝窑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鐵份,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純正的天青色,使汝窑釉面開裂紋片成為一種裝潢,使在燒成過程中無意識的缺陷(由於胎、釉膨脹係數不一致而產生的缺陷)變成了有意識的裝潢。

由上可知,汝窑採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時又吸收定窑的印花科技,創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風格,南宋周輝《清波雜志》雲:“汝窑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釉,”汝窑產品土質細膩,胎骨堅硬,釉色潤澤,釉中含瑪瑙末,產生特殊色澤,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蝦青、蝦青中往往微帶黃色,還有蔥綠和天藍等。尤以天青為貴,粉青為上,天藍彌足珍貴,有“雨過天青雲破處”之稱譽。釉屋瑩厚,有如堆脂,視如碧玉,扣聲如馨,釉面有蟹爪紋、魚子紋和芝麻花。

明代

明代學者高濂在其《燕閑清賞箋》中對自藏汝瓷和由此對整個汝瓷進行了評估:“汝窑,餘嘗見之,其色卵白,汁水瑩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針,餘藏一蒲蘆大壺,圓底,光若僧首,圓處密排掙針數十,上如吹塤收起,咀若筆帽,僅二寸,直塑向天,壺口徑四寸許,上加罩蓋,腹大經尺,制亦奇矣,又見碟子大小數杖,圓淺瓮腹,磬口、釉足,底有細釘,以官窑較之,質制滋潤”。

清代

清代學者梁同書在其《古窑器考》一書中的記載:“汝窑,宋時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瑪瑙為釉,如哥而深,微帶黃,有似卵白,真所謂淡青色也。汁水瑩厚如堆脂。……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土脈質制較官窑尤滋潤。薄者難得。時唐即耀諸州悉有窑,而以汝為冠。”

價值

金滅北宋後,汝窑也隨之消亡。其開窑時間前後只有二十年,由於燒造時間短暫,傳世亦不多,在南宋時,汝窑瓷器已經非常稀有。流傳到今的真品已不足百件,已知的僅67件半,其中臺北故宮21件,北京故宮17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大衛中國藝術基金會(Percival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Art)7件,其他散藏於美、日等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約10件,還有在中國內地零散的兩件以及某博物館裏的半件。全世界收藏有汝窑瓷器的博物館不到10家。1992年一件直徑8釐米的汝窑小盤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的一次拍賣會上以154萬美元成交。之後,在香港的一次拍賣會上,一件汝窑三犧尊更是創下5000萬港元的天價。

香港蘇富比2012年4月4日舉行“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有900年歷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經34口叫價,以天價2.0786億港元成交,較拍賣前估值底價高逾3倍,重繪宋瓷世界拍賣紀錄。拍賣場內競投氣氛熾熱,當中“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先拔頭籌,拍賣由第一口價四千萬港元開始,有八位競標者爭持約十五分鐘,當叫價至一億四千萬港元時,一名電話競投者與一比特場內競投者仍激烈爭持,再經過十口叫價後,最終以三十四口叫價,由電話競投者以天價二億零七百八十六萬元成交,重繪宋瓷世界拍賣紀錄,並較估價高逾三倍。

發展歷史

始於唐

汝窑從盛唐時期,汝州所轄臨汝、寶豐、魯山等地有著豐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樹林,從蟒川坡上的嚴和店到東南的羅圈、桃溝、清凉寺直到魯山段店,方圓百里之遙,大量的方解石、鉀鈉長石、長石砂岩、葉臘石、瑩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佈地域較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這裡的陶瓷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從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殘破的天藍釉汝瓷碗,屬晚唐時期產品。1988年9月於魯山縣段店古窯址,亦發現殘破天藍釉汝瓷缸,屬唐代早期產品)。勤勞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製作陶器生活器皿時,由於火候過高燒造出了不同於以往的陶器產品,表面光滑細膩,色彩迷人,為世上少見。激發了汝州制陶藝人們的聰慧技能,在不斷的摸索和改進中,使這一發現愈來愈成熟。

物產豐富的汝州本是商賈集聚之地,文化積澱由來已久,貞觀盛世使汝州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汝州陶器的發展促進了陶瓷業的興盛,從汝州瓷業的興盛說明汝州早在遠古時代,造瓷工藝已較先進。

