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簡介-夷陵之戰雙方兵力

夷陵之戰是發生於三國時期的一場戰役。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該戰,吳軍取得了重大勝利。經此一役,雙方實力都受到影響,蜀吳消除衝突重修於好,自此再無大戰。到晋朝統一之前三國領土再無重大改變,囙此夷陵之戰被認為是前後三國之分界。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Xiāotíng](今湖北宜都北)之戰)是發生於三國時期的一場戰役。

戰爭背景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趁關羽北伐樊城的空檔,背盟偷襲劉備控制的荊州地區,進而擒殺劉備部下大將關羽,正式與蜀漢方撕破臉。隔年,遠在洛陽的曹操去世,劉備聽到消息後,為了探取曹魏的動向,以便準備伐吳戰事,便派韓冉到曹魏弔喪,並送上錦布等賻贈之禮向曹丕交好。曹丕知曉劉備借喪求好的心意,下令荊州刺史傅群斬殺韓冉以杜絕劉備。韓冉借病留在上庸躲過一劫,之後,曹丕篡漢稱帝,韓冉以書信告知劉備;劉備收到獻帝已死的傳聞,在群臣的上錶進奉和萬聲擁戴下,以此自立為漢帝,於成都武擔山之南登基,延續漢室大統。漢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劉備稱帝,五月,大將張飛在閬中出征前被部下刺殺,儘管損失了一大戰力,劉備仍舊不改伐吳念頭。七月,以奪回荊州,同時替遇害的關羽報仇為由,親率數萬大軍伐吳。得到消息的孫權連忙遣使求和,送信給劉備陳說利弊,希望劉備能够打消伐吳念頭。劉備憤怒不答應,拒絕了孫權的求和,孫權便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軍應戰。為了避免虎視眈眈的曹魏同時進軍,八月,孫權主動放低姿態,承認曹丕受劉協禪讓帝位的合法性,以維持諸侯的身份向魏國稱臣納貢,獲封吳王與大將軍。

以逸待勞

221年七月,劉備率領大軍進逼夷陵西界,任命馮習為大督,領軍統率蜀漢全軍。張南為前部,輔匡、趙融、廖淳、傅肜等將領各為別督。

蜀漢將領吳班、馮習等攻破屯在巫縣的李异,蜀軍到達秭歸,當地武陵五溪蠻夷遣使響應蜀軍發兵。劉備還守秭歸,吳班和陳式的水軍屯夷陵,夾擊江東的西岸。

222年二月,劉備親自從秭歸進軍猇亭,開通通向武陵郡的道路,派遣侍中馬良安頓、撫慰五溪蠻夷,以黃金和錦帛賜予五溪蠻,同時授予他們官職和爵位,五溪蠻相繼響應蜀漢。黃權指揮江北軍等與孫權軍在夷陵道對峙。劉備首先派遣吳班率數千阿兵哥設在平地立營,打算以挑釁敵人進行誘敵作戰。孫軍諸將打算出戰迎擊劉備,陸遜以蜀軍銳氣始盛、求勝心切、乘高守險,决定先讓一步,再相機決戰,令吳軍退至夷陵(今湖北宜昌北)、猇亭(今湖北宜昌東南)一帶,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裏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劉備大軍相繼推進至夷陵、夷道(今湖北宜都),連營數百裏,並得當地土著部族的支援,聲勢浩大。但在

夷陵周邊狹窄的地形中,也難以展開,劉備不願强攻吳軍防禦嚴密的營地。

囙此頻繁挑戰,希望吳軍主動出擊,但陸遜堅守夷陵不出,孫桓也死守夷道,兩軍相持達半年之久。

後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

火燒連營

222年閏六月,陸遜在大舉進攻之前,先攻漢軍一營,結果失利,諸將皆說這是浪費兵力、白死了許多將士,陸遜卻說:“吾已曉破之之術。”陸遜發現了漢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欄組成,便决定使用火攻。吳軍放火,並封鎖江面,扼守夷陵要道,展開全線出擊,水陸並進,打了劉備一個措手不及。蜀漢許多指揮將領如馮習、張南、沙摩柯等都囙此陣亡,其他也有一些將領如杜路、劉寧向吳軍投降。吳軍克營40餘座,陸遜督促諸軍,四面攻擊之,漢軍戰死者數萬,“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塞江而下”。負責斷後的將領傅肜、程畿戰死,統領江面水軍的黃權因回歸蜀漢的退路被吳兵截斷,不得已只好率眾投降魏國。

參戰蜀漢將領幾乎全數陣亡,劉備大敗,與殘部退回益州永安縣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東),隨後一病不起。該戰,吳軍取得了重大勝利。

後續

而東吳方面,則有徐盛、潘璋、宋謙等將領、大臣各競錶言“劉備必可以擒獲,請求再次出兵。”陸遜與朱然、駱統則上言孫權:“曹丕大合士眾,外托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孫權聞奏,便下令停止追擊劉備,同時調軍回防曹丕。秋九月,曹丕開始攻吳。

議和

222年十月,孫權得知劉備沒有退回成都,而是持續待在離前線很近的白帝城,感到恐懼的孫權,便主動遣使再次議和。劉備同意並派宗瑋覆命。同月,孫權自訂年號黃武。後劉備聽聞魏軍大出伐吳,就寫信給陸遜:“如今賊軍已到達江陵,若果我再次東征,將軍(陸遜)能够應付不?”陸遜回信答道:“但恐怕蜀軍新破,創傷未愈,且應當休養生息,不要再窮兵黷武了。若不為自己打算,就會招來另一個滅頂之災,你若果從老遠來送死,這次就無法逃走了。”

十二月,孫權說:“近日收到玄德(劉備)的書信,其已深感愧疚。孤之前之所以名西邊為蜀,是因為漢獻帝尚在,如今漢朝已被廢除,劉備可以自名為漢中王。”於是派遣鄭泉出使蜀,之後,孫劉兩方開始恢復正常的外交往來。

影響

此戰,吳軍後退誘敵,以逸待勞,擊其疲憊,創造由守轉攻的成功戰例。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召喚在成都的諸葛亮到永安。三月,劉備病勢加重,向丞相諸葛亮交代後事,託付蜀漢軍政大權,四月,劉備在永安宮(今奉節師範學校內)逝世,後諸葛亮遣使與東吳恢復同盟,共同對抗曹魏。經此一役,雙方實力都受到影響,蜀吳消除衝突重修於好,自此再無大戰。兩國共同抗魏,同時往北與曹魏對峙。到晋朝統一之前三國領土再無重大改變,囙此夷陵之戰被認為是前後三國之分界。宋末、元初史學家胡三省稱:“曹公不追關羽,陸遜不再攻劉備,其所見固同也。以智遇智,三國所以鼎立歟!”

本文標題: 夷陵之戰簡介-夷陵之戰雙方兵力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294830412110
相关資料
洛神賦原文-洛神賦作者是誰
《洛神賦》是中國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曹植創作的辭賦名篇。他是建安文學成就最高者,是第一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文人,現存詩歌九十餘首。創作背景曹植此賦據序所言,系其於魏文帝黃初三年入朝京師洛陽後,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經過洛水時,“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
標籤: 洛神賦 曹植 三國
東吳名將-東吳大都督
吳國,也稱東吳、孫吳,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曹操控制的許昌朝廷拜其為討逆將軍,封吳侯。劉備稱帝後,即以復仇之名向孫權發動夷陵
標籤: 孫權 劉備 三國 曹操 吳國
曹丕伐吳為何大敗-曹丕伐吳戰死多少大將
簡介曹丕伐吳形勢圖三國時期,曹魏開國之君魏文帝曹丕曾於任內的222-223年、224年和225年二次入侵敵國東吳,起因是當吳名義上還是魏的附庸時,吳主孫權拒絕將兒子孫登作為人質送往魏廷。魏吳之間的關係繼續惡化,最終曹丕攻打孫權。孫韶派部將高
標籤: 孫權 曹丕 三國 夏侯尚
裴秀簡介-裴秀是誰
裴秀建議恢復五等爵制,於是自騎督以上的六百多人都受封爵位。並把自己身上奇异的標記給裴秀看,借此拉攏裴秀。司馬炎又下詔認為裴秀輔助朝政,有功於王室,不能因為小毛病而掩蓋他的功勞,於是命有關部門追究論定劉尚之罪,此事也就被禁止。裴秀的友人在整理
標籤: 裴秀 中國古代史 歷史 三國 晋武帝 曹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