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的作者是誰-說文解字原文及翻譯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說文解字》是首部按部首編排的漢語字典。《說文解字》是科學文字學和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之作,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南唐徐鍇重訂《說文》作《說文解字系傳》四十卷,又據唐孫愐的《唐韻》,作《說文解字篆韻譜》五卷,用唐李舟的《切韻》次第。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作者為許慎。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編著時首次對“六書”做出了具體的解釋。

《說文解字》是首部按部首編排的漢語字典。原書作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宗命徐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說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後代研究《說文》多以此版為藍本,如:清代的段玉裁注釋本即用此版《說文》為底稿而加以注釋。

《說文解字》原文以小篆書寫,逐字解釋字體來源,全書共分540個部首,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共10516字。《說文解字》是科學文字學和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之作,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歷代對於《說文解字》都有許多學者研究,清朝時研究最為興盛。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王筠的《說文釋例》、《說文句讀》尤備推崇,四人也獲尊稱為“說文四大家”。

成書過程

書名來源

關於作品名稱的來源,許慎對此的解釋是:倉頡開始造文字時,大概是按照萬物的形狀臨摹,所以這種圖畫似的符號叫做“文”,這以後,那形與形,形與聲結合的符號便叫“字”。“文”,就是描繪事物本來的形狀,“字”的含義是說滋生,繁衍。

《說文解字》之名包括兩層意思:一是“說文”,一是“解字”,“文”與“字”不是同一概念。《說文解字序》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蓋,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字”是後起的,秦代以前,文字只稱“文”或“書”,不叫“字”,“文”和“字”反映了漢字發展的兩個階段,即圖畫符號階段和概念符號階段,古文字學家稱獨體的字為“文”,稱合體的字為“字”,獨體的“文”因為不能再分解,故說明之,即“說文”之義;合體的“字”由兩三個不同的“文”構成,故剖解之,即“解字”之義,上述兩層意思合在一起,可作《說文解字》之名的含義。

創作背景

許慎所處的時代,古文經與今文經的論爭非常激烈。今文經的儒生大多認為當時通行的用隸書書寫的經典,都是父子相傳,不可懷疑,不可更改的。他們解說字義不嚴肅,謬語較多。而古文經的儒生則認為從孔壁中發掘出來的用六國文字書寫的經典是可靠的。這場鬥爭對經學和文字學的興旺發展是有益的。處於這個時代的許慎,“性淳篤”,且“博學經籍”,並注意研究周秦時的西土文字籀書及“孔壁古文”(又稱東土文字),尤其著力於小篆和六書,諸如《倉頡》《博學》《凡將》《急救》《訓纂》等字書。由此,他給後來撰寫《說文解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許慎認為,有文字而後有五經,今文經學隨意解說文字,是“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邪辭,使天下學者疑。”要糾正今文經的妄說,提高古文經的信度,“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旨”,必須弄懂文字的結構、讀音及其意義。他強調,“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並說“本立而道生”。(以上引文見《說文解字後敘》)在長期的學習和研究中,許慎蒐集到大量的小篆、古文、籀文資料,並且以廣博的經學知識為基礎,根據六書條例,在從賈逵受古學之時,即著手編寫《說文解字》,在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正月草成這部巨著。

許慎在校書過程中,涉獵的典籍廣而精深。當時《說文解字》的初稿雖已完成,但為了利用此機會將它補充得更加完善,遲遲不作定稿。安帝元年初六,即西元119年,全國四十二處地震,灾情極為嚴重。皇帝下詔三府,選屬下有能力的官員,出補令長,安撫百姓,穩定民心。許慎樸實忠厚,又“能惠利牧養”,故被選受詔到沛國洨縣(今安徽固鎮)任縣令。許慎致力儒學,淡於仕官,在就任縣令之前,即稱病回故鄉萬歲裏,專心審定《說文解字》。三年後,即西元121年,《說文解字》定稿,遂讓其子許沖將稿奉獻皇帝。

