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大唐的“詠蟬三絕”,寄託了虞世南的情感與志趣

虞世南的《蟬》,無論從創作時間還是藝術水准來說,都可以稱作大唐的第一詠蟬詩了。既然這是一首詠物詩,那麼虞世南絕不是單純地描寫一隻蟬的生活習性,而是通過蟬的形象來寄託自己的情感和志趣。但是他們生活清貧,還是晋王的隋煬帝慕名招他們做官,虞世南以照顧母親為由拒絕。這三首共同被譽為大唐的“詠蟬三絕”。

下麵由小編給大家帶來虞世南的《蟬》,感興趣的小夥伴接著往下看吧。

如果要用一個聲音來代表夏天,我們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蟬聲了。碧綠的樹梢上,人們總能聽到蟬連續不斷的唧唧的鳴叫。有時候它很聒噪,吵得我們難以入眠,但更多時候,我們把它視為夏天的象徵。因為到了秋天,蟬就很少鳴叫了,也就有了“噤若寒蟬”這個成語。由於蟬獨特的生活習性,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樂於把蟬作為描寫或歌咏的對象了。

《莊子》曾說過:“蟪蛄不知春秋。”就是說蟬壽命很短,不知道春天和秋天的存在,所以很多文學家把蟬作為感歎時光流逝、人生短暫的意象。

初唐名臣虞世南所作的一首詠物詩《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是歷經南朝陳、隋、唐三朝的傳奇人物,被唐太宗譽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也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他在文詞上絕頂的造詣。古代關於詠蟬的文學作品很多,但是最早把蟬作為寄託心志的歌咏對象的,應當數這首詩。古人喜歡咏物,唐朝詩人也將詠物詩推向一個頂峰,技法純熟、氣象萬千。虞世南的《蟬》,無論從創作時間還是藝術水准來說,都可以稱作大唐的第一詠蟬詩了。

這首詩從開篇就用了擬人化的手法,刻劃了一隻儒雅風流、不染世俗的蟬。“垂緌飲清露”,垂緌,是古時候官帽打結下垂的部分,這裡指代蟬的觸鬚,好像那垂下的帽帶。蟬兒棲息在高高的樹梢上,以清澈的露水為食。詩的第一句,就把一個士大夫形象的品性高潔的蟬,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了。那麼,蟬在樹上都做些什麼呢?“流響出疏桐”,流響,是指傳播得很遠的聲音。這只蟬很特別,它在高大的梧桐樹中發出綿綿不斷的鳴叫聲,即使是很遠的人都能够聽到它那嘹亮的聲音。

接下來,詩人要向讀者解答蟬聲遠播的秘密了。“居高聲自遠”,是因為它身處高位,所以聲音自然能够傳到遠方。“非是藉秋風”,詩人在最後一句著意強調,蟬聲絕不是借助風力的傳送。這兩句還用了倒裝的修辭手法,正常的語序應該是“非是藉秋風,居高聲自遠”。因為使用了倒裝,强化了蟬居高的特點,也讓文字不同尋常,更具有詩意的美感。

既然這是一首詠物詩,那麼虞世南絕不是單純地描寫一隻蟬的生活習性,而是通過蟬的形象來寄託自己的情感和志趣。這只蟬垂觸鬚、棲高處、飲清露、出流響,字字在描寫蟬的特點,卻處處暗含著象徵的意味。垂觸鬚,象徵著地位顯赫的達官貴族;棲高處,象徵著德行高潔的君子;飲清露,象徵著言行清高,不隨世俗而改變;出流響,象徵著美好的聲名遠播天下,具有教化他人的力量。

最後兩句又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詩人一反常態,認為蟬聲不是依靠風力,而是因為自己身處高位,所以一言一行才會那麼引人注目。他是在告訴世人:自身修養高尚的人,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憑藉,比如權力、金錢、貴人,自然就能聲名遠揚。在詩人看來,精神的高度遠比現實的高度重要,精神的力量可以讓一個人成為世人景仰的君子。

