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滅蜀之戰(西元263年)是三國後期司馬昭領導的吞併戰,也是强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
過程
雙方形勢
247年至262年間,蜀漢大將軍薑維不斷向魏發動戰爭,力量日漸消耗(詳見薑維北伐),加上後主劉禪寵信宦官黃皓,朝政日非。薑維曾彈劾黃皓,但反被黃皓逼害,劉禪也對薑維多次伐魏感到反感。薑維惟有避居遝中屯田,擁兵北防,內外產生嚴重分歧。
曹魏方面,司馬氏在高平陵之變後控制魏國政權,至司馬師時曹魏皇帝已形同虛設。對外方面,將領鄧艾多次打敗薑維的北伐軍,而司馬昭也在壽春打了勝仗,於是開始籌備伐蜀漢以統一天下,朝內群臣都認為不可能,惟獨鐘會支持。
司馬昭决定先討蜀、後伐吳,命人造船以備滅蜀後快速攻吳,另派鐘會鎮守關中,準備南下。薑維聞得魏國的舉動,把情况上報劉禪,並建議派兵防守陽平關和陰平之橋頭。但劉禪聽信黃皓鬼巫之說,不理會薑維的建議,也不讓朝內群臣知道此事。
南下漢中
263年八月,十八萬魏軍分三路南下:西路軍由征西將軍鄧艾所率的三萬人,出狄道向甘松、遝中直接進攻薑維;中路軍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薑維後路;而東路軍由鎮西將軍
鐘會率主力十餘萬人,再分三路分別從斜穀、駱穀、子午穀進軍漢中。
劉禪聞訊後,忙命右車騎將軍廖化增援薑維;派左車騎將軍張翼和輔國大將軍董厥到陽平關防守鐘會軍。九月,魏軍正式全面發動攻勢,劉禪卻不等援軍到達,就命漢中的蜀軍撤退,令魏國東路軍長驅直進。鍾會遂親自帶兵攻陽平關,再派前將軍李輔攻防守樂城的監軍王含,護軍荀愷攻駐守漢城的綏武將軍蔣斌,劉欽由子午穀出與主力會師,護軍胡烈攻陽平關。陽平關守將、關中都督傅僉想堅守,但部將蔣舒因被降職而懷恨在心,遂建議傅僉出戰,傅僉出戰後,蔣舒投降魏軍,傅僉奮戰而死。魏軍進佔陽平關,東路軍繼續長驅直入,直逼劍閣。
西路軍也同時展開攻勢,鄧艾命天水太守王頎、隴西太守牽弘、金城太守楊欣率兵分別從東、西、北三面進攻遝中,不過薑維因獲悉魏軍已進入漢中,擔心陽安關失守,劍閣孤危,便不作抵抗,且戰且退,希望儘快趕到劍閣援助。但中路軍已從祁山進達陰平之橋頭,切斷了薑維的退路。薑維為引開魏軍,便率軍從孔函穀繞到諸葛緒後方,詐稱攻擊雍州。諸葛緒怕自己的後路反被切斷,慌忙後退三十裏,薑維趁機立即回頭越過橋頭。當諸葛緒察覺自己上當時,漢軍已遠遠離去,追趕不及。薑維從橋頭至陰平,一路向南撤,途中與正在北上的廖化、張翼、董厥等蜀國援軍會合。當時陽平關遺失,漢軍惟有退守劍閣,抵抗魏軍。
偷襲涪城
鄧艾率軍抵達陰平,他挑選精兵,想與諸葛緒聯合經江油避開劍閣,直取成都。但諸葛緒以自己只受命攻擊薑維,不可自作主張為由,拒絕鄧艾聯軍之議,率軍東去,與鐘會軍會合。不過,鐘會為擴大軍權,密告諸葛緒畏懦不前,結果諸葛緒反被征還治罪,其部歸屬鐘會。
鐘會率軍進向劍閣,劍閣地形險峻,道小穀深,易守難攻,薑維利用這種有利於防守的地形,在此列營守險,而劉禪也派人向東吳求救,吳國派出丁奉、丁封、孫异救蜀。鐘會屢攻不下,但劍閣又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不能放弃,加上魏軍糧食不繼,軍心開始動搖,眾人都擔心前功盡廢。
此時,鄧艾認為該“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向鐘會建議從陰平抄小道到達涪城,這樣薑維若從劍閣來援,則可取劍閣,若漢軍不來救,便可切斷薑維後路,也可直接威脅成都。這條計策被接納,並由鄧艾執行。鄧艾以三萬多的人馬從陰平出發,沿途高山險阻,人迹罕至,十分艱難,不過也因如此,蜀漢沒有在此設防。十月,鄧艾率軍自陰平小道,走了七百多公里的了無人烟之地,一路鑿山造橋,面對不能開道、絕險之地,鄧艾身先士卒,以氈自裹,順著斜坡而下,攀木緣崖懸崖,一路魚貫而進。魏軍終於通過了陰平險道,到達江油。江油守將馬邈投降鄧艾,鄧艾率魏軍乘勝進攻涪城。
蜀漢滅亡
江油失守後,劉禪派衛將軍諸葛瞻抗擊鄧艾,尚書郎黃崇勸告諸葛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但諸葛瞻猶豫不決,被鄧艾奪取了險地。諸葛瞻督軍到涪城並遇魏軍發生戰鬥,鄧艾大敗諸葛瞻前鋒,諸葛瞻被迫退守綿竹。鄧艾遣使致書諸葛瞻勸降說:“若降者必錶為琅邪王。”諸葛瞻怒斬使者。鄧艾立即派其子鄧忠及師纂等,從左右兩面進攻蜀軍。魏軍失利,鄧艾大怒,揚言要斬鄧忠、師纂,命二人再戰以將功補過。結果二人大破蜀軍,斬殺諸葛瞻及尚書張遵、黃崇、羽林右部督李球等人,魏軍進佔綿竹,並立即進軍成都。
當時蜀漢兵多在劍閣,而成都兵少。當蜀君臣聞魏軍到來時,皆不知所措。有人建議先逃向南中地區,也有人建議東投孫吳,其中光祿大夫譙周則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十一月,劉禪接受譙周意見,開城降魏,魏軍佔領成都,同時遣使令薑維等投降,蜀漢正式滅亡。
而在堅守劍閣的薑維,先聞諸葛瞻兵敗,但未知劉禪確切消息,恐腹背受敵,便引軍東入巴中。鐘會率魏軍進駐涪城,另派胡烈、田續、龐會等追趕薑維。薑維再退到郪縣,得知真實情形後,便率廖化、張翼、董厥等人投降鐘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