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原文及翻譯-長恨歌講的是什麼故事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創作於806年。《長恨歌》便寫於元和元年。囙此,《長恨歌》被歸為感傷詩並不能說明它的主題就已經與諷喻無關。囙此,《長恨歌》是一首具有諷喻性質的詩,並不是一首愛情詩。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創作於806年。

一、創作背景分析

白居易出生於書香門第,幼年便學寫詩。縱使詩名鵲起,長安十年,白居易依舊一事無成。他回到宣州老家,在27歲參加鄉試,一舉奪魁。在貞元十六年(800年),以第四名及進士第,貞元十九年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中才識兼茂明與體用科,授周至縣尉。《長恨歌》便寫於元和元年。

在貞元十六年至元和十年間,白居易寫下了《秦中吟》、《新樂府》(元和二年)等詩。其中《秦中吟》、《新樂府》都是諷喻詩中的代表之作。後期白居易政治一再受挫,開始閑適而居、歸心向佛。此時白居易的詩才更多地顯示出退守自持、樂天知命的傾向。

《長恨歌》開篇即寫到“漢皇重色思傾國”。以一個“重色”表達出了詩人對唐明皇的情感態度。“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這看似是有意為楊玉環與唐明皇的關係進行重寫,實質上對於深諳其中荒唐緣由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更大的諷刺。“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養尊處優生活的描寫與後文楊玉環香消玉殞形成鮮明的對比,對李楊二人進行諷刺。“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詩人直接指出紅顏誤國,國君沉迷女色荒廢朝政的荒唐,表達出自己對李楊行為的否定。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面對這一出悲劇,詩人仍存一絲感慨,發出“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感歎。主題雖為諷刺,但李楊的愛情不僅是個政治事件,詩人雖有哀,但哀不是主流。

白居易

二、從白居易對自己詩集的分類來看

白居易在自編詩集時,將詩歌分為諷喻、閒適、感傷、雜律四類。關於分類的標準,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明:“自拾遺以來,凡所適、所感,關於美刺興比者;又自武德訖元和,因事立題,題為新樂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謂之諷喻詩。又或退公獨處,或移病閒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謂之閑適詩。又有事物牽於外,情理動於內,隨感遇而形於歎咏者一百首,謂之感傷詩。又有五言、七言、長句、絕句,自一百至兩韻者四百餘首,謂之雜律詩。”

在感傷詩中並不是沒有反映政治內容的作品。如《蚊蟆》:“麼蟲何足道,潜喻儆人情!”又如《哭王質夫》:“誠知天至高,安得不一呼?江南有毒蟒,江北有妖狐。皆享千年壽,多於王質夫。不知此何德,不識此何辜?”都帶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在主題上表現出詩人對現實的關注。囙此,《長恨歌》被歸為感傷詩並不能說明它的主題就已經與諷喻無關。《長恨歌》被歸於感傷詩,可能是因其“隨感遇而形於歎咏”,將敘事說理與詩人的感情結合在一起,這屬於詩歌表現形式方面的問題,不應該與它的主題混為一談。

三、從白居易對《長恨歌》的評估來看

在《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詩中,詩人曾言道:“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中有正聲。”

按照音樂形式的不同可以將《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詩是先秦時期各國的民歌,雅詩是諸侯宴飲用的音樂,頌則是用於祭祀的祭祀之樂。“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各國的民歌同時也反映著特定時期的民風民俗,人民吟詠生活時難免在詩歌中夾雜著對於政治的評估。從這個角度看來,民歌其實更能够體現人民對與政治生活的體會。在經歷了秦朝“焚書坑儒”後進入漢朝的知識份子仍然不敢輕易妄言國事,而是轉眼於在已被奉為經典的《詩經》尋求寄託。《詩經》裏的內容經過牽強附會,已經擁有了濃烈的政治意味。到了漢儒手中,風詩的政治作用已經被明顯誇大,風詩已經不再被簡單地理解為純粹的民謠了。

白居易對與詩歌創作一向堅持“唯歌生民病”的原則,堅持繼承漢樂府寫實的特點。《詩經》作為詩歌的源頭,他評估自己的詩歌具有風詩、雅詩一樣的反映諸侯、天子之政的內容以及特點是可以理解的。

囙此“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中有正聲”所言“風情”並不是指男女愛情,而是與“正聲”互文,指自己的詩歌具有風詩和雅詩關注政治現實、風雅比興的傳統。

《長恨歌》

四、結語

從白居易的生平以及經歷可以看出詩人在創作《長恨歌》時是帶有兼濟天下之意,將《長恨歌》放入感傷詩並不意味著它的主題就已與諷喻無緣,而從白居易自己對《長恨歌》的評估中,更是感受到詩人將其看作有風雅比興的傳統。囙此,《長恨歌》是一首具有諷喻性質的詩,並不是一首愛情詩。

本文標題: 長恨歌原文及翻譯-長恨歌講的是什麼故事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297073401728
相关資料
牛李黨爭對李商隱的影響-牛李黨爭名詞解釋
牛李黨爭,是唐朝後期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宗派鬥爭,也稱“朋黨之爭”。牛僧孺關於維州失守,當時牛李兩黨因政見不同而分成兩大對立派別:李黨既是士族一派,以翰林學士李德裕為首,主張武力對抗吐蕃的主戰派;另一邊牛黨則是庶族派,以牛僧孺為代表,主倡
標籤: 牛李黨爭 唐朝 李商隱 歷史 吐蕃 李德裕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唐宋八大家背誦口訣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朝和宋朝八位散文家的合稱,他們分別是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介紹明初朱右選韓、柳等人文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實始於此。明中葉唐順之所纂《文編》中,
標籤: 唐宋八大家 宋朝 蘇軾 王安石 柳宗元 韓愈
溫庭筠最有名的十首詩-溫庭筠怎麼讀
溫庭筠,字飛卿,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當在是年由溫岐改名溫庭筠,改名可能是因為江淮被辱。顧學頡《新舊唐書溫庭筠傳訂補》中認為溫庭筠鹹通三年春夏之交由江陵起行至揚州。鹹通三年冬令狐綯鎮淮
標籤: 溫庭筠 菩薩蠻溫庭筠 北夢瑣言 李商隱 菩薩蠻 南華經
長慶會盟的內容有什麼-長慶會盟的歷史意義
長慶會盟是西元821年唐穆宗時期,唐朝和吐蕃分別在長安和邏些建碑,刻盟文及與盟人名於其上以紀其事,在盟文中重申“和同為一家”的舅甥親誼。821年十月,唐蕃會盟於長安西郊。吐蕃會盟專使為禮部尚書論訥羅。另一方面,對唐蕃雙方人民而言,會盟反映了
標籤: 唐朝 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