版本演變

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如今能看到最早的《說文》版本,是唐人寫本。一為《木部》殘本,一為《口部》殘簡。前者是清同治二年莫友芝得於安徽黟縣縣令張仁法,後輾轉歸日本人內藤湖南,藏於京都府恭仁山莊,又經內藤之手轉與日本武田氏家族之杏雨之屋,《木部》6葉(頁)共94行,每行2篆,存188篆。後者有二,為日人平子尚氏所藏,存4字,未公諸世,一為日人某氏所藏,存6行,12篆。

南唐徐鍇重訂《說文》作《說文解字系傳》四十卷,又據唐孫愐的《唐韻》,作《說文解字篆韻譜》五卷,用唐李舟的《切韻》次第。因為李陽冰好以私意說文字,不守許慎原說,徐鍇作《祛妄篇》(《說文解字系傳》裏的一篇)專祛李氏之妄,駁李氏臆說五十多條。

宋太宗雍熙三年,徐鉉(字鼎臣)又承詔和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說文》,詳參眾本,正誤補闕;又因篇數過繁,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囙此,今本《說文》在唐、宋時經過兩次竄改,已非許書原貌,南宋孝宗時,李燾有《說文解字五音韻譜》三十卷,起東終甲,而偏旁各以形相從。

二徐本是明清以來最流行的版本,因徐鉉為兄,其本被後人稱為“大徐本”;徐鍇為弟,其本稱為“小徐本”。一般認為小徐本最好的本子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由祁隽藻根據宋朝抄本刻寫的本子,大徐本有宋槧本,據說宋槧本有大字本和小字本的分別,但傳世的多是小字本,晚明時,常熟毛晋及其子褒,依據宋刻本始終亥小字本,以大字雕板印行。《說文》原本次第始為人知,後來幾經删改,成為當時通行的汲古閣本。

清嘉慶十四年(西元1809年)孫星衍據宋本重刻大徐本《說文解字》,是為平津館本。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陳昌治又根據孫本加以校訂,改為一篆一行本,這便是中華書局1963年所據以整理出版的底本。

理論精神

建立部首

漢字是憑藉形體來表示意義的,囙此,對漢字義符加以分析,把所有漢字都按所屬義符加以歸類,這是漢字學家的工作,這項工作由許慎最先完成了《說文解字》一共分540部,除了個別部首還可以合併與調整外,從總體上說都是合理的,都符合造字意圖。

許慎在安排540部的次序上煞費苦心,把形體相近或相似的排在一起,這等於把540部又分成若干大類,這可以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義符,更正確地理解字義。每部所屬的字的排列也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依據以類相從的原則。

具體說來有3種情况:其一詞義相近的字排在一起;其二,詞義屬於積極的排在前邊,屬於消極的排在後邊;其三,專有名詞排在前邊,普通名詞排在後邊。

許慎創造的540個部首和一部之中各個字的排列方法,都是從文字學角度出發的,這種排列方法更能體現部首與部首,字與字之間的意義聯系,這與後世,從檢字法角度的分部和按筆劃多少分類迥然不同。

訓釋本義

許慎之前的經學家為經典作注,都是隨文而釋,所注釋的字(詞)義,基本上是這個字在一定語言環境中的具體意義和靈活意義。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緊緊抓住字的本義,並且只講本義(由於歷史的局限,個別字的本義講得不對),這無疑等於抓住了詞義的覈心問題,因為一切引申義、比喻義等都是以本義為出發點的,掌握了本義,就能够以簡馭繁,可以推知引申意義,解决一系列有關詞義的問題。

此外,許慎在訓釋本義時,常常新增描寫和敘述的語言,使讀者加深對本義的理解,擴大讀者的知識面,豐富本義的內涵和外延。

分析音形義

許慎在每個字下,首先訓釋詞義,然後對字形構造進行分析,如果是形聲字,在分析字形時就訓示了讀音,如果是非形聲字,則常常用讀若、讀與某同等管道訓示讀音。漢字是屬於錶義系統文字,是由最初的圖畫文字演變而來的,這樣通過字形分析來確定,證實字義完全符合漢民族語言文字的一般規律。

而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文字不過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許慎深知“音義相依”、“義傅於音”的原則,所以在《說文解字》中非常重視音義關係,常常以聲音線索來說明字義的由來,這為後世訓詁學者提供了因聲求義的原則。