盛於北宋

汝瓷在我國宋代已位居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產於河南臨汝,隋煬帝大業初年(即西元605年),置臨汝為汝州,“汝瓷”囙此而得名。汝瓷始燒於唐朝中期,盛名於北宋,在我國陶瓷史上佔有顯著的地位,北宋後期宋金戰亂不息,興盛前後不過二十餘年,所以彌足珍貴。汝瓷傳世品稀少,全世界現僅存67件半,分別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臺北故宮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達維德爵士基金會(7件),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和聖路易等知名博物館和私人典藏約10餘件。

燒造青瓷中心

汝窑北宋時期,北方燒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時屬直隸州即現今的汝州市),當時(西元1102-1127年)汝州轄管郟縣、龍興縣(現今寶豐縣)、魯山縣、汝陽縣(伊陽)、葉縣、襄縣等地(據《中國美術史》記載)。汝州四方燒造青瓷器的古窑遺址很多,形成“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南北兩大瓷區;北區從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區張公巷、文廟,大峪鄉的東溝、陳家莊至黃窑到臨汝鎮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嚴和店起沿東南方向延伸至羅圈、桃木溝和清凉寺、梁窪,直至段店,方圓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窯爐。鼎盛時窯爐達到了300多處,影響擴及到內鄉、宜陽、新安及黃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產歷史上的昌盛時期。汝州東北方燒造的是稍有花紋裝潢的青瓷,釉色極潤澤而帶蔥綠是早期的產品;南方燒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裝潢,隱隱浮現於透明的艾綠釉之下,但製作時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區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還生產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官窑

北宋時期官府在汝州設窯場,其產品稱之為“汝窑”。“汝窑”出現的時期在越窑衰敗之後,產品主要供宮中御用,禦揀退之件,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汝窑胎質細潤,多數象點燃過的香灰色。透過釉底處微微帶些粉色,不同於同時期的其他青瓷,風格獨特,呈現一種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離不開天青這個基本色調。汝瓷釉汁瑩潤,多豆青、粉青、月白、蔥綠等。通體有細片,底有芝麻細小支釘,是支燒的痕迹。現存故宮博物院的“汝窑弦紋尊(奩)”,是古陶瓷中罕見的珍品。

衰於南宋

技藝漸漸失傳

宋·周輝《清波雜志》、陸遊《老學庵筆記》、周密《武林舊事》、杜綰《石譜》、歐陽修《歸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論》、《正德汝州志》等書,曾記載有汝瓷的始况。“汝窑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油(釉),唯供禦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宋人葉寘《坦齋筆衡》清說郛本。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窑為魁。”的讚語。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遷,由於長期兵灾戰禍,汝窑被毀,技藝失傳。雖然元、明、清歷代中國民間窯場仍然不斷燒制,但因種種原因,均未成功。民國27年到30年(1938-1941年),資本家李紹初曾在汝州蟒川嚴和店汝窑舊址建窑試仿汝瓷,亦未成功。原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馮先銘說:“汝窑釉色最難仿,比定、鈞、耀等窑難度大的多,不易仿製,囙此傳世製品根本無亂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間,督學孫灝詩雲:“青瓷上選無雕飾,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貢紹興年,瓶盞爐球動顏色。官哥配汝非汝儔,聲價當時壓定州。皿蟲為盅物之蠹,人巧久絕天難留。金盤玉碗世稱寶,翻從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詩人對汝瓷作了高度評價,但也表達了他對汝瓷失傳的感慨之情。

現代追迹

汝窯遺址

汝官窯址是一大謎題。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工作者為尋找汝官窑遺址,曾在汝州市、聯郟縣、魯山、寶豐、宜陽、新安等10多個縣市,發現多處窯址,均屬於民窑系統。

汝窑1987年根據寶豐縣提供的實物標本,經上海博物館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複查並進行試掘,終於在寶豐縣西大營鎮凉寺村南河旁臺地上找到了汝官窯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內涵豐富,窑具、瓷片堆積如丘,厚2-3米。最厚者在6米以上。窯址附近盛產瑪瑙石,是汝窑特殊色澤的釉料。所燒青瓷,色澤瑩潤,並有美麗的開片。宋哲宗元祜年間,在青嶺鎮設巡檢司,專管坑治。試掘中,出土20多件宮廷御用汝瓷,有鵝頸瓶、折肩壺、細頸小口瓶、碗、盤、洗、盂、茶盤托、器蓋等。這一考古新發現,解决了中國陶瓷史上一大懸案,找到了北宋五大名窑之魁的汝窯遺址。

