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沖之與圓周率的故事-祖沖之是哪個朝代的

祖沖之對圓周率數值的精確推算值,對於中國乃至世界是一個重大貢獻,後人將“約率”用他的名字命名為“祖沖之圓周率”,簡稱“祖率”。祖沖之把一丈化為一億忽,以此為直徑求圓周率。祖沖之在圓周率方面的研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他的研究適應了當時生產實踐的需要。

祖沖之(429年-500年),字文遠,出生於建康(今南京),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

物簡介

祖沖之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

由他撰寫的《大明曆》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曆法,對後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邊論》《綴術》《述异記》《曆議》等。

祖沖之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西晋末期至十六國時期,北方發生大規模戰亂,祖沖之的先輩從範陽郡(今河北省淶水縣)遷徙到東晉國都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祖沖之遂出生於建康,其祖父祖昌任劉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官吏,父親祖朔之做“奉朝請”,學識淵博,常被邀請參加皇室的典禮、宴會。

祖沖之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爺爺給他講“鬥轉星移”,父親領他讀經書典籍,家庭的薰陶,耳濡目染,加之自己的勤奮,使他對自然科學和文學、哲學,特別是天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青年時代就有了博學的名聲。

早年經歷

祖沖之曾在著作中自述說,從很小的時候起便“專功數術,搜爍古今”。他把從上古時起直至他生活的時代止的各種文獻、記錄、資料,幾乎全都搜羅來進行考察。同時,主張决不“虛推古人”,决不把自己束縛在古人陳腐的錯誤結論之中,並且親自進行精密的量測和仔細的推算。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每每“親量圭尺,躬察儀漏,目盡毫釐,心窮籌策”。

由於祖沖之博學多才的名聲,被南朝宋孝武帝派至當時朝廷的學術研究機關華林學省做研究工作,後來又到總明觀任職。當時的總明觀是全國最高的科研學術機構,相當於現在的中國科學院。總明觀內分設文、史、儒、道、陰陽5門學科,實行分科教授制度,請來各地有名望的學者任教,祖沖之就是其一。在這裡,祖沖之接觸了大量國家藏書,包括天文、曆法、術算方面的書籍,具備了借鑒與拓展的先決條件。

潜心科學

大明五年(461年),祖沖之擔任南徐州(今江蘇鎮江)刺史府裏的從事,先後任南徐州從事吏、公府參軍。祖沖之在這一段期間,雖然生活很不安定,但是仍然繼續堅持學術研究,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大明六年(462年),祖沖之把精心編成的《大明曆》送給宋孝武帝請求公佈實行,宋孝武帝命令懂得曆法的官員對這部曆法的優劣進行討論,最終,宋孝武帝决定在大明九年(465年)改行新曆。

大明八年(464年),祖沖之被調到婁縣(今江蘇昆山縣東北)作縣令。之後又到建康(今江蘇南京),擔任謁者僕射的官職。從這時起,一直到南朝齊初年,他花了較大的精力來研究機械製造,重造出了用銅制機件傳動的指南車,發明了一天能走百里的“千里船”和“木牛流馬”、水碓磨(利用水力加工糧食的工具),還設計製造過漏壺(古代計時器)和巧妙的欹器。

晚年生活

祖沖之的晚年,正值南齊後期,統治階級內部衝突尖銳,政治黑暗,社會動盪不安。在這種情況下,祖沖之的研究方向有了很大的變化。他著重研究文學和社會科學,同時也比較關心政治。

隆昌元年(494年)到建武五年(498年)之間,他擔任長水校尉的官職。當時他寫了一篇《安邊論》,建議政府開墾荒地,發展農業,增强國力,安定民生,鞏固國防。齊明帝看到後想令他“巡行四方,興造大業,可以利百姓者”,後因南齊的統治已經無法再維持下去。國家政權搖搖欲墜,再加上南北朝之間的連年戰爭,祖沖之良好的政治主張無法在國家內部施行,更無法實現了。