以六書分析漢字

在許慎之前,有倉頡依據六書造字的傳說。現代文字學家認為,六書是對漢字造字規律的總結,而不是漢字產生之前的造字模式。在許慎之前,僅有六書的名稱: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沒有具體闡述,更沒有用來大量地分析漢字。許慎發展了六書理論,明確地為六書下定義,並把六書用於實踐,逐一分析《說文解字》所收錄的9353個漢字,這在漢字發展史和研究史上有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意義,從而確立了漢字研究的民族風格民族特色。

說文解字

組織體例

說解體例

《說文解字》對每個字的說解,包括字義、字形和字音三個部分。《說文解字》對每一個字頭,首先解釋其意義。許慎根據自己所掌握的資料,說明該字最初造字時所代表的意義。這些解釋反映出上古時期人們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認識,以及中國古代的歷史和文化。

《說文解字》說解字義的管道,主要有直訓、描寫、譬况和聲訓等。

一、直訓。即直接說解某字的意義。

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詞也。從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用圭璧及皮幣。

琥,發兵瑞玉,為虎文。《春秋傳》曰:“賜子家雙琥。”

二、描寫。即對被說解的對象的特徵進行描述。

蟲,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

籟,三孔龠也。大者謂之笙,其中謂之籟,小者謂之翁。

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三、譬况。即用常見的事物來比方被解釋的對象。

熊,獸似豕,山居,冬蟄。

雖,似蜥蜴而大。

四、聲訓。聲訓是用與被釋詞古音相近、意義相關的詞來進行解釋。聲訓大多解釋該事物得名的原由,具有追尋語源的作用。

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

月,閾也。太陰之精。

戶,護也。半門曰戶。

析形體例

在說解中,作者首先區別了“文”與“字”。文,是事物形象的本來面目。即“文”是獨體的,故只能“說”。《說文解字》以六書理論為框架來分析漢字結構,進而揭示其本意。但嚴格說,許慎只用了前四書。在釋形時沒有明確指出“此假借”、“此轉注”,假借、轉注應屬用字法。

一、象形

象形字,常用“象形”、“象某形”、“象某某之形”等說明。比如:

象形:“氣,雲氣也。象形。”

象某形:“自,鼻也,象鼻形”

象某某之形:牙,牡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

從某某,象某某:果,木實也。從木,象果形在木之上

二、指事

指事字,常用“指事”、“象某某之形”、“從某,從某”說明。比如:

指事:“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

象某某之形:刃,刀也。象刀有刃之形。

從某,從某:“寸,十分也。從又,從一。”

象某某:“凶,惡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

刃不是象形字,刀上的一點只是標誌刀口利的符號,它並不與刀構成一幅隨體畫物的圓象;寸不是會意字,一是標誌寸口所在部位的符號,不能閱立存在,不是構成會意字的部件。

三、會意

會意字,常常用“從某,從某”、“從某某“、“從某,從某省”、“從某,從,某亦聲”、“從某某,某亦聲”、“從”帶主謂句等來說明。比如:

從某,從某:“伏,司也。從人,從犬。”;“望,月滿與日相望以朝君也。從月從臣,從??,??,朝廷也。”

從某某:比特,列。中庭之左右為之比特。從人、立。

從某從某會意:“信,誠也。從人從言,會意。”

從某從某省:“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從某從某,某(亦)聲:“泰,滑也,從廾,從水,大聲。”;“像,象也。從人,從象,象亦聲”。

從某,從+主謂句:伐,擊也。從人持戈。

“從某從某”、“從某某”表示會合幾個形體的意義,成為這個新造字的意義。“從某省”,是說取某字的意義,但不取它的全形,只保留形體的一部分。“某亦聲”,是說既取其形以會意,又取其音以象聲,即會意兼形聲。“從”帶主謂句,是由一個主謂句揭示由幾個部件構成的畫面的中心意思。

四、形聲

形聲字常用“從X,X聲”、“從X省,X聲”,“從,x省聲”等等來說明。“從X,X聲”是說半取形,半取聲。“從X省”,是說取某字為形旁,但不取它的全形,只取形體的一部分。“X省聲”是說取某字為聲旁,但不取它的全形,只取形體的一部分。

轉注是特殊的形聲字,它的構形與一般形聲字相同。假借沒有產生新的形體,所以沒有專用的析形述語,例如:

