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易水送人》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于易水送人①此地別燕丹②,壯士發衝冠③。此詩大約寫於這一時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別友人時的感受,並借咏史以喻今。《於易水送人》一絕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詩人的這種心境。此時在易水邊送別友人,想起了荊軻的故事,這是很自然的。詩人於易水岸邊送別友人,不僅感到水冷氣寒,而且更加覺得意冷心寒。

于易水送人①

此地別燕丹②,壯士發衝冠③。

昔時人已沒④,今日水猶寒⑤。

【注釋】

①易水:也稱易河,河流名,位於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國時燕國的南界。

②此地:指易水岸邊。燕丹:指燕太子丹。

③壯士:指荊軻,戰國衛人,刺客。冠:帽子。發衝冠:形容人極端憤怒,頭髮上豎,把帽子都頂起來了。

④人:一種說法為單指荊軻,另一種說法為當時在場的人。沒:死,即“歿”字。

⑤水:指易水之水。

【譯文】

在這個地方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壯士悲歌壯氣,怒髮衝冠。那時的人已經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創作背景】

西元678年(唐高宗儀鳳三年),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怒武後,不久便被誣下獄。西元679年(儀鳳四年)舊曆六月,改元調露(即調露元年),秋天,駱賓王遇赦出獄。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帶,側身於軍幕之中,决心報效國家。此詩大約寫於這一時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別友人時的感受,並借咏史以喻今。整首詩寓意深遠,筆調蒼涼。

【作品鑒賞】

清人陳熙晋說:“臨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淪,始以貢疏被愆,繼因草檄亡命”(《駱臨海集箋注》)。這四句話大致概括了駱賓王悲劇的一生。駱賓王對自己的際遇憤憤不平,對武則天的統治深為不滿,期待時機,要為匡複李唐王朝,幹出一番事業。可是在這種時機尚未到來之前的那種沉淪壓抑的境遇,更使得詩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悶之中。《於易水送人》一絕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詩人的這種心境。

第一聯“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寫易水送別之事,也道出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壯士,即荊軻。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戰國末年荊軻為燕太子丹復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歸還諸侯之地。臨行時燕太子丹及眾賓客如高漸離、宋意著白衣冠(喪服)送於易水,臨別時高漸離擊築,荊軻應聲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歌聲悲壯激越,“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此地”,即詩題中的易水。“壯士發衝冠”用來概括那個悲壯的送別場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荊軻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時在易水邊送別友人,想起了荊軻的故事,這是很自然的。但是,詩的這種寫法卻又給人一種突兀之感,它捨棄了那些朋友交往、別情依依、別後思念等等一般送別詩的常見的內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這種破空而來的筆法,反映了詩人心中蘊蓄著一股難以遏止的憤激之情,借懷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壯別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為一體。從而為下麵的抒情準備了條件,醞釀了氣氛。

第二聯“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了詩人的感慨。昔時人即指荊軻。沒,死亡。荊軻至秦庭,以匕首擊秦王未中,被殺。這兩句詩是用對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輕,一重,一緩,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懷,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荊軻的人生價值,同時也傾訴了詩人的抱負和苦悶,表達了對友人的希望。陶淵明曾有《咏荊軻》詩說:“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表達了對荊軻的崇敬與惋惜之情。賓王此詩,同陶詩交相輝映,但在意境的創造上更為含蓄有味。“今日水猶寒”中的“寒”字,寓意豐富,深刻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觀的寫景。此詩作於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對歷史的反思。荊軻這樣的古代英雄,雖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肅然起敬,詩人是懷着深切緬懷之情的。荊軻其人雖然早就不復存在了。可這位英雄疾惡如仇、視死如歸的英風義概還在,作為歷史見證的易水河還在。詩人面對著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別歌聲還縈繞在耳邊,使人凜然而產生一種奮發之情。複次,“寒”也是對現實的概括。詩人於易水岸邊送別友人,不僅感到水冷氣寒,而且更加覺得意冷心寒。“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咏懷》)的駱賓王,有著遠大志向,他願灑滿腔熱血,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然而現實是“天子不見知,群公詎相識”(《夏曰遊德州贈高四》),生不逢時,沉淪寂寞,詩人心中充滿孤憤不平之氣,如易水河一樣,悠悠不盡。詩人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偉大孤獨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傾訴難酬的抱負和無盡的憤懣。詩人感懷荊軻之事,既是對自己的一種慰藉,也是將別時對友人的一種激勵。