不難看出,詩人由衷地喜愛筆下的這只蟬。而實際上,他在創作這只蟬的同時,也把自己的形象融入其中,也就是以蟬自比。史料記載,虞世南外表看上去有些怯懦,弱不勝衣,正像蟬一樣弱小。但是他為人博學多才、清高耿介,深得唐太宗的器重。他一生也算是富貴顯赫了,但是真正讓他備受景仰的,不是高官厚祿,而是他的德行和才學。

虞世南這一生到底做了哪些事,能够配得起詩中蟬的形象呢?百善孝為先,虞世南首先是個有名的大孝子。虞世南從小就被過繼給叔叔,但是親生父親去世時,年幼的他為父親守孝,因為悲傷過度,身體瘦弱得幾乎承受不住衣服;後來他的叔叔被亂兵抓捕,歸期不定,他剛脫下孝服,又繼續穿布衣、吃素食,直到叔叔回家才換下布衣,開始食肉。

到了隋朝,虞世南和哥哥虞世基來到京城,他們的文名遠播,被人比做西晋的陸機、陸雲兄弟。但是他們生活清貧,還是晋王的隋煬帝慕名招他們做官,虞世南以照顧母親為由拒絕。哥哥虞世基因為依附隋煬帝而顯赫一時,吃穿用度堪比王室。虞世南則繼續安貧樂道,不為名利所動。後來隋煬帝遭遇江都兵變,被宇文化及所殺,虞世基也受到牽連要被處死。虞世南為了救哥哥,不惜放下身段,在宇文化及面前痛哭哀求,為兄請命。

後來到了唐朝,年邁的虞世南成為唐太宗身邊的重要文臣,和房玄齡一同掌管文書。虞世南還是個不可多得的諍臣,時常和唐太宗討論歷代帝王施政的得失;如果唐太宗言語有不當的地方,他也會毫不猶豫地直言規勸。虞世南八十一歲去世時,唐太宗更是難過地哀哭不已:“虞世南對朕忠心一體,拾遺補缺,無日暫忘。如今他去世了,朝廷上下,再沒有這樣的名臣了!”

或許是受到虞世南的影響,後來的唐朝詩人也開始創作詠蟬詩,比較著名的有駱賓王的《在獄咏蟬》和李商隱的《蟬》。駱賓王筆下的蟬,同樣用比興手法,反映了詩人的志向和人生經歷;李商隱筆下的蟬,變成和詩人對話的擬人形象。這三首共同被譽為大唐的“詠蟬三絕”。

本文標題: 《蟬》:大唐的“詠蟬三絕”,寄託了虞世南的情感與志趣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968350317615
相关資料
《望嶽》:全篇無一個望字,卻有傲視天地的壯志
讚美泰山的詩詞裏,首推的當屬“詩聖”杜甫的《望嶽》,堪稱咏泰山的千古絕唱:岱宗夫如何?《望嶽》這首五律雖然是杜甫青年時期的作品,卻是他最為人熟知的代表作之一。《望嶽》的結尾兩句,也是從這裡化用而來,可見杜甫對聖賢孔子的仰慕,以及儒家文化在他
標籤: 杜甫 望嶽 泰山封禪 讀書 國學 孔子
唐朝的文人為什麼都喜歡寫邊塞詩?邊塞詩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唐朝的邊塞詩,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中國傳統詩歌有一個基本特徵,也是重要的特徵,就是强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唐詩中最能表現愛國主義精神的,當屬邊塞詩。這一時期,唐帝國在對外戰爭中屢屢獲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强,囙此詩中體現一種
標籤: 讀書 詩歌
白居易的《長恨歌》到底描述的是什麼事件?
白居易的《長恨歌》是他在元和元年,和好友陳鴻、王質夫一起去仙遊寺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所感動而創作的。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長恨歌》開題直奔主題“漢皇重色思傾國,
標籤: 長恨歌 白居易 歷史 唐朝 愛情
白居易當時都遭遇了什麼才讓他作出《琵琶行》?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的“序”,交代了白居易左遷司馬於江西九江,遇到了京城琵琶高手流落民間的故事。這唱互為補充,完成了琵琶女這一形象的塑造。
標籤: 琵琶行 白居易 讀書 文化 琵琶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