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踏莎行·祖席離歌》: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繾綣深情

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第七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那麼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晏殊的《踏莎行·祖席離歌》,一起來看看吧!《踏莎行·祖席離歌》是宋代詞人晏殊的作品,被選入《宋詞三百首》。如一幅丹青妙手繪的春江送別圖,令讀者置身其間,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繾綣深情。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江南西路撫州臨川縣(今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第七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後世尊其為“北宋倚聲家初祖”;亦工詩善文,其文章又能“為天下所宗”。原有文集,今已散佚。存世作品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那麼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晏殊的《踏莎行·祖席離歌》,一起來看看吧!

踏莎行·祖席離歌

晏殊〔宋代〕

祖席離歌,長亭別宴。香塵已隔猶回面。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轉。

畫閣魂消,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踏莎行·祖席離歌》是宋代詞人晏殊的作品,被選入《宋詞三百首》。此詞咏別情。上片寫餞行的情景,開始寫送別場面,然後分別從居者、行者兩方面寫離情,一方面表現居者依依難舍,另一方面敘寫行人不忍離去;下片單從居者方面寫對行者的思念,因行者從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緊扣水波寫。全詞融情於景,情境如畫,勾勒出一幅春江送別圖,語言含蓄婉轉、平易而意旨深曲。

此詞起二語,寫在餞行的酒席上別情依依。“離歌”與“別宴”同屬一事,而“別宴”又與“祖席”意同。此處不避重複,是為了強調送別的場面。“香塵”句,寫剛分手時的情景:落花滿地,塵土也帶有芬芳的氣息,已隔著漠漠的香塵,彼此還一再含情回顧。“回面”,雖未點明是“居人”還是“行人”,但可以想見雙方都繾綣纏綿,不忍別去。四、五句從送者與行者分別寫來,兩相對照,令人尤難解頤。儘管頻頻回望對方,總有不能再看到的時候。一個小樹林,隔斷了人的視線,那馬兒也象瞭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長嘶,而“行人”已乘船漸行漸遠,終於隨著江流的曲折而隱沒不見了。馬嘶、棹轉,從側面襯托出別情之深。


過片兩句,寫“居人”登上畫閣,不禁黯然魂消,憑倚高樓,獨自含愁極望,惟見江波映照著落日餘暉,伸展向遙遠的天邊,徒令人增添別恨而已。居人登樓,只是惘惘離懷,有所不甘,並不必為了繼續目送行舟。詞語不粘不脫,有悠然遠意。

時間上,下片與上片亦不一定緊密銜接,登樓極目,只是別後的情事,遙念行人,無時能已。句中“只送”二字,怨極恨極而又無可奈何,語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寫別後的思量,自上句“平波遠”三字化出。抒情主人公放縱自己的想像,讓此情隨波而去,繞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無窮無盡的離愁,意境本已深遠,再以“天涯地角”補足之,則相思相望之情幾趨極致。

此詞寫餞別相送及別後的懷思,均情景逼真,含蘊無盡。如一幅丹青妙手繪的春江送別圖,令讀者置身其間,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繾綣深情。

本文標題: 晏殊《踏莎行·祖席離歌》: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繾綣深情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7059602448795
相关資料
孫光憲《浣溪沙·蓼岸風多橘柚香》:抒發熾熱的惜別留戀之情
浣溪沙·蓼岸風多橘柚香孫光憲〔五代〕蓼岸風多橘柚香。孫光憲寫了十九首《浣溪沙》,這首是其中較好的抒情詞。此作的抒情特點,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寫景之筆,來抒發熾熱的惜別留戀之情。過片兩句惜別留戀之情達到高潮。
標籤: 浣溪沙·蓼岸風多橘柚香 浣溪沙 孫光憲 瀟湘
高適《送李侍禦赴安西》:詩中被融注著雄壯豪放之情
送李侍禦赴安西高適〔唐代〕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先從“萬裡外”一筆推開,展現出巨大的空間,表現李侍禦豪邁的激情、飛動的氣勢。指李侍禦遠赴安西所經之地。漢代李陵與匈奴交戰的遮虜障遠在燕支山之北,而李侍禦所赴的安西則更在此之外。
標籤: 送李侍禦赴安西 高適 秦城
李白《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具有民歌複遝歌咏的風味
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李白〔唐代〕楚山秦山皆白雲,白雲處處長隨君。湘水上,女蘿衣,白雲堪臥君早歸。為了充分利用白雲的形象和作用,這首送別詩不再從別的方面申敘離情,只擇取劉十六自秦歸隱於楚的行程落筆。
標籤: 李白 文化 詩歌 隱者
李白《送友人入蜀》:此詩被後世譽為“五律正宗”
全詩首聯平實,頷聯奇險,頸聯轉入舒緩,尾聯低沉,語言簡練樸實,分析鞭辟入裡,筆力開闔頓挫,風格清新俊逸,後世譽為“五律正宗”。《蜀道難》充滿想像與誇張,而《送友人入蜀》則比較寫實。
標籤: 李白 送友人入蜀 蜀道難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