從某,某(省)聲:“放,逐也。從攴,方聲”;“茲,艸”(草)木多益。從艸,絲省聲。”

從某從某,某亦聲:“化,教行也。從七從人,七亦聲。”

從某某,某(亦)聲:“僦,賃也。從人、就,就亦聲。”

從某省,某(省)聲:“考,老也。從老省,丂聲。”;“橐也。從?省,襄省聲。”

注音體例

許慎所處的時代尚無反切,系統地用反切對漢字標音始於漢末時孫炎的《爾雅音義》,如今《說文解字》大徐本的反切是據唐代孫愐《唐韻》的反切加上去的。《說文解字系傳》(小徐本)的反切是南唐朱翱所加的。在《說文解字》裏,許慎對漢字的讀音問題作了兩種處理,第一是用形聲系統,即形聲字解形之某聲、省聲、亦聲,來說明造字的讀音;第二,是用“讀若”擬出漢代人的讀音。

形聲法

形聲法是《說文解字》注明字音的最重要的管道。許慎所處的時代沒有反切,有人囙此認為《說文解字》是沒有讀音的字書,除了少數“讀若”注音之外,收字讀音不可知。

許慎利用漢字的諧聲系統來給《說文解字》中的字注音。諧聲偏旁代表上古造字之時的語音。在《說文解字》所收錄的字頭中,形聲字約占82.7%。其它的無聲旁字沒有標音成分,但大多數充當形聲字聲旁,自然也是標音符號。在許慎指出某字為形聲,其諧聲偏旁為什麼以後,《說文解字》中約有7700個字可以探求其上古音。

讀若法

“讀若”就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直接注明讀音,《說文解字》僅給生僻字或讀音特殊的字用此法注音,約有800多個,約占《說文解字》字頭數的1/10。詞例是:讀若,讀如,讀若某同,讀與某同。如:

莠:禾粟下生莠也,從艹,秀聲,讀若酉。

森:木多貌。從林,從木,讀若曾參之參。

讀若某,可能是完全同音,也可能只是讀音相近。同音的,如:

朿:木芒也,象形,讀若刺。

肰,大肉也,從肉犬,讀若然。

音近的,如:

燮:和也。從言從又炎,讀若濕。

皿:飯食之用器也,象形,與豆同意,讀若猛。

除了直接擬音外,《說文解字》還往往以俗語、方言、經典成語注音。

哽:語為舌所介也,從口,更聲,讀若並沒使。

卸:舍車解馬也。從卩、止、午,讀若汝南人寫書之寫。

《說文解字》中的“讀若”,標注讀音的同時,又往往指出文字通假的線索,也可庭見古書用字的同音代替現象。《說文解字·心部》:“愆,過也。”愆的本義是罪過,同?,古典籍通用愆。《說文解字·雥部》:“集,群烏在木上。”集的本義是集合,同亼,古典籍通用“集”。《說文解字·乙部》:“亂,治也。”亂的本義是治理,同閱,古典籍通用“亂”。上述三例“讀若”,通過音義相同的注釋,說明了古今字形的變化。

徵引體例

一、引用古籀

小篆上通古籀,下啟漢隸,所以許氏以小篆為正體,以古籀為徵引附錄的對象。這是許書的通例。比如:

“旅”下:古文旅。古文以為魯衛之魯。

“旁”下:雱,籀文

“蒜”下:左文五十三,重二。大篆從茻。

“奭”下:《史篇》名醜。

“爰”下:籀文以為車轅字。

古文是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的文字,《說文解字》注明了的有510個。“古文某“是說古文的另一種寫法;“古文某如此”,是只知其形,而不知其構形的理據;“古文以為”,是說明古文借此字為彼字,是文字的早期假借現象。輸文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西土文字,《說文解字》注明了的有223字。或稱“籀文”,或稱“大篆”,或稱“史篇”。史篇,徐鍇說:“謂所作倉頡十五篇也。”

也有先敘古籀,附以小篆的。這是《說文解字》的變例。是為了建立某一部首的需要。如二(上)部、呂部。

二、引用或俗

或俗就是或體和俗體。古籀、或、俗幾乎全是重文。所謂重文,就是一個字的不同形體。古文、籀文與小篆是不同時期的不同形體,或體和俗體與小篆是同一時期的不同形體。下麵是《說文解字》注明了“或”、“俗”的例子:

“壻”下:婿,壻或從女。

“袖”下:袖,俗袖從由。

這裡附帶說明,《說文解字》在“兒“下說兒是古文奇字人,在“無”下說“無”是奇字無。所謂奇字,實際上也是一種異體字。

三、引用經書

在《說文解字》中多引用經書、除了引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等著作外,還引用了諸子、《爾雅》、《左傳》等先秦著作,共有四十多種。

《說文解字》引用經書,有的用以釋義,有的用以解形,有的注音。比如:

祝,祭主贊詞者。從示,從人口。一曰:從兌省。《易》曰:“兌為口為巫。”

香,芳也。《春秋左傳》曰:“黍稷馨香。”

上例引《易經》明“祝“字的另一構形說。下例引《春秋傳》證明“芳”義。上文讀若法一節引用的《詩經》“瓜瓞菶菶“句是為“唪”字標音。

四、引用通人

通人,就是學精通的專家學者。《說文解字》全書有110餘條說解,分別采自39家通人的說法。

五、引用方言俗語

全書共170餘條。比如:

睇,目小視也。南楚謂眄日睇。

皇,大也。從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讀若鼻,今俗以始生子為鼻子。六、引別說,廣异闖。《說文解字》常用“一曰“、“或曰”引用正解之外的另一種說法。比如:

昏,日冥也。從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聲。

舒,伸也。一曰舒緩也。

玖,石之次玉黑色者。讀若芑。或曰:若人句脊之句。

首例是構型的不同認識,次例是義訓的不同見解,末例是擬音的不同說法。

作品思想

系統文字學觀念的確立

許慎把早期獨立成形的書寫符號稱作“文”,“文”與“文”組合起來的符號稱作“字”。許慎在文字學史上首先提出了獨體為文,合體為字的思想,中國的文字從此也有了正名,有了歷時的觀念和結構層次的界說。在許慎看來,漢字體系的成熟,就是由早期文字的大量孳乳來實現的。在《說文解字敘》中,許慎勾勒了一個漢字形體流變的總體脈絡,即由古文、籀文(大篆)再到小篆、隸書。

漢字六書理論的確立

“六書”是中國古代研究漢字造字管道的一種理論,六書的條例名稱最早見於戰國時代。《周禮》有雲: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禦,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六藝”是周代教育貴族子弟的主要科目,其中的六書,即是有關漢字的學習內容。秦朝是通過法律手段初步統一了漢字的形體,卻顧不上進一步規範音義。及至東漢,班固、鄭眾和許慎先後把《周禮》中的六書解釋為六種造字方法。

班固《漢書·藝文志》

1,象形;2,象事;3,象意;4,象聲;5,轉注;6,假借。

鄭眾《周禮解詁》

1,象形;2,處事;3,會意;4,諧聲;5,轉注;6,假借。

許慎《說文解字·敘》

1,指事;2,象形;3,形聲;4,會意;5,轉注;6,假借。

班、鄭兩家雖列有六書細目,卻沒有具體的解釋。唯許慎獨有理論性闡發,既給六書規定了界說,並各舉了字例,發凡了文字學之要義。

漢字學部首觀念的確立

在六書理論的基礎上再建立起漢字的部首概念,並把數以萬計的漢字通過字形關係分別統屬在540部首之下,使之各有所歸,統一編排,這可以說是許慎研究漢字的一個重大創舉,是許慎文字學思想的又一鮮明體現。許慎那個時候,反切注音的方法尚未產生,按字音系統編次漢字一時還做不到。

許慎把握住了漢字“義著於形”的特點,很好地解决了漢字字形的編排問題。他發現成千上萬的漢字,本是由一些基本形體孳乳出來的,這些基本形體數量有限,卻具有强大的造字能力。如以“邑”為形符的字多充當地名或表示與地域有關的族氏名,以“手”為形符的字多用來表記人的行為動作等。