這首詩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詩尾的“寒”字,更是畫龍點睛之筆。“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結情,因意構象,用象顯意。景和象。是對客觀事物的具體描繪,情和意,是詩人對客觀對象在審美上的認識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說:“象者,出意者也。”詩人在自然對象當中,讀者在藝術對象當中。發現了美的客觀存在,發現了生命和人格的偉大表現,從而把這種主觀的情和意,轉移到客觀的景和象上,給自然和藝術以生命,給客觀事物賦予主觀的靈魂,這就是詩歌創作和欣賞當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猶寒”中的“寒”字,正是這種移情作用的物質符號,這是此詩創作最為成功之處。這首詩題為送別,可又沒有交待所別之人和所別之事,全詩純為咏史抒懷之作。但吟誦全詩,那種“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壯別場景如在眼前。因為所咏的歷史本身就是壯別,這同詩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別均為易水河岸,在地點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詩歌超越了時空,全詩融為一體。一古,一今,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同時交待,最後統一在“今日水猶寒”的“寒”字上,詩的構思是極為巧妙的。

這首詩題為“送人”,但它並沒有敘述一點朋友別離的情景,也沒有告訴讀者送的是何許人。然而,人們卻完全可以由它的內容想像出那種“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壯別的場景,也可以想見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膽相照的至友。因為只有這樣,詩人才願意、才能够在分別之時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塊壘,而略去一切送別的常言套語。從詩題上看這是一首送別詩,從詩的內容上看這又是一首詠史詩。駱賓王長期懷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愛國之志無從施展。他在送別友人之際,通過詠懷古事,表達對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託自己對現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寫易水送別一事,慷慨悲壯,氣概橫絕,尤其是“水猶寒”三字,雖古人已去,而英風壯采,懍烈如生;使人仿佛聽到風兒蕭蕭,猶如聽到人聲嗚咽,頓生感慨。全詩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煉的手法,擺脫了初唐委靡纖弱的詩風影響,標誌著唐代五言絕句的成熟,為唐詩的健康發展開拓了道路。

本文標題: 《於易水送人》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6965474945706
相关資料
《塞下曲》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這裡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敵軍是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潰逃的,將軍是在“大雪滿弓刀”的情景下準備追擊的。《塞下曲》組詩共六首,這是第三首。儘管有夜色掩護,敵人的行動還是被我軍察覺了。“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標籤: 塞下曲 文化 讀書 大雪滿弓刀 詩歌
小星描寫的內容是什麼?怎麼鑒賞詩經中的小星?
嘒彼小星,維參與昴。《國風·召南·小星》是西周現實主義詩集《詩經》裏的一首。忽見小星,三五在天,睡眼惺忪,初亦不知其星何名也。第一章只言小星,三五在東,不言星名;第二章既說小星,又說乃參乃柳,這就是詩分章次的道理。征人之“不已於行”,較之“
標籤: 詩經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的作者是誰?這首詩詞的原意是什麼?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蘇軾霜降水痕收。蘇軾《醉蓬萊》序雲:“餘謫居黃州,三見重九,每歲與太守徐君猷會於西霞樓。”這首詞是蘇軾貶謫黃州期間,於元豐五年重陽日郡中涵輝樓宴席上為黃州知州徐君猷而作。政治上所受重大打擊,使他對待世事的態度有所變
標籤: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南鄉子 蘇軾 文化 黃州 詩歌
《穀口書齋寄楊補闕》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谷口書齋寄楊補闕錢起泉壑帶茅茨,雲霞生薜帷。補闕(què),官名,職責是向皇帝進行規諫,有左右之分。尾聯寫詩人早已讓家人把那綴滿綠蘿的小徑打掃乾淨,原因是昨天與楊補闕的約定。詩人在上文極力地推崇書齋的環境,意在引出這個約定,希望朋友能如約而
標籤: 谷口書齋寄楊補闕 讀書 詩歌