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期楚國詩人屈原作品:《九章·惜往日》內容鑒賞及背景

《九章·惜往日》是戰國末期楚國詩人屈原的作品。清吳汝綸《評點古文辭類纂》以《九章·懷沙》為絕筆,又囙此篇文詞淺顯,而疑此篇非屈原所作。囙此,自然難以剝奪屈原對此篇的著作權。但屈原認為楚王雖然有過失,己猶欲弼正匡輔,此意與《離騷》和《九章·抽思》二篇可以互證。吳王夫差聽信讒言令伍子胥自殺,伍子胥死後吳國便被越國滅亡。

《九章·惜往日》是戰國末期楚國詩人屈原的作品。此詩是作者在臨終之前回憶自己平生政治上的遭遇,痛惜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張遭到奸人的破壞而未能實現,表明了自己不得不死的苦衷,並希望用自己的一死來喚醒君王的最後覺悟,反映了屈原理想的幻滅。全詩結構前後照應,文辭質樸率直,淺顯易懂,表意十分明白流暢。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創作背景

此篇是屈原臨終前的作品,學者大多沒有異詞,但是否為絕筆,則有不同看法。林雲銘《楚辭燈》以《九章·懷沙》為絕筆,王夫之《楚辭通釋》等以《九章·悲回風》為絕筆,但也有不少人認此篇為絕筆,如蔣驥《山帶閣注楚辭》、夏大霖《屈騷心印》、陸侃如《屈原評傳》、郭沫若《屈原研究》、游國恩《楚辭論文集》、薑亮夫《楚辭今繹講錄》等。

根據此詩中“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不畢辭而赴淵兮,惜壅君之不識”幾句可知,此篇為《九章·懷沙》之後的絕命詞。

此篇尚有真偽之爭。南宋魏了翁《鶴山渠陽經外雜抄》因篇中提到伍子胥,懷疑此篇和《九章·悲回風》為偽作。明許學夷《詩源辨體》和清曾國藩《求闕齋讀書錄》以作品語氣而致疑。清吳汝綸《評點古文辭類纂》以《九章·懷沙》為絕筆,又囙此篇文詞淺顯,而疑此篇非屈原所作。

今人陸侃如、馮沅君、劉永濟、譚介甫、胡念貽等人,也都以此篇無標題且多亂辭等原因,對此篇的作者為屈原提出疑問。然而無論如何,持此種理由的觀點說服力不是很强,與持此篇作者為屈原的論點相比,顯得不十分有力。囙此,自然難以剝奪屈原對此篇的著作權。

作品鑒賞

《九章·惜往日》以首句名篇。此篇是作者在臨終之前回憶自己平生政治上的遭遇,作者痛惜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張遭到奸人的破壞,而未能使之實現,表明了自己不得不死的苦衷,並希望用自己的一死來喚醒頃襄王的最後覺悟。全篇可分為六段。

從“惜往日之曾信兮”至“身幽隱而備之”為第一段。追敘自己曾被懷王信任,自己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為楚國的富强出力,但最終因奸人進讒,遭到懷王猜忌而疏遠。“惜往日”就是憶往日,痛往日,因回憶過去而哀痛也。《史記·屈原傳》說屈原開始時是“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開頭四句與這些是對得起來的,但接下來的話就轉了。“國富强”四句,言當時的楚國,修明法度,上下一心,確也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可好景不長,楚懷王委弃良臣,奢侈淫佚。但屈原認為楚王雖然有過失,己猶欲弼正匡輔,此意與《離騷》和《九章·抽思》二篇可以互證。

“心純庬”四句言由於自己對楚王一片忠心,不肯把秘密洩露給其他同僚,囙此引起在位同僚的嫉妒,他們向懷王進讒言,懷王從而對自己發怒、猜忌、疏遠,這正是《屈原傳》中“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一段的形象寫照。“蔽晦君”以下六句,言那些小人蔽塞君王的聰明才智,虛飾罪狀,以惑誤君,又欺罔之;君王也不參驗考核,究其真相,就疏遠貶斥了我再不思念。

從“臨沅湘之玄淵兮”至“使貞臣為無由”為第二段。屈原身臨湘水,决心自沉,該段寫臨死之前的思想鬥爭,更顯得其就義的從容。“臨沅湘”四句,汪瑗認為“上二句是極推己之惡惡之心,不欲與讒人並生於世,蓋反言以見其欲死也。