許慎540個部首的建立,一方面是較好地解决了統攝所有漢字的問題,而另一個重要方面,則是創造發明了一種部首檢索方法,開啟了漢語字典的先河。

學術研究

《說文解字》問世以後,很快就引起當時學者的重視,在注釋經典時常常引證《說文解字》。如:鄭玄注三禮,應劭、晋灼注《漢書》,都曾援引《說文解字》以證字義。到了南北朝時代,學者們對《說文解字》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系統的認識。唐代科舉考試規定要考《說文解字》。自唐代以後,一切字書、韻書及注釋書中的字義訓詁都依據《說文解字》。

東漢到唐代是《說文》學的起始期。其代表人物是李陽冰。唐代以前,《說文解字》只有傳寫本沒有刊印本。李陽冰把自己收藏的和自己收集到的《說文解字》抄本加以整理和研究,刊定為30卷,修正筆法;雖然有不少主觀臆說,但也時有正確的意見。

宋代到明代,是《說文》學的發展期,其代表人物是南唐人徐鍇(又稱小徐)和徐鉉(又稱大徐)。

徐鍇著有《說文解字系傳》,共40卷,是最早也是最完整的《說文解字》注本。它除有一般注本的共同寫法外,其顯著特徵是特別注意從聲音上考索字義,從形聲字的聲旁說明字義。這種因聲求義的方法對清代訓詁學家有很大的影響。周祖謨在《問學集·徐鍇說文學》一文說:“徐鍇《系傳》是清代文字訓詁之學的前驅。”

宋太宗雍熙初年(西元984年),徐鉉與句中正、葛湍、王維恭受詔同校《說文解字》,雍熙三年(西元986年)十一月完稿,太宗命國子監雕為印版,稱為大徐本。它整理審定原著,將原著的15篇各分為上下,成為30卷;依據唐代孫愐《唐韻》逐字反切注音;在許慎的說解內加上“臣鉉曰”、“臣鉉等曰”的按語,以參校异同。

清代是《說文解字》研究的鼎盛時期。清代研究《說文解字》的學者不下200人。清代《說文解字》之學,可分為四類:其一,是校勘和考證工作,如嚴可均的《說文校議》、錢坫的《說文解字斠詮》等;其二,對《說文解字》進行匡正,如孔廣居的《說文疑疑》、俞樾的《兒笘錄》等;其三,對《說文解字》的全面研究,如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王筠的《說文句讀》;其四,訂補前人或同時代學者關於《說文解字》研究的著作,如嚴章福的《說文校議議》、王紹蘭的《說文段注訂補》等。其中第三種最為重要,這四人也並稱“說文四大家”。

近人丁福保持以往各家研究《說文解字》的專著和其他論及《說文解字》的著述以及甲骨文、金文的資料彙集為《說文解字詁林》,後又蒐集遺逸編為《補遺》,是該書注釋的總匯。

後世影響

《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字書,也是世界上較早出現的辭書。《說文解字》對後人的影響:

第一,《說文解字》從上萬個漢字中區別其偏旁和部首,分類歸納成五百四十個部類,開啟了漢字按部首編排的漢字字典編排方法。直至當今使用的漢語字典、詞典,仍然使用部首檢字法編排。

第二,《說文解字》在說解內容中首次闡發了“六書”的內容,貫穿了六書的原則,許慎對六書分別下了定義,舉了例字,後世講六書都沿用許慎的名稱和定義。

第三,《說文解字》收錄了漢字形體的多種寫法,當時漢朝的篆體外,還有籀文、古文等異體寫法。這些字體大都為象形體。這就為研究漢字提供了寶貴的古文字資料,也為推究上古文字的本意給予極大的方便。後世發現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簡帛文字這些漢朝以前的文字,都是依據《說文解字》所收錄的這些古文字字形作依據,才得以考證和認讀。所以《說文解字》是語言文字學的寶庫,在文字、訓詁和音韻等方面都顯示出極大的價值。直至現代,《說文解字》學仍然是一門重要的學問。

