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小針解第三原文欣賞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刷之微在數遲者,徐疾之意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邪勝則虛之者,言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右主推之,左持而禦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

所謂易陳者,易言也。難入者,難著於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經之疾也。惡知其原者,先知何經之病,所取之處也。

刷之微在數遲者,徐疾之意也。粗守關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氣正邪之往來也。上守機者,知守氣也。機之動不離其空中者,知氣之虛實,用針之徐疾也。空中之機,清淨以微者,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其來不可逢者,氣盛不可補也。其往不可追者,氣虛不可瀉也。不可掛以發者,言氣易失也。扣之不發者,言不知補瀉之意也。血氣已盡而氣不下也。

知其往來者,知氣之逆順盛虛也。要與之期者,知氣之可取之時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氣之微密也。妙哉!工獨有之者,盡知針意也。往者為逆者,言氣之虛而小,小者逆也。來者為順者,言形氣之平,平者順也。明知逆順,正行無間者,言知所取之處也。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

所謂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邪勝則虛之者,言諸經有盛者,皆瀉其邪也。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言實與虛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虛者無氣也。察後與先,若亡若存者,言氣之虛實,補瀉之先後也,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也。為虛為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瀉則恍然若有失也。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濁氣在中者,言水穀皆入於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故命曰濁氣在中也。清氣在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曰清氣在下也。針陷脈則邪氣出者取之上,針中脈則濁氣出者取之陽明合也。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者,言淺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則邪氣從之入,故曰反沉也。皮肉筋脈各有所處者,言經絡各有所主也。取五脈者死,言病在中,氣不足,但用針盡大瀉具諸陰之脈也。取三陽之脈者,唯言盡瀉三陽之氣,令病人恇然不復也。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裏,五往者也。奪陽者狂,正言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複,一其形,聽其動靜者,言上工知相五色於目。有知調尺寸小大,緩急,滑澀以言所病也。知具邪正者,知論虛邪與正邪之風也。右主推之,左持而禦之者,言持針而出入也。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調氣在於終始一者,持心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

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內重竭,重竭則死矣。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具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入則逆,逆則死矣。其死也,陰氣有餘,故躁。

所以察其目者,五臟使五色循明。循明則聲章。聲章者,則言聲與平生异也。

資料標籤: 黃帝內經
本文標題: 《黃帝內經》靈樞·小針解第三原文欣賞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200331454604
相关資料
《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第四原文欣賞
黃帝問於歧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故邪入於陰經,則其藏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腑。故中陽則溜於經,中陰則溜於府。黃帝問於歧伯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於氣耳。
標籤: 黃帝內經 黃帝
《黃帝內經》靈樞·根結第五原文欣賞
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開合而走,陰陽大失,不可複取。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顙大。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樞折,即骨繇而不安於地。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少陰根於湧
標籤: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靈樞·壽夭剛柔第六原文欣賞
黃帝問於少師曰:餘聞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願聞其方。此外內難易之應也。黃帝問於伯高曰:餘聞形有緩急,氣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堅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壽夭,奈何?
標籤: 黃帝內經 黃帝
《黃帝內經》靈樞·官針第七原文欣賞
凡刺之要,官針最妙。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鑱針於病所,膚白勿取。病在分肉間,取以圓針於病所。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以鍉針,於井滎分俞。病在五臟固居者,取以鋒針,瀉於井滎分俞,取以四時。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
標籤: 黃帝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