汝窑之謎

由於文獻記載不詳,遺址出土甚少,汝官窑口在何處?汝窑之謎一直困擾著中國古陶瓷研究人員。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尋找汝窑,直到80年代才在河南省寶豐縣發現。經過中央和河南地方文物考古工作者數十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河南寶豐縣清凉寺村找到了為北宋宮廷燒造的御用汝瓷的窑口。從1987年開始,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寶豐清凉寺汝窯遺址進行試掘,首次發現了為北宋宮廷燒制御用汝瓷的窑口,從而使這一重大歷史懸案有了答案。

到今為止,對汝窯址已進行了五次發掘,發掘品中除了與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外,還出土一些傳世品中見不到的新器形,如鏤空香爐,乳釘器及天藍釉刻花鵝頸瓶等,獲得了一批重要的實物資料,為傳世汝窑器鑒定與鑒賞提供了可行的實物依據及新資料。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相信汝窑將會有更多的發現。

汝窑的釉色

青如天

汝官窑天青釉色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觀察,顏色會有不同的變化。平常體會,在明媚的光照下,顏色會青中泛黃,恰似雨過天晴後,雲開霧散時,澄清的藍空上泛起的金色陽光。而在光線暗淡的地方,顏色又是青中偏藍,猶如清徹的湖水。究其原因,是汝瓷瑪瑙入釉而致使釉面產生的不同角度的斜開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氣泡對光照的不同反射而產生的不同效果。

面如玉

關鍵是半乳濁狀的結晶釉,這種結晶釉對色與光極敏感,青綠釉卻能從內反射出紅暈。釉子稍厚處,如凝脂般將青翠固化,又如臘滴微趟,將瑪瑙融化之後而又將其垂固。釉子稍薄處,如少女羞澀面現昏紅,又如晨曦微露,將薄雲微微染紅。釉面滋潤柔和,純淨如玉,有明顯酥油感覺。汝瓷釉面的光澤,不如官、哥瓷晶瑩,更遜於龍泉青瓷,與同為貢禦性質並亦為出土的定瓷、龍泉瓷標本作比較,汝釉的光澤度,大抵只及後者三分之一略强。這說明,瑪瑙入釉,致汝釉的玻化程度及釉質的抗腐蝕性均有所下降。

反過來則說明,缺乏明顯玻璃質感,是瑪瑙為釉的一個重要特徵;釉質肥厚瑩潤若堆脂,釉面因施釉不勻、顯高低不平、久平整,並有少量氣泡和縮釉現象,蟬翼紋:用“蟬翼紋”來形容汝官釉面的開片最為形象。前人用“蟹爪紋”來形容,這裡有二種說法。其一“汁中棕眼隱若蟹爪”,是說釉面上因氣泡破裂而產生的棕眼猶如螃蟹走過沙灘而留下的蟹爪印。其二是形容瓷器表面開片的長短無序,呈不規則交錯猶如蟹爪。筆者看法:所謂“蟹爪紋”是在瓷器開片的一條主紋上,另生出一條次紋,形成一個“Y”型(蟹爪),然後在次紋的一邊又生出一條次次紋,形成又一個小一點的“y”型(蟹爪),……就像一棵樹主幹生出大枝,大枝生出中枝,中枝生出小枝,小枝生出小小枝一樣。其實中國畫技法中創始於宋初的枯樹畫法的一種方法,就叫做蟹爪技法。用蟹爪技法來解釋瓷器開片的主次、走向,最簡單不過了。不過用蟹爪紋來形容汝官釉面開片卻有不足,因為它只形容了開片的主次及走向,卻無法形容汝官釉面中的斜開片。因而有人在考慮這方面時就用“魚鱗紋”或者“冰裂紋”來形容。囙此用“蟹爪紋”、“魚鱗紋”、“冰裂紋”來解釋汝官釉面的開片都是只抓住了一點而沒有顧及其餘。而蟬翼紋既包含了蟹爪紋又包含了魚鱗紋或冰裂紋,是形容汝官釉面的最形象比喻。

晨星稀

汝窑器釉厚,釉中有少量氣泡,古人稱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時隱時現,似晨星閃爍,汝窑瓷片的斷面,肉眼可見一些稀疏的氣泡嵌在釉層的中、下方。用放大鏡於釉面上觀察,中層的這些氣泡,於釉層內呈稀疏的星辰狀,大的如星斗。但是,蘊藏在釉層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氣泡,從釉面上則很難透見。汝瓷在其胎體的釉層間,有一排肉眼可見的大小氣泡,這類同宋龍泉、南宋官窑等青瓷體系釉內氣泡排列有异的景象,屬瑪瑙釉為釉的又一特徵。同時表明,瑪瑙的粘度很强,以致釉內與胎體中的空氣,在燒制過程中無法正常溢出,較多的被封閉在釉的下層。高濂的《遵生八箋》說汝窑“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痕迹很淺,大小如粟米,汝窑是釘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麼大,這是其它瓷窑所少有的。