永元二年(500年),這位卓越的大科學家去世,享年七十二歲。他的天文曆法心血之作《大明曆》在天監九年(510年)才以《甲子元曆》之名頒行。

主要影響

數學

數學史上的創舉——“祖率”

祖沖之算出圓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相當於精確到小數第7比特,簡化成3.1415926,祖沖之囙此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位將圓周率值計算到小數第7比特的科學家。祖沖之還給出圓周率(π)的兩個分數形式:22/7(約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確到小數第7比特。祖沖之對圓周率數值的精確推算值,對於中國乃至世界是一個重大貢獻,後人將“約率”用他的名字命名為“祖沖之圓周率”,簡稱“祖率”。

圓周率的應用很廣泛,尤其是在天文、曆法方面,凡牽涉到圓的一切問題,都要使用圓周率來推算。如何正確地推求圓周率的數值,是世界數學史上的一個重要課題。中國古代數學家們對這個問題十分重視,研究也很早。在《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中就提出徑一週三的古率,定圓周率為三,即圓周長是直徑長的三倍。此後,經過歷代數學家的相繼探索,推算出的圓周率數值日益精確。

東漢張衡推算出的圓周率值為3.162。三國時王蕃推算出的圓周率數值為3.155。魏晋的著名數學家劉徽在為《九章算術》作注時創立了新的推算圓周率的方法——割圓術,將圓周率的值為邊長除以2,其近似值為3.14;並且說明這個數值比圓周率實際數值要小一些。劉徽以後,探求圓周率有成就的學者,先後有南朝時代的何承天,皮延宗等人。何承天求得的圓周率數值為3.1428,皮延宗求出圓周率值為22/7≈3.14。

祖沖之認為自秦漢以至魏晋的數百年中研究圓周率成績最大的學者是劉徽,但並未達到精確的程度,於是他進一步精實鑽研,去探求更精確的數值。

根據《隋書·律曆志》關於圓周率(π)的記載:“宋末,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一億為一丈,圓周盈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數在盈朒二限之間。密率,圓徑一百一十三,圓周三百五十五。約率,圓徑七,週二十二。”祖沖之把一丈化為一億忽,以此為直徑求圓周率。他計算的結果共得到兩個數:一個是盈數(即過剩的近似值),為3.1415927;一個是朒數(即不足的近似值),為3.1415926。

盈朒兩數可以列成不等式,如:3.1415926(*)<π(真實的圓周率)<3.1415927(盈),這表明圓周率應在盈朒兩數之間。按照當時計算都用分數的習慣,祖沖之還採用了兩個分數值的圓周率。一個是355/113(約等於3.1415927),這一個數比較精密,所以祖沖之稱它為“密率”。另一個是22/7(約等於3.14),這一個數比較粗疏,所以祖沖之稱它為“約率”。

祖沖之在圓周率方面的研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他的研究適應了當時生產實踐的需要。他親自研究度量衡,並用最新的圓周率成果修正古代的量器容積的計算。古代有一種量器叫做“釜”,一般的是一尺深,外形呈圓柱狀,祖沖之利用他的圓周率研究,求出了精確的數值。他還重新計算了漢朝劉歆所造的“律嘉量”,利用“祖率”校正了數值。以後,人們製造量器時就採用了祖沖之的“祖率”數值。

數學傑作《綴術》

祖沖之寫過《綴術》五卷,被收入著名的《算經十書》中。《隋書》評論“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故廢而不理”,認為《綴術》理論十分深奧,計算相當精密,學問很高的學者也不易理解它的內容,在當時是數學理論書籍中最難的一本。

在《綴術》中,祖沖之提出了“開差幂”和“開差立”的問題。“差幂”一詞在劉徽為《九章算術》所作的注中就有了,指的是面積之差。“開差幂”即是已知長方形的面積和長寬的差,用開平方的方法求它的長和寬,它的具體解法已經是用二次代數方程求解正根的問題。而“開差立”就是已知長方體的體積和長、寬、高的差,用開立方的辦法來求它的邊長;同時也包括已知圓柱體、球體的體積來求它們的直徑的問題。所用到的計算方法已是用三次方程求解正根的問題了,三次方程的解法以前沒有過,祖沖之的解法是一項創舉。