下二句是明己之遭君不明,死為無益,又正言其不必死也。”(《楚辭集解》)“君無度”四句言君王不知長短,故不能察,使芳草為藪澤所壅遏而不通;君王如此不明,忍死而無益,於是甘心死之,决不苟活。這四句是對“遂自忍而沉流”的回答。“獨鄣壅”二句謂忠臣非不欲盡力,只是由於“鄣壅而蔽隱”而不得輔佐。此所謂“一篇之中,三致意焉”者也。

從“聞百里之為虜兮”至“因縞素而哭之”為第三段。曆舉前世君王得賢人則興盛與信讒言則滅亡的事情來作進一步的對比說明。其中關於介子推的事情敘之尤詳,本意是還希望楚王因自己之死,悔悟而改弦更張,振興楚國。“聞百里”六句,曆舉百里奚逢秦穆公,伊尹逢商湯王,呂望逢周文王,寧戚逢齊桓公之事蹟,此四子,國君用之而國強。“吳信讒”二句舉伍子胥事。吳王夫差聽信讒言令伍子胥自殺,伍子胥死後吳國便被越國滅亡。

“封介山”四句舉介子推之事。介子推追隨晋文公流亡,文公複國不封介子推,介子推逃入深山;文公以火燒迫其出山,子推抱木而死,文公悔悟,追封介子推。屈原在這裡以伍子胥死後而吳亡,與介子推死後晋文公幡然悔悟,因而追封介山之事作對比,暗示“存君興國”之意。

從“或忠信而死節兮”至“使讒諛而日得”為第四段,承上文言自古忠臣之死,沒有不是因為君王聽信讒言而造成的。“或忠信”四句承前一段列舉賢臣之例而進一步發揮。指出忠信者反而被迫死節,奸佞者反而被信之不疑,全都是因為君王不能參驗考究加以鑒別,而一味聽信小人謊言。“芳與澤”兩句言君主如不能按實省察,則不能分別忠信與奸佞。“何芳草”四句言君既不能省察分別忠奸,則忠臣的命運就不會好了。

本文標題: 戰國末期楚國詩人屈原作品:《九章·惜往日》內容鑒賞及背景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118430892296
相关資料
戰國末期楚國詩人屈原作品:《九章·思美人》背景及作品鑒賞
《九章·思美人》是戰國末期楚國詩人屈原的作品。創作背景此詩當為屈原於江南放逐途中所作,其創作時間尚無定論,主要有兩種說法。如王逸《楚辭章句》釋美人為楚懷王,舊注多隨之。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此詩當作於楚頃襄王時期屈原被放逐於江南之時。
標籤: 屈原 楚國 思美人 戰國 藝術 文化
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作品:《九章·懷沙》創作背景及鑒賞
《九章·懷沙》是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作品,一般認為此詩作於屈原臨死前,是詩人的絕命詞。也有學者認為此詩是屈原流放中懷念長沙的詩作,大約作於到達長沙之前,而在《九章·哀郢》之後,是屈原决心自殺的預告。作品鑒賞對此詩題“懷沙”,歷代頗有歧
標籤: 屈原 九章·懷沙 文化 讀書 楚國 詩歌
戰國末期楚國詩人屈原作品:《九章·抽思》作品鑒賞及背景
《九章·抽思》是是戰國末期楚國詩人屈原的作品。創作背景現代多數研究者認為此詩作於楚懷王時期,當時屈原見疏,放逐漢北地區,時間當在楚懷王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之間。作品鑒賞題目“抽思”,取之於詩篇中“少歌”之首句。朱熹《楚辭集注》認為:“抽,拔也
標籤: 屈原 九章·抽思 楚國 文化 讀書 詩歌
戰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屈原作品:《九章·哀郢》作品鑒賞
《九章·哀郢》是戰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作品。創作背景《九章·哀郢》當作於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三層為回憶,第四層抒發作詩當時的心情,第五層為對造成國家、個人悲劇之原因的思考。在風格上被視為《九章》中最為淒婉的一篇。
標籤: 屈原 楚國 九章?哀郢 文化 歷史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