蟬翼紋

蟬翼紋是指在汝瓷釉面上的開片紋細如蟬翼。

對汝瓷的開片有各種形容,如蟹爪紋,冰裂紋,蟬翼紋,魚子紋等,但用蟬翼紋來形容更恰如其分。而汝瓷釉中多布紅暈,有的如晨曰出海,有的似夕陽晚霞,有的似雨過天青,有的如長虹懸空,都是一些美麗的形象比喻,有點誇張。說到底就是釉面中泛起的紅斑塊顯露在青色的釉面上,好像魚子飄浮在水面上,僅此而已,我甚至覺得,這是汝瓷的缺陷。不過對汝瓷來說,又多了一個非典型特徵。

值得一提的是:“有銅骨無紋者”為珍品、上品,非判斷是否屬汝窑之標準。

汝窑精品

故宮博物院藏品

宋汝窑天青釉弦紋樽

高12.9cm,口徑18cm,底徑17.8cm。

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徑度相若。外壁近口及近足處各凸起弦紋兩道,腹中部凸起弦紋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個細小支燒釘痕。裡外滿施淡天青色釉,釉面開細碎紋片。

此樽仿漢代銅樽造型,器形規整,仿古逼真,釉色瑩潤光潔,濃淡對比自然。

宋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盤

高4cm,口徑18.5cm,足距16.9cm。

承盤圓口,淺腹,平底,下承以三足。裡外施天青色釉,釉面開細碎紋片。外底滿釉,有5個細小支燒釘痕。乾隆皇帝曾為其題詩一首,由宮廷玉作匠師以楷書鐫刻於器物外底。詩曰:

紫土陶成鐵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辭本契退藏理,宋詔胡誇切事談。

後署“乾隆戊戌夏禦題”。

此器造型規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溫潤。它應與三足樽配套使用,用以承放三足樽。

宋汝窑盤

高3.5cm,口徑19.3cm,足徑12.6cm。

盤口微撇,圈足外撇。盤身滿釉,開細碎紋片。底有5個支燒釘痕,並刻有“壽成殿皇后閣”六字。

此器製作工細,釉質純淨,開冰裂紋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品。其題字表明此器為當時供奉宮廷的器物。

宋汝窑天青釉碗

高6.7cm,口徑17.1cm,足徑7.7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體輕薄。通體滿釉,呈淡天青色,瑩潤純淨,釉面開細小紋片。外底有5個細小支釘痕及楷書乾隆禦題詩一首。詩曰:

秘器仍傳古陸渾,只今陶穴杳無存。

卻思歷久因茲樸,豈必爭華效彼繁。

口自中規非土匭,足猶釘痕异匏樽。

盂圓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後署“乾隆丁酉仲春禦題”,並鈐“古香”、“太樸”二印。

這件汝窑碗造型規整,胎質細膩,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堪稱精美的稀世珍品。

所見傳世宋代汝窑碗僅有兩件,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件外,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亦收藏一件。

宋汝窑天青釉圓洗

高3.3cm,口徑13cm,足徑8.9cm。

洗敞口,淺弧壁,圈足微外撇。胎呈香灰色。通體施淡天青色釉,釉色瑩潤。釉面開細碎片紋。外底有三個細小如芝麻粒狀的支燒釘痕,並有鐫刻的“乙”字。

器物外底所刻“乙”字,一般認為是此洗入藏清代宮廷後所刻。精於鑒古的乾隆皇帝曾將自己所喜愛的古董劃分等級,一些器物上留下了當時鐫刻的“甲”、“乙”、“丙”、“丁”等標誌。在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汝窑瓷器上,還有鐫刻“蔡”、“壽成殿皇后閣”等銘文的,一般認為是宋代所刻。“蔡”字當與宋徽宗的寵臣蔡京有關,“壽成殿皇后閣”是宋代宮殿名。

宋汝窑天青釉盤

高3cm,口徑17.1cm,足徑9.1cm。

盤撇口,淺弧壁,坦底,圈足外撇。通體內外施天青色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因採用“裹足支燒”,囙此外底留有3個細小支釘痕。

