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李商隱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佛說“人生有三苦”。
一苦是你汲汲營營,卻始終求不得;
二苦是你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得償所願,卻發現不過如此;
三苦是你輕言放棄,歷盡千帆後,回首發現原來它那麼美。
得不到,不滿足,不甘心,所以人生才會那般痛苦。
其實歸根究底不過是“貪欲”二字罷了。
錢多了還想更多,官大了還想更大,出了名了還想更出名。
人的欲望,就像一個無底洞,怎麼也填不滿。
煩惱由心起,凡境皆心造。
這一生,若我們一直困在這兩個字裏,那麼註定是無法快樂的。
大千世界,紅塵萬丈,人是何其的渺小。
這世上總有一些人,一些事,是我們永遠也無法得到的。
看淡,放下,人生才會快樂。
就像李商隱所言“世界微塵裏,吾寧愛與憎”,這兩句出自他的《北青蘿》。
全文如下: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
世界微塵裏,吾寧愛與憎。
這是他在入山拜訪名僧,頓悟人生後所寫的一首詩,應該算是他最有哲理的一首詩了,你可以不會背,但至少要讀一遍。
詩歌首聯便點明了時間、地點和人物。
夕陽西下,詩人獨自一人進入山中,去拜訪一比特住在茅草屋的高僧。
“茅屋”二字突出了僧人生活的簡樸,而“孤”不是為了突出僧人的“孤獨”,而是為了渲染其住地環境的清幽,以及僧人甘於“孤獨”、超脫世俗的精神。
雖然還未見到僧人,但從作者筆下不難看出,這定是一比特清修苦行的得道高僧。
接著的頷聯描寫的是他進山路上所見之景。
詩人沿著寒雲繚繞的山路盤曲而上,隨風飄落的黃葉鋪滿了山路,在這幽深的密林中,詩人四處張望,卻始終找不到僧人的住處,那曲折的盤山路都不知走了幾重。
這裡連用兩個問句“人何在”、“路幾何”,突出了僧人住處的偏僻幽靜,與開頭的“孤僧”相對應,進一步表明僧人遠避紅塵的清高形象。
而山路如此崎嶇,詩人卻迎難而上,也表現了詩人求佛問道之决心。
也許真是遇到了煩惱之事,才會如此不畏艱險吧。
接下來的頸聯寫的是他歷盡千辛萬苦,見到僧人的情景。
夜幕降臨,終於到達僧人的茅屋前,寧靜的夜裡傳來他獨自敲磬誦經的聲音。
等他誦經完畢,詩人才進屋與之交談,只見他倚著一枝藤,閒適而安然。
“初夜”一詞點明詩人到達茅屋的時間,他是黃昏進山,而此時已是夜裡,再一次強調了高僧住處之幽深。
在這荒山野嶺,高僧獨自居住,卻仍不忘誦經,他對佛的虔誠可見一斑。
兩人交談了什麼,詩人沒有說,只是以“閑”和“藤”來突出高僧的那份淡然情態。
“藤”是指藤條做的手杖,僧人的清苦不言而喻,可是這樣清苦孤獨的生活,他卻能安之若素,怡然自得,高僧的形象就此躍然紙上。
最後兩句是詩人的感悟。
也許是和僧然交談後,豁然開朗,也許是為高僧的閒適淡然所折服,詩人最後頓悟人生:大千世界都在微塵裏,人又何嘗不是呢?
世界何其大,人何其渺小。
既然都是微塵,那麼為何要一直糾纏在愛憎之中呢?
這是高僧給李商隱的啟發,而李商隱又以詩的形式,啟迪了後世無數人,這便是詩詞的魅力。
雖然李商隱在這次訪友中,頓悟人生,寫下一首詩道破人生真諦,但其實他這一生其實都沒有真正的放下。
無論是仕途,還是愛情,他一直看不透,放不下,所以才會那般痛苦。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這世上很多事情都是說來容易,做來難。
但即使再難,我們也該學會看淡,放下。
人生無需過於執著,選擇了,努力了,堅持了,便足够了。
至於結果並不重要,問心無愧就好。
願我們都能真正做到“世界微塵裏,吾寧愛與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