歷史評估

首次闡發六書內容,並在說解中貫穿了六書原則,為漢字建立了理論體系。

首次從漢字系統中歸納出540部首,並創立了按部首排列的漢字字典編纂法。

保留下來的漢字小篆形體是極為寶貴的文字資料,為後代學者由隸變後的字形直接通向甲骨文、金文的橋樑。

《說文解字》改變了周、秦到漢字書的編纂方法,將所收字編成四言、七言韻語的形式,開創了部首編排法,共分為五百四十部。許氏總結了先前的“六書”理論,創造了系統解釋文字之法,是先解釋字義,再剖析形體構造,最後注明讀音。剖析字形的方法,是以前字書中沒有出現過的。《說文解字》對古文字、古文獻和古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說文解字》總結了先秦、兩漢文學的成果,給我們保存了漢字的形、音、義,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訓詁不可缺少的橋樑。特別是《說文》對字義的解釋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義,對理解古書上的詞義更有幫助。保存了研究古代社會歷史、文化等各方面的資料,是我們整理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的重要的階梯。

《說文》包括各種含義的字的解釋,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等等。如《說文》“車,輿輪之總名,夏後時奚仲所造”。根據《說文》的說解,可以肯定在夏代已有“車”這種交通工具。又如“姓”字從“女”和諸如“薑”、“姬”、“姚”等一系列從“女”旁的姓,可以窺測到古代母系社會的痕迹。也反映了古代的一些歷史情况和各種知識。

此前古未有之書,許君之所獨創。——清·段玉裁

(許慎)後又作《說文解字》十四篇,皆傳於世。——範曄《後漢書》

慎博問通人,考之於逵(賈逵),作《說文解字》,六藝群身之詁皆訓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許沖《〈說文解字〉錶》

作者簡介

許慎塑像

許慎(約58年—約147年),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今河南召陵區)人,由郡功曹舉孝廉,再遷,除洨長,入為太尉南閣祭酒。嘗從賈逵受古學,博通經籍,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所著除《說文解字》外,還有《五經异義》《淮南鴻烈解詁》等書,今皆散佚。

許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篤,少博學經籍,馬融常推敬之。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為郡功曹,舉孝廉,再遷,除洨長。卒於家。

初,慎以五經傳說臧否不同,於是撰為《五經异義》,後又作《說文解字》十四篇,皆傳於世。(《後漢書·儒林列傳》)

本文標題: 說文解字的作者是誰-說文解字原文及翻譯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294267833071
相关資料
西域長史府怎麼讀-西域長史府和西域都護府的區別
西域長史向西域各國轉達中央政府和敦煌太守的命令,迎送並保護中央派往西域去慰問各國的特使,反映西域各國情况,迎送西域各國進京朝貢的使者,維護西域南道與中道商隊的安全。可以確認魏晋時期在西域地區仍設有西域長史,負責處理這一地區的行政、軍事事務,
標籤: 樓蘭 西域 三國 漢朝 歷史 高昌
候風地動儀發明者是誰-候風地動儀原理
顯然,所謂候風地動儀,是用來測報地震的儀器。一種認為候風地動儀包括了候風儀和地動儀兩種儀器,“候風儀”是用於測風的,“地動儀”才是用於測地震的。黃佑軍所想的候風地動儀2011年4月份,湖南省益陽市南縣職業中專語文教師黃佑軍完成了張衡候風地動
標籤: 候風地動儀 張衡 地震波 龍口 構造地震 地震的形成
漢桓帝年號-漢桓帝是昏君嗎
漢桓帝劉志,漢章帝劉炟的曾孫,河間孝王劉開之孫,蠡吾侯劉翼之子,母親是匽明。原因是漢帝多盛年早崩或無後。但卻發生意外,婚禮尚未舉行,年僅8歲的漢質帝指責太后的哥哥、大將軍梁冀是“跋扈將軍”,梁冀懷恨在心,竟將漢質帝毒死了。梁冀的用意是想借此
標籤: 宦官專權 中國古代史 漢朝 梁冀 劉志 單超
陶謙簡介-陶謙三讓徐州的故事
第二個故事,陶謙出征關中的事。張溫受不了這個羞辱,當眾宣佈免了陶謙的官,把他流放到並州的邊塞去做苦力。陶謙在對徐州士人的征辟任命上,也是可圈可點的。到了陶謙逝世後,張昭還為陶謙做誄文哀悼。《後漢書·許劭傳》說後來,陶謙果然抓捕了不少寄居徐州
標籤: 袁術 曹操 陶謙 三國 三讓徐州 魏太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