《綴術》還曾流傳至朝鮮和日本,在朝鮮、日本古代教育制度、書目等資料中,都曾提到《綴術》。

《宋史·楚衍傳》中說“於《九章》《緝古》《綴術》《海島》諸算經尤得其妙。天聖(1023-1031)初造新曆”。

曆法

改革閏法

在古代,中國曆法家一向把十九年定為計算閏年的組織,稱為“一章”,在每一章裏有七個閏年。也就是說,在十九個年頭中,要有七個年頭是十三個月,這種閏法一直採用了一千多年。412年,北凉趙厞創作《元始曆》,才打破了歲章的限制,規定在六百年中間插入二百二十一個閏月。

祖沖之吸取了趙厞的理論,加上他自己的觀察,認為十九年七閏的閏數過多,每二百年就要差一天,而趙厞六百年二百二十一閏也不十分準確。囙此,祖沖之提出了391年144閏月的新閏法。

祖沖之的閏周精密程度極高,按照他的推算,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8141日,與今天的推算值僅相差46秒。一直到南宋的《統天曆》,才採用了比這更精確的數據。

應用“歲差

根據物理學原理,剛體在旋轉運動時,假如絲毫不受外力的影響,旋轉的方向和速度應該是一致的;如果受了外力影響,它的旋轉速度就要發生週期性的變化。地球就是一個表面凹凸不平、形狀不規則的剛體,在運行時常受其他星球吸引力的影響,因而旋轉的速度總要發生一些週期性的變化,不可能是絕對均勻一致的。囙此,每年太陽運行一周(實際上是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不可能完全回到上一年的冬至點上,總要相差一個微小距離。按現代天文學家的精確計算,大約每年相差50.2秒,每七十一年八個月向後移一度。這種現象叫作歲差。

隨著天文學的逐漸發展,中國古代科學家們漸漸發現了歲差的現象。西漢的鄧平、東漢的劉歆、賈逵等人都曾觀測出冬至點後移的現象,不過他們都還沒有明確地指出歲差的存在。到東晉初年,天文學家虞喜才開始肯定歲差現象的存在,並且首先主張在曆法中引入歲差。他給歲差提出了第一個數據,算出冬至日每五十年退後一度。後來到南朝劉宋初年,何承天認為歲差每一百年差一度,但是他在他所製定的《元嘉曆》中並沒有應用歲差。祖沖之繼承了前人的科學研究成果,不但證實了歲差現象的存在,算出歲差是每四十五年十一個月後退一度,而且在他製作的《大明曆》中應用了歲差。

首次提出“交點月”的計算

祖沖之在我國天文學史上第一次提出,月亮相繼兩次通過黃道、白道的同一交點的時間(即“交點月”)長度為27.2123日,與現今推算值僅相差十萬分之一日,即不到1秒,由於日食、月食(統稱交食),都發生在黃白交點附近,所以祖沖之的交點月長度對於日月食預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推算出交點月的日數以後,就更能準確地推算出日蝕或月蝕發生的時間。祖沖之在他制訂的《大明曆》中,應用交點月推算出來的日、月蝕時間比過去準確,和實際出現日、月蝕的時間都很接近。

編撰《大明曆》

經過實際觀測,祖沖之發現何承天所編的當時正在執行的《元嘉曆》有許多錯誤,如日月方位距實測值已相差3度,冬至、夏至已差了1天,五星的出沒已差40餘天,於是他著手編撰《大明曆》。

祖沖之在《大明曆》的編纂中,區分了回歸年和恒星年,最早將歲差引進曆法,提出了用圭表量測正午太陽影長以定冬至時刻的方法,並採用了391年加144個閏月的新閏周,推算出一個回歸年為365.24281481日。一直到南宋的《統天曆》,才採用了比這更精確的數據。

天文

祖沖之對木、水、火、金、土等五大行星在天空運行的軌道和運行一周所需的時間,也進行了觀測和推算,給出了更精確的五星會合週期。中國古代科學家算出木星(古代稱為歲星)每十二年運轉一周。西漢劉歆作《三統曆》時,發現木星運轉一周不足十二年。

