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作者: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譯文: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無人憐惜任憑衰零墜地。把它拋離在家鄉路旁,細細思量仿佛又是無情,實際上則飽含深情。受傷柔腸婉曲嬌眼迷離,想要開放卻又緊緊閉上。蒙混隨風把心上人尋覓,卻又被黃鶯兒無情叫起。
不恨這種花兒飄飛落盡,只是抱怨憤恨那個西園、滿地落紅枯萎難再重綴。清晨雨後何處落花遺蹤?飄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塵土,一份墜入流水了無踪影。細看來那全不是楊花啊,是那離人晶瑩的眼淚啊。

賞析:
這首詞是蘇軾婉約詞中的經典之作。詞家一-向以咏物為難,張炎《詞源》曰:“詩難於咏物,詞為尤難。
體認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要須收縱聯密,用事合題。一段意思,全在結句,斯為絕妙。”
章質夫的柳花詞已經以其摹寫物態的精妙成為一時傳誦的名作。步韻填詞,從形式到內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約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經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准的情况下,和韻要超越原唱實屬不易。
蘇軾卻舉重若輕,不僅寫出了楊花的形、神,而且採用擬人的藝術手法,把咏物與寫人巧妙地結合起來;將物性與人情毫無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即物即人,兩不能別”。
全詞寫得聲韻諧婉,情調幽怨纏綿。反映了蘇詞婉約的一面。此詞一出,讚譽不絕,名聲很快超過章的原作,成為咏物詞史上“壓倒古今”的名作。

大凡詩詞,“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
囙此,只做到形神兼備還不够,必須做到“有境界”。觀章質夫的“原唱”,雖然描寫細膩生動、氣質神韻不凡、“瀟灑喜人”,但終歸是“織繡功夫”,“喜人”並不感人,因而較之“和詞”在“境界”上就大為遜色。
蘇東坡的“和詞”“先乎情”,“以性靈語咏物,以沉著之筆達出”,不僅寫了楊花的形、神,而且寫景“言情”,在楊花裏傾注了自己的深摯情感,產生了强烈的藝術感染力,達到了高超的藝術境界,從而獲得了永恒的藝術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