這件汝窑青瓷盤釉質瑩潤,其質感似絲綢般柔美。

上海博物館藏品

北宋汝窑盤

這件作品採用芝麻狀細釘支燒,通體滿施天青釉,釉色瑩厚青綠,釉面佈滿細小不規則的開片,看上去有一種素雅清逸的美感。

拍賣所見藏品

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

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本器形擬葵花,應為筆洗。

秉承汝瓷小巧、樸而實綺、頌簡素之雅、順萬物之道、潤澤可愛、臻善之處。釉料色澤絕佳,研壓群芳。器形罕作葵花六瓣,婉柔纖巧映玉色。屬現今六件私人收藏汝官窑瓷之一,在西方私人中國古物收藏界名列前茅。此器曾被舉世著名艾弗瑞·克拉克伉儷典藏,七十年代轉入日本收藏,並以雙重梧桐木盒珍之。2012年4月4日,香港蘇富比“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有900年歷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經34口叫價,以2.0786億港元成交,重繪宋瓷世界拍賣紀錄。

汝窑產地

汝窑以燒制青瓷聞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諸品。汝窑的青瓷,釉中含有瑪瑙,色澤青翠華滋,釉汁肥潤瑩亮,有“雨過天晴雲破處”之譽。汝窑瓷器一般都較小,盤、洗、碗等口徑一般在10-16釐米之間,超過20釐米的極其個別,超過30釐米的幾乎沒有,故有“汝窑無大器”之說。

汝窑位於哪個省?汝窑在河南省汝州市,解放後曾名臨汝縣,古稱汝州,因名。是北方第一個著名的青瓷窑,是宋代為滿足宮廷特殊需要而設立的窯場,又稱汝官窑。汝官窑瓷的特點是胎質細膩,俗稱“香灰胎”。傳世的汝窑瓷常見器型有碗、盤、洗、瓶、尊等日用品。汝窑製品素面多,極少以花紋作裝潢。造型端莊,釉色晶瑩似玉。汝官窑的燒制時間短,作為貢品,中國民間流傳甚少,南宋時已屬“難得”之物。清雍正前後有仿汝器出現,然而仿造者只重釉色,胎骨呈白色,造型也不及宋時古雅大方。

官汝窑大約共燒造了20年左右,傳世品極少,所以物以稀為貴。根據最新統計,現汝窑器傳世為93件,可以統計的分佈於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國外流傳約3至4件,另外,馬未都觀複博物館私人珍藏一件。

本文標題: 汝窑瓷器特點-汝窑產地在哪裡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298758363484
相关資料
辛弃疾簡介-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詩詞
現實對辛弃疾是殘酷的。鵝湖之會後,辛弃疾又陸續出山兩次做官。朝廷令辛弃疾趕赴行在奏事,試兵部侍郎,但辛弃疾再次辭免。同年九月初十,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歲。主要影響文學辛弃疾雕像詞辛詞現存六百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
標籤: 辛弃疾 宋朝 中國古代史
卡特萬戰役時間-卡特萬戰役地圖
卡特萬戰役,中亞史上著名戰役。卡特萬戰役後,塞爾柱帝國的勢力退出河中地區,西遼成為中亞霸主。卡特萬之戰戰爭結果卡特萬之戰,以西遼軍隊大獲全勝而告終。評估卡特萬之戰是對中亞歷史有重要影響的一場戰爭,它使西遼帝國和塞爾柱帝國對中亞地區的政治影響
標籤: 耶律大石 塞爾柱帝國 歷史 遼史 軍事歷史
紹興和議內容-紹興和議的影響
紹興和議是南宋與金在1141年簽訂的和議。紹興和議確定了宋金之間政治上的不平等關係,結束了長達10餘年的戰爭狀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宋高宗希望把母親和宋徽宗的遺體接回,答應金殺嶽飛。《紹興和議》立刻實現,宋高宗把宋徽宗的靈柩,生母韋氏被
標籤: 紹興和議 紹興 宋朝 嶽飛 完顏宗弼 中國古代史
耶律大石簡介-耶律大石西征
耶律大石1115年耶律大石中進士,提升為翰林應奉,不久升任承旨。1122年,金兵日益逼近,天祚帝耶律延禧流亡,大石與眾大臣立秦晋王耶律淳為帝。為了安定人心,堅持抵抗,大石擁立耶律淳即位,稱天錫皇帝,後世稱北遼。耶律淳任命大石為軍事統帥,負責
標籤: 耶律大石 歷史 蒙古西征 中國古代史 中亞民族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