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字義博,是唐朝官員,也是山水田園派代表詩人,他的詩風澄澹精緻,對後世影響深遠。下麵跟小編一起瞭解一下韋應物所作的《答王卿送別》吧。
古往今來,紅塵滾滾,你來我往,絡繹不絕。所以,總有許多文人墨客沉浸在離別的愁情之中,難以自拔。離情別緒,寫者很多,能够出類拔萃者卻自然很少,其中妙句如“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更是少之又少。
作為“山水田園詩派”中一員卓越大將的韋應物,雖然沒有能够像王維如此這般寫出離別名句,但是這首《答王卿送別》也獨出機杼,自然有其高妙之處,值得欣賞和品味。
《答王卿送別》
【唐】韋應物
去馬嘶春草,
歸人立夕陽。
元知數日別,
要使兩情傷。
韋應物的這首《答王卿送別》,答是答覆或應和之意。根據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詩人寫給王姓友人的,表達他對友人送別自己的深情厚誼。
首句“去馬嘶春草”,寫離去之人。雖然是描寫離者,卻並沒有直接出現在詩人的筆下,而是用了一個“去馬”來代替。“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李白《送友人》),馬的形象在古典詩歌以及現代詩歌之中,都具有一種四海為家、浪迹天涯的情懷,從而成為遊子或浪子的代名詞而存在。
如果說馬是離者的形象代言人的話,那麼“春草”則是另外一種相對的形象。“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送別》),春草葳蕤,佈滿天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充滿著無限的留戀和挽留之意。
送別者沒有一絲語言出現,卻借用馬的一個簡單“嘶”鳴聲,把其中的“人未走遠,則問其歸意”的急迫心情給表露無遺。原來,“去馬”之“嘶”,原本就是友人難捨難分的內心呼喚聲。人無言,馬有聲,此中有深意,一切盡在不言中。
次句“歸人立夕陽”,寫送別之人。和離者相對應的就是送別者,一去一歸,道盡依依不捨之深情厚意。明明是送別的人,卻偏偏要稱其為一個“歸人”,誰之歸來?是送別者,未嘗不是潜藏著對離者期盼中的“歸來”之意。
我們知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登樂遊原》),流年似水,生命無常,離合總是伴隨著人的一生。夕陽盡,黃昏至,常常意味著白日將盡,黑夜蒞臨,對未知事物的惶恐驟然起自心靈底部。
一種物是人非的微妙感覺悄然降臨,開始紊亂著人平靜的內心世界。人的情感往往是複雜多變的,尤其是作為參照物的“夕陽”和“黃昏”,更是可能引發著人對生命的各種聯想,以及對往事的種種追憶。
末兩句“元知數日別,要使兩情傷”,寫離者和送別者雙方所產生的別離之情。古人雲:“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王風·采葛》),此處則是“數日別”,按照詩人的內在含義,時間當更加得到一種無限拉長和延伸。
在前面兩句中,分別出現有“春草”和“夕陽”,對應著季節和時辰,從而在時間和空間上人為製造出來一段漫長距離感。這種距離上的感觸得到加深之後,並沒有淡薄掉離者和送別者雙方的情感陌生和退步,反而使其增添了幾分厚重之感,愈顯滄桑和真摯。
因為詩人故意營造出來的這段距離,所以才會順理成章地在此處強調“數日別”的重要性,它無端加深了彼此雙方的思念之情誼。但詩人卻非要說什麼“兩情傷”,也是的,“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江淹《別賦》)。兩個重情重義的知心朋友就要分別開來,相聚的時間遙遙無期,此時此刻,又怎麼能夠不徒然新增悲傷憐憫之意?
韋應物這首五言絕句,詩雖小卻非常精悍,善於選取尋常物象編織成一幅生動逼真的畫圖,皆為表達和傳遞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他的感情是真摯而豐富的,在一去一歸這兩個比較短暫的交替瞬間,得到巧妙呈現,不動聲色而情懷自見。
本詩不僅言語簡練,而且重在佈局巧妙,於細微之中尤見精心。詩人在前面兩句謀篇,做好萬能鋪墊,然後在第三句時突然蕩開一筆,仿佛在時空長河裏驀地拖動一個支流出來。其所退也,卻正是為了進一步點明“情傷”之節,從而加重雙方別情之厚重。絕句小詩之無窮魅力,恰在於此,用有限字句,展無限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