祖沖之進行了重新量測,得出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結論,即定木星公轉週期為11.858年(今測為11.862年)。並得出更精確多五星會合週期,木星398.903日(誤差0.019日),火星780.031日(誤差0.094日),土星378.070日(誤差0.022日),金星583.931日(誤差0.009日),水星115.880日(誤差0.002日)。

祖沖之設計製造過水碓磨、銅制機件傳動的指南車、千里船、計时器等。在中國古代指南車的名稱由來已久,但其機制構造則未見流傳。三國時代的馬鈞曾造指南車,至晋再次亡失。東晉末年劉裕攻長安,得後秦統治者許多器物,其中也有指南車,但“機數不精,雖曰指南,多不審正,回曲步驟,猶須人功正之”。南朝宋昇明年間(477-479年)蕭道成輔政,“使沖之追修古法。沖之改造銅機,圓轉不窮而司方如一,馬鈞以來未有也。”祖沖之所制指南車的內部機件全是銅的,它的構造精巧,運轉靈活,無論怎樣轉彎,木人的手常常指向南方。

祖沖之改良了水碓磨。在西晋初年,杜預改進發明了“連機碓”和“水轉連磨”。一個連機碓能帶動好幾個石杵一起一落地舂米;一個水轉連磨能帶動八個磨同時磨粉。祖沖之又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加以改進,把水碓和水磨結合起來,生產效率就更加提高了。這種加工工具,中國南方有些農村還在使用著。

祖沖之還設計製造過一種千里船,史載“又造千里船,於新亭江試之,日行百餘裏”。它可能是利用輪子激水前進的原理造成的,一天能行一百多裏。

祖沖之曾製造過“欹器”。這種器具用來盛水“中則正,滿則覆”,古人常放置在身邊以自警,“晋時杜預有巧思,造欹器三改不成”。南齊永明年間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好古,沖之造欹器獻之”。

其他

祖沖之的成就不僅限於自然科學方面,他還精通樂理,對於音律很有研究。祖沖之又著有《易義》《老子義》《莊子義》《釋論語》等關於哲學的書籍,都已經失傳了。文學作品方面他著有《述异記》,在《太平禦覽》等書中可以看到這部著作的片斷。

歷史評估

華羅庚(《從祖沖之的圓周率談起》):“祖沖之不僅是一比特數學家,同時還通曉天文曆法、機械製造、音樂,並且還是一比特文學家。祖沖之制訂的《大明曆》,改革了曆法,他將圓周率算到了小數點後七位,是當時世界最精確的圓周率數值,而他創造的“密率”聞名於世。”

《南史》:沖之解鐘律博塞,當時獨絕,莫能對者。

人民網:祖沖之父子的數學研究成就彙集於他的數學專著《綴術》中。這本書極其高深,以至於“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故廢而不理”。在唐朝官學中,《綴術》也被列為必讀的十部算經之一,且需學習4年,年限為各經之首。後來,《綴術》傳至朝鮮,但10世紀以後,《綴術》漸漸在各國失傳了。儘管今天已無從知道《綴術》的具體內容,但從該書在唐代官學中的學習年限及史書中相關的零星記載,我們仍可以想見其學術價值。

軼事典故

曆法之爭

462年(南朝宋大明六年),祖沖之把精心編成的《大明曆》送給宋孝武帝請求公佈實行。宋孝武帝命令懂得曆法的官員對這部曆法的優劣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祖沖之遭到了以戴法興為代表的反對,祖沖之著《曆議》一文予以駁斥。在“曆議”中,他寫下了兩句名言:“願聞顯據,以核理實”,“浮辭虛貶,竊非所懼”。為了明辨是非,他願意彼此拿出明顯的證據來相互討論,至於那些捕風捉影無根據的貶斥,他絲毫也不懼怕。戴法興認為,曆法中的傳統持續下來的方法是“古人制章”、“萬世不易”的;他責駡祖沖之是什麼“誣天背經”,認為天文和曆法是“非凡夫所測”、“非沖之淺慮,妄可穿鑿”的。祖沖之卻大不以為然。他反駁說,不應該“信古而疑今”,假如“古法雖疏,永當循用”,那還成什麼道理!日月五星的運行“非出神怪,有形可檢,有數可推”,只要進行精密的觀測和研究,孟子所說的“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刻苦求精

祖沖之那個時代,算盤還未出現,人們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叫算籌,它是一根根幾寸長的方形或扁形的小棍子,有竹、木、鐵、玉等各種資料製成。通過對算籌的不同擺法,來表示各種數目,叫做籌算灋。如果計算數位的位數越多,所需要擺放的面積就越大。用算籌來計算不象用筆,筆算可以留在紙上,而籌算每計算完一次就得重新擺動以進行新的計算;只能用筆記下計算結果,而無法得到較為直觀的圖形與算式。囙此只要一有差錯,比如算籌被碰偏了或者計算中出現了錯誤,就只能從頭開始。祖沖之為求得圓周率的精准數值,就需要對九比特有效數字的小數進行加、减、乘、除和開方運算等十多個步驟的計算,而每個步驟都要反復進行十幾次,開方運算有50次,最後計算出的數位達到小數點後十六、七位。

親屬關係

兒子:祖暅,字景爍,歷任太府卿等職,生卒年代不詳。受家庭的影響,尤其是父親的影響,他從小就熱愛科學,對數學具有特別濃厚的興趣,祖沖之在462年編制《大明曆》就是在祖暅三次建議的基礎上完成的。《綴術》一書經學者們考證,有些條目就是祖暅所作。關於球體體積的計算管道的祖暅原理是祖暅一生最有代表性的發現。

孫子:祖皓(生卒不祥),暅之子。志節慷慨,有文武才。少傳家業,善算曆。大同中,為江都令(今江蘇揚州市江都區)。

本文標題: 祖沖之與圓周率的故事-祖沖之是哪個朝代的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295769553903
相关資料
北燕文成帝皇后-北燕文成帝是什麼朝代
北燕文成帝(馮跋,?後燕惠湣帝慕容寶繼位時,任命馮跋為中衛將軍。馮跋與其弟馮素弗先前曾因事獲罪於後燕昭文帝慕容熙,囙此慕容熙有殺馮跋兄弟之意,馮跋兄弟遂逃匿深山。於是就限定日期出戰。交胡利民柔然可汗鬱久閭斛律派使者要求娶馮跋的女兒樂浪公主,
標籤: 北燕 歷史 馮素弗 馮弘 昭文皇帝 鮮卑族
元嘉北伐失敗的原因-元嘉北伐地圖
元嘉北伐是指南朝宋於元嘉年間主動進攻北魏一系列的征戰,共計有三次,分別於元嘉七年、元嘉二十七年及元嘉二十九年。救援失敗的檀道濟糧食將盡,亦從曆城南返,惟有阿兵哥逃亡到魏,並將道濟軍中乏糧的事實告魏軍,讓魏軍追擊道濟。
標籤: 檀道濟 三國 歷史 到彥之 北魏 沈慶之
北魏統一北方之戰時間-北魏統一北方之戰的歷史條件
北魏統一北方之戰,是在十六國之時諸侯紛爭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時間為西元386年-439年。至此,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西晋末年以來135年時十六國分裂局面。著名人物北魏大臣崔浩深為魏道武帝、魏明元帝和魏太武帝所器重,參與北魏軍事決策,多謀善斷
標籤: 歷史 北魏 後燕 中國古代史 北魏道武帝 拓跋燾
宋書名詞解釋-宋書作者是誰
《宋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南朝梁沈約撰,是“二十四史”之一,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在八志中,《宋書·符瑞志》改稱鸞鳥為神鳥,是避齊明帝蕭鸞的諱;《宋書·律曆志》改“順”作“從”字,是避梁武帝父親
標籤: 宋書 中國古代史 宋朝 沈約 